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行者須知

禪行者須知

禪之弊病,往往發生於行、住、坐、臥等威儀中;有的自作,有的承襲,大約不外「理、事」二途,即所謂所知與煩惱,形成障礙。

首舉身口意行為:意動身口動,亦即意之動是正,身口即正,意之動是偏,身口則偏;常謂佛子修行,即在修正身口意行為,莫使背正行偏。其他誦經禮懺,念佛持咒,以至種種法門,悉皆為維護身口意,循法不逾越,常住正念而莫使偏邪;但行者仍是眾生,眾生難免塵世俗事,身口意隨緣隨境,少了「循法」的依歸力用;行善行惡,業顯道隱,沉淪現實而隨波逐流,結果造作行為,業歸業,道歸道,修行變成了二分法。

次舉身口意住處:於身,安住行處,非時不息。於口,安住言說,勿妄勿縱。於意,安住正念,菩提是道。如《菩薩戒經》中說:

修道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調攝其心,成就道業;雖久於行坐,亦當忍其勞苦。非時不住,非時不臥;設若住臥之時,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

故說:

行、修道之人,舉手投足,心不外馳,無有浮躁,常住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

住、修道之人,非時不住,若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三寶,讚歎經法,廣為人說,思惟經義,如法而住。

坐、修道之人,跏趺晏坐,諦觀實相,永絕塵勞,澄湛虛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

臥、修道之人,非時不臥,為調攝身心,或時暫臥,則右脇晏坐,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而臥。

從來佛子,修習禪法,不調五蘊,不事禪定,輒以道濟而効行瘋顛,以妙善(人稱金山活佛者)裝模作樣,甚至強學寒山拾得之怪異表相;殊不知,虛有其表,不識彼等道德修養,那份外現奇異相,內密菩薩行的真實大行。

拙衲混跡禪海八十餘年,曾經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為出生死苦,飢渴度春秋;雖然時至今朝,一無是處,却也總歸循佛理法,不敢標新立異,冥頑古怪。至今九五之歲,少病少惱,尚稱身心健康;為的是直行端坐,常住奢摩他、毘鉢舍那;與諸三昧,共住同寢;立願生生世世為比丘,來去沙界,學行佛法,安住菩提,常坐靜處,不受塵污,但得清淨身心,莊嚴意念,淡泊寂滅勝境!

因此,且述所見所聞,及以個人體會,提出少許障礙禪行者之病態;以供飯後茶餘之參攷,維護難得之人身,更期贏得究竟解脫之便利。

所謂行處:作持為行,凡身口意之造作,或心識相應於緣境者;譬如行相、行施、行道燒香、行法昇座、行捨出塵、行腳參訪、行願度眾、行滿成佛。如是種種,依教如法而行,是為正行;相反,虛有表相,不具饒益功德,普利群命者,則悉為偏邪惡行。

 

珍貴的加持

所謂住處:大智為住,功德為地,故說住地。《楞嚴經》中說十住:

發心住――立善巧方便,應緣發起信心,住菩提地,立願圓成佛道。

治地住――出離塵垢,身心明淨,如摩尼琉璃,透視真性,信受為地。

修行住――修諸善根,勿令身口意惡行;善心無礙,道心堅固,修治為地。

生貴住――修行善根,入如來種性,與佛冥通,突破無明塵勞,立弘願地。

方便具足住――權宜有方,行法便利,善巧大智,彼此利樂,入功德地。

正心住――正念直心,慈悲喜捨,平等無分別,莊嚴大道心,住菩