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於法雨護新生
採訪陳英正、黃玉蓮、郭束賢、王貞允等居士.採訪組
一、共聚一堂修行辦道
(玉蓮、束賢、敏臻等如是說)
今日何日?多位護持桃園講堂的菩薩們共聚一堂。桌上一壺茶,一個話題接一個話題,不外是抒發對老和尚的種種感念,話匣子一打開大家便滔滔不絕,這個說,那個說,彷彿是鏡頭緩緩的移轉。
首先束賢居士臉上掛著的是朵朵淺笑,散發著一份沉靜與豁達,許是學佛後面臨諸多的淬煉,心胸的朗然與開闊,數十年如一日的平淡心境,默默的守護與耕耘,真的不容易啊!
束賢非常謙遜,她說:「人生怎樣走都可以找到一條路來走,尤其已得佛法的滋潤。今生能親近老和尚是很大的福報,他對我的影響很大。最初的因緣是收看法界衛視的弘法節目,發現老和尚幾句話就把我悶悶的心打開了。老和尚講的道理方法就是我需要的人生指針,他是我多年尋尋覓覓的師父,終於讓我找到了!」 「其實,我的煩惱來源是員工問題,有一段時間,不論是以工作量或其他的標準來分配運作生產,還是得承受他們的悶氣,聽了師父說的法後,員工沒改變,我自己變了,將員工視為我的財神爺,盡量取得彼此的共識、包容與和諧。從此跟著同修──文師兄一起走進千佛山。」
敏臻說(真名王貞允):「在參加千佛山第一次的大護摩法會的前幾天,夢中出現了一位老和尚,我不知道他是何方神聖?下午偶然間打開電視聽到一位老比丘在講經,一看!這不就是夢裡的老和尚嗎?由於我的朋友已親近千佛山了,熱心的他不論是桃園講堂或本山有活動,他都會邀我參加,我一直很感謝他。」「參加第一次的大護摩法會時,我心裡想:護摩壇場人山人海,要近距離看到老和尚絕對是不可能的,沒想到師父還是滿我的願,在不可思議的某一刻,“瞬間的照面”,我第一次親身見到老和尚,趕忙雙手合十向師父禮敬,從此那份孺慕之情更形濃烈了,每一次交會的軌跡就是道情與生命能量的流淌,那一次我行供養,才剛要拜下去,老和尚就說了:『不用跪!不用拜!』」 玉蓮是陳居士的同修,也是公認的大善人,她說:「捨不得他老人家走啊!但是又想到他年事已高,每天還要拖著疲憊的身軀度眾生。在一次的澳洲之旅中,有幸能靠近師父,我說:『老和尚!您累不累啊?這樣飄洋過海來澳洲弘法?』他說:『老和尚真的是老了!老了!』所以,在師父圓寂時,我怕自己會很傷心,不敢去本山瞻仰聖容。雖然平常不喜歡講神通,但是有一件事很令人納悶,那天清晨,我跟平時一樣,在公園跟大夥一起做運動,我站在人群之中,但有一隻美麗的鳥卻突然飛來立在我的肩膀上,『啾啾』的幾聲,讓我不由得落下眼淚,會是我的思念因而感通飛禽,來安慰我悲痛的心嗎?不可能的!但是心裡一陣悲痛,旁邊的一位男士說:『那隻鳥可不可以給我?』我說:『牠的自由,我不能決定!』後來鳥就飛走了。」
「深覺師父跟每位眾生都是如此親近,他讓人有一種微妙的感覺,當下會有出離塵污、對錯、美醜的心境,他就像一輪寂靜的圓月永遠存在,並且高懸在眾生的心中。我親近師父的因緣是這樣的:去看醫生,剛好書架上有一本《生之偈》,也順便請了一本《千佛山雜誌》回去,同修英正師兄勸說:『家裡的善書已夠多了,為什麼還拿回來?』沒想到過幾天,他打開書與雜誌閱讀,一讀到老和尚的《雲水悠悠》與《生之偈》就讚嘆不絕!當時桃園講堂還未成立,我們就跑到三峽的千佛山“華德禪寺”去聽法,直到桃園講堂成立,孟師父才鼓勵我們就近親近桃園講堂。這或許是緣吧!我們常在朋友家或公眾場所,跟束賢擦身而過,後來才知道桃園講堂是她與文居士熱心捐獻的,往後大家就成為最佳的學佛拍檔。」
二、難忘的鼓聲
(英正居士的真實諦聽)
五、六年前,跟著老和尚到澳州,依行程那天是去智及法師的道場,剛下飛機就聽到一陣磅礡的鼓聲排山倒海而來,原來是智及法師安排的歡迎儀式,正當年輕人打完鼓準備收鼓時,師父說:「換我打打看!」真的!師父就在澳洲的機場外打起鼓來了;洋人、華人圍繞著老和尚與鼓,不停的稱讚「鼓打得就是不一樣!」九十多歲的年紀打得如此有勁,來往旅客放下行李駐足聆聽,彷彿忘了趕赴下一個行程,也忘了一路搭機的疲累,只見機場外的旅客來來去去,師父的鼓聲堪成一絕,多攝受人心啊!師父打、我們聽,不知不覺的就進入一個微妙的境域,一下子就把心扉打開了;那節奏與律動讓人有深一層的__感動,是那麼美、那麼深,也拉近了兩地的距離,帶來豐美的安樂與幸福。你說嘛!大師級的鼓聲統一了主、客,超越了你我,不悟而何?鼓聲中涵容了極深的慈悲,“悟之三昧”能得健康覺悟!“聆之無窮”能獲快樂慈悲!
