久別的家

久別的家

香港.龐靜恩


       此次法會之行,真切感受佛力不可思議,身心洋溢著輕安與喜悅。老師父傷勢未癒,卻挺著身子行香花供養與護摩等古梵密法,利益眾生的慈悲願心不言而喻。
     二〇一二年二月廿六日,對香港文教慈善基金會而言別具意義,首次舉行文殊禮讚共修。護法會眾人虔誠讚頌禮拜文殊師利菩薩,祈請老師父早日乘願再來,普利芸芸有情。共修之時,心海中的回憶汩汩湧現,一幕幕的影像穿越時光隧道浮現眼前。
  二〇〇九年八月第一次造訪千佛山菩提寺,參加顯密水陸大法會。一踏進山門似乎回到久別的家,尤其凝視巍峨大佛的慈容,內心感到格外悸動與親切。法會中,見到受傷的老師父,拄著手杖蹣跚走過法堂,我正準備離開,正巧老師父回頭,目光交接之時,我笨拙地趕緊合十,老師父的表情至今歷歷在目。當時並不知曉年事已高的老師父,因視察工地滑倒受傷,只是看著他老人家步履艱難的背影,彷彿見到自家長輩受傷般心痛。心想,五月至香港演講時那麼健朗矯健,僅僅三月之隔,卻得借助手杖之力,不禁感傷流下涔涔淚水。
  此次法會之行,真切感受佛力不可思議,身心洋溢著輕安與喜悅。老師父傷勢未癒,卻挺著身子行香花供養與護摩等古梵密法,利益眾生的慈悲願心不言而喻。法會圓滿後仍不辭疲累,抽空與香港、新加坡信眾談話約一小時,獲益良多。
  回想初學佛時,與老師父緣結於香港的弘法講座,之後開始接觸千佛山道場,閱讀老禪師著作、旁聽靜坐止觀課程、當義工⋯⋯,曾先後到台灣參與水陸法會、盂蘭盆法會,以及恭迎佛陀舍利、禪修營等活動,期盼能成為千佛山人,逐步踏實走在菩提道上。然而,根器魯鈍的我,只是空有許多老師父著作的收藏者,未能吸收消化、行修於現實生活,同時又不懂得珍惜把握機緣,每每當面錯失改變與提升自己的機會。「學佛真的可以利己利人嗎?」如此的疑惑不時衝擊著我,以致信念搖擺不定,曾多少次生起退心。
  反思長久以來,總習慣憑藉過去的知識經驗,以犀利批判的眼光審視週遭的一切,以自己的受想直率地表現言行,毫無緩衝餘地,忘了別人也有個「我」,從未真正用心讀人、讀事,體察、細想所發生的現象,更不曾留意、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因此,即使懂得一些道理方法,甚至說得頭頭是道,但行為表現依然故我,解與行背道而馳,法寶仍供在書案上,而我、還是昔日頑固己見的我,待人處事上易造成損人又不利己,自然矛盾、困惑時常糾結心頭。有句俗諺: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的確如老師父所說,「懂得道理好修行」,必須在平常生活中力行與體驗。
  記得二〇一一年四月至般若寺,曾與老師父短暫面談十餘分鐘,請示香港道場裝修之事後,老師父囑咐先用午齋,當我們走向知客室櫃檯,看見老師父親自關掉會客室燈光,心中頓有所感。老師父有如慈父,除著書及言教之外,現實生活中更以身教影響他人,所謂相應者是,「如果抓住了,饒益無窮,忽視了,當面錯過。」事後曾讚嘆老師父精神奕奕,甚至比之前所見更為年輕。萬萬意想不到,竟是最後一次面見老師父。
  原本老師父已應允二〇一一年底再度到香港弘法,並已敲定演講場地及時間,豈料正著手籌備事宜之際,老師父卻驟然離去,香港佛弟子深感無限遺憾。回顧過去一年,經歷人心浮動的過度期,從最初接獲老師父圓寂訊息,有如頓失依靠般難以相信、痛心不捨,以至到眾人接受現實、振作自強,攜手面對道場整修及未來發展。裝修工程於十月完成,為紀念高齡九十七歲老師父的悲心教化,原訂十二月二至四日的演講日期,改由千佛山師父們帶領信眾,圓滿殊勝的歲末消災法會。
  雖然老師父暫別娑婆,但法身久住世間,老師父的等身著作,將陪伴我們走過學習成長的歲月;這份精神力量,將引導我們不畏艱難、不怕路遙,走向學佛行修之路。祈願來日有緣,繼續追隨老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