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的老和尚
薛蘇阿照
早年常與一票姐妹淘遊訪各寺院,為家人祈福。1988 年,於關廟菩提寺巧遇老和尚,孺慕之情油然而生,有如離鄉遊子返家拜望老爹,旋即認定眼前這位就是我尋覓多時,可以倚恃的師父。常言:「正法難聞,良師難遇」,從此踏上學佛之路,一心追隨老和尚。
次年,75 歲的老和尚首度率團至印度、尼泊爾等地朝聖,胸前掛著相機,各處取景拍照。生平頭一遭隨師父出國開眼界,每晚聆聽見聞廣博的老和尚談話,受益匪淺。此行原計朝禮八大聖地,但因路途顛簸,僅參訪佛陀成道度五比丘的鹿野苑遺跡,難忘老和尚舉步跨進大殿,伏跪於地,泣不成聲,語重心長地說:「當初要不是有五比丘,就沒有今天的我!」隨行弟子親睹老和尚「師佛」之心殷切,無不動容,提醒自己應謹記尊師重道。
1990 年,再度跟隨師父前往中國名勝旅遊。某日隨意逛商場時,幾位「煮」婦評論架上的味素,師父見了叮嚀我買一瓶,我隨口說家裡早已不用味素,他老人家藉機指導身為賢妻的秘絕,放少許在菜、湯中提味,口感佳又營養,且大陸早期大都是天然食材。滿心感謝師父,宛如父親般關心著我與家人,即使看似平凡的家務事,小小的提點卻可增進家庭和樂,可見師父對人與事觀察入微,不只是宣講佛法,有助於生活的知識經驗,也會因人、因時、因地隨緣而說。
1992 年,與朋友相偕上山參訪甲仙「尼園」(現為天岳山梵音禪寺),正好師父在此授課。午齋後在前庭散步,問師父:「在千佛山出家是否要繳費?」師父反問:「妳要出家嗎?妳不用出家,已是半個常住。」當下心想,可能師父經常瞧見我在寺院,希望我珍惜眼前,好好過日子吧!其實,原本提問的用意,是因平常在醫院當志工,看到吸毒者糟蹋身體,委實浪費生命,於是又問:「如果吸毒者想出家呢?」師父答:「他有意改過自新,為什麼不給他機會?」一時間,問及兩次「出家」,師父因應不同的對象善巧答覆,言詞中流露的慈悲,啟發更多思惟的空間。
師父是善體人意、化煩解憂的長者。記得,有一次邀約姐妹淘拜見老和尚。談話中,眾姐妹私下喁喁細語,心裡很納悶,感到被冷落在旁,困惑地對師父說:「不知她們談些什麼?」師父慈藹的安慰著:「沒關係!妳還有師父。」在這尷尬時刻,三兩句親切的話語化解了窘境,頓時內心溫暖、感動不已。師父以平易近人的身教,引導我如何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在待人接物上更加圓融周全,避免傷害彼此。
很慶幸多次隨師父出遠門旅行,最後一次是2011 年四月中旬,前往澳洲八日行。旅程中豔陽高照,其間遊覽凱恩斯自然生態園區熱帶雨林,師父戴上遮陽帽與帥氣的墨鏡,在庭園休憩時提到墨鏡的來歷。師父在軍旅擔任教官時期,曾赴美國受訓,自費報名飛行訓練,並配戴當年飛行員專用墨鏡。極為驚訝師父居然身懷駕機的本事,感到稀奇又嘆服。歷經半世紀,墨鏡依舊保存完好,且經常隨身攜帶,足見師父極為惜福愛物,點醒生活豐足的我們,少欲才能知足常樂。
意想不到時隔一月,師父突然身體不適而離世。每每端詳照片中的師父,總是哽咽流淚,不知師父您在何方?該往何處尋找師父呢?今生能隨從師父學佛,是我莫大的福澤,師父曾說:「當法師,地上要全知道,天上要知道一半。」您老猶如一部百科大全,面對信眾提問的各種疑難雜症,總能迎刃而解。而我受惠最深刻的是來自道理以外,師父為人處事的智慧與修養,給予我受用不盡的體會與領悟。期許往後在師父的著作多下功夫,願來日與師父再續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