多少因緣的聚集才能在機場聆聽菩薩一期一會的悲憫的鼓音,好像要幫我們把生命豐富、深厚的力量提鍊出來,法露均霑,法喜遍滿!就這樣,無限迴盪的心情,為那次的澳洲行留下了深刻的翦影。
三、智慧的源泉
(英正居士認為“智慧是最悠揚的生之組曲”)
《金剛經集義》:「學佛即是培養般若,圓具般若,唯必須起信,知解,修行,實證,別無取巧捷徑之法。」 這一串從「起信到實證」的修養,就是依止老和尚學佛,如果依法精進必能挖到的寶藏。記得有一次在天岳山祇園寺老和尚為信眾們解惑,我曾經問:「師父!看了很多您的書,法喜充滿,敢問您智慧從哪來?」
老和尚回說:三十年前註解《法華經》,現在拿出來看還須修潤,可見智慧來自於三藏十二部,必須深入經藏去思惟。老和尚又說他的思惟有一部份來自跟徒弟與信眾的談話,應緣而來;去“讀”周遭的一切,自然就寫得出詩詞來。老和尚說的就跟我的想法一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三人行必有我師」,給你啟發的,如果善者是我師,不善者則是資糧,正面與反面都可以觀照,小小的事情也可以是知識經驗的累積。
師父還勉勵我:如果也是那麼精進,一定也會有智慧的!當下給我莫大的鼓舞,我想:您是一代高僧,我只是微不足道的凡夫,怎能跟您相提並論?怎能達到您的境界?但是回頭再想,只要願意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所以我就跟同修講:「我們太懈怠了!」
在澳州兩次的開示,甚至在機場等機時,師父也為大家解惑,智慧的法音就像那鼓音,綿綿的共振,在腳步亂時它就像生命的定音鼓。師父還說:我的生活最不正常了,晚上睡一睡靈感來了,想到什麼就趕快爬起來寫,寫到累時想休息一下,又到了早課時間,之後又有信徒約見及許多寺務要處理。所以生活上的點點滴滴,靈感一來,想到什麼就趕快寫下來,筆墨置於桌上隨時準備好。
有人認為老和尚是大師,不敢過去講話,只在一旁膜拜,師父就說:跟在我身旁朝夕相處也不一定能成道,最重要的是看我的書,有疑問要問。就在澳洲某處,一個義賣他的書的地方,師父說:「只是一直想那個老和尚有什麼神通,沒用的!這樣永遠離我很遠⋯⋯。」所以平常自修,我都以師父的書為重,親近他老人家已十年有餘,師父給我的提勉,讓我鼓起“積極進取”的心,有智慧就有眼光,心才能開闊、靈敏與自由,人生的路才能更豁達的走,心也變得更清明。
師父的見地與清晰、透徹的佛法開示,都是一種功德加持,處處可見修持的提醒,如能體會個中深妙,讓佛法思惟融入生活中,那不就是智慧的顯影嗎?
四、全健康“心”生活
(英正與玉蓮居士的雞婆)
《法寶壇經》云:「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於中體取,於中窮究,於中把握,智慧將如旭陽,透露霧散無礙的閃耀,而生活中所有的體驗無一不用來增長我們清明的智慧,供我們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方式。
如果一個人慈悲心夠,就會去關心別人,滋潤萬物,向外伸展精神的饒益。由於感念佛恩、師恩,英正與玉蓮居士常釋出善心去幫助別人,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中,一個會雪中送炭,一個會幫人調節心結,默默行善,令人讚嘆,有一個美稱叫做「雞婆里長」。每當鄰居、朋友有孩子教養問題,夫婦感情不睦,或有人倒霉遇到了假車禍,「雞婆里長」常搬出老和尚的著作,譬如引述《家》的這段話做為行步的拐杖:「做太太的、先生的如何面對兒女?當媽媽的有慈悲的心,但不能有奴婢的心態,爸爸在家對兒女要有安全的庇護,但不能用威權責備。」當事人聽了無不受用在心。
對面鄰居有已冷戰六年的一對夫婦,同在屋簷下生活,非常的不舒服,「雞婆里長」引述老和尚的法語,並請做丈夫的、為人婦的,寫下彼此希望的互動方式,慢慢的“想行”的空間加大,自能化解心結。平日桃園講堂的居士們,大家私下是好朋友又是同參道友,一起共修,有時邀著去爬山,舉行讀書會,心裡就不會卡卡的。就像鏡頭緩緩的移轉,一念之間就是正反面“兩個世界”的翻轉。
束賢會跟大家做法語分享;敏臻與玉蓮做得一手好菜,為大家準備營養健康的點心。英正居士一向是一個開心果,如果是在往本山參加活動的遊覽車上,他會將《雲水悠悠》的內容大意,主角夢雲在修行上的風霜與甘露,用說故事的方式,吸引大家讀它。
這群三寶弟子總是抱著尊重、責任、溫暖、光明的心,除了到講堂上佛法課,偶而就做做英正居士教的養生氣功,或一起騎越野車在大自然中享受悠閒,也許可引發心靈上的體悟,內心的法喜悅樂、舒坦與關懷油然而出,這不就是老和尚說的:學佛要越學越快樂,越健康,那就對了!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