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架子

背架子
  上白下雲老禪師,在早期佛印月刊中曾經介紹過參學方塊,我們現在就藉助於這些資料告訴您一些訊息,參學行腳在外攜帶什麼東西呢?背架子,在一個行腳僧來說,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用具。
最早,這個背架子就像軍人的背包一樣,在行動時是一件重要的物品,幾乎說得上是不離身的裝備。談到軍人的背包,根據老禪師說,得追溯於早期,軍人使用的是竹架子,而這可以說就是僧人所用背架子的仿用品了。不知你可曾見過,玄奘大師的一幅行腳畫像?有許多人把玄奘大師那個背負的竹架子,就當做是僧人用的背架子,其實行腳僧,絕大多數都是苦行者,畫家畫的玄奘大師的背架子,對苦行僧而言還太考究了,幾乎是一種奢侈品,很少有人能夠去仿效它使用,大部份都是兩個竹片穿麻繩,或者是幾根麻竹相對稱,很像一個竹凳子,那就是所謂的背架子了。
背架子裡通常用來裝放衣物、缽、用具,有的也放一個木魚或者是引罄,另外在背架子外端掛一個棕櫚做的蒲團,或者是兩雙草鞋,最上面掛一個斗笠蓋著,這就是一個行腳僧的全副家當。如果有人手裡多拿了一把傘,被老參看到的話,就知道他準是一個初出戒壇,剛受完戒出來的新鮮人,他們管這種人叫做「土地公」,意思是指沒經驗的嫩參,還沒開智慧。根據老禪師說:「過去在大陸行腳,老參們看一個行腳僧,有沒有參學經驗是可以憑背架子來辨器識貨的。」他們憑一個背架子就可以來稱量一位行者,如果一問三缺的—缺衣、缺被又缺銀子的,準是「禪和子」,因為「禪和子」最灑脫自在,能夠隨遇而安;如果一問兩缺—缺衣、缺被不缺錢的,準是趕台子的「經懺師」;如果一問兩頭空的—既缺衣又缺錢的,準是「禪混子」,專吃嫩參的。
  另有一種背架子,是長年苦行頭陀所專用的,式樣有點像高腳擔子的一頭,裡面除了衣服、經像法物之外,還備有鍋碗、瓶罐一類的炊事用具,用來在山間林下自炊自食的,但這類的苦行頭陀為數不多;凡行使這種苦行的菩薩,多數都是雲遊十方以此而終老的。聽了這些見聞,你是否也能想見「一家一身挑,明日又天涯」的行腳僧,灑脫自在的道情呢?中國不像南傳佛教國家,南傳佛教國家僧人托缽,一般人懂得恭敬出家人,也樂於布施,可以今生今世廣植福田,而在中國托缽,則會反遭到嫌棄,引來譏嫌,甚至誹謗,讓眾生種下惡因,與眾生結下惡緣。
僧人慈悲,所以行道天涯,才開啟了另一個風貌,這也是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樹立百丈清規,建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叢林制度的由來;於是形成了佛教傳到中國之後,蔚成了叢林道場的風範。施主布施田產,寺院自耕自食,有的大叢林佔地相當廣,從山門到天王殿,腳程可以走上十天半個月,是我們所不能想像的。古來篤信佛教的有錢人家,常常喜歡把他的山業、田產、土地,捐贈布施給寺廟;像閔公供養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一襲袈裟覆蓋整個九華山,而閔公果真就把整座的九華山送給了地藏王菩薩,所以九華山就成了地藏菩薩的道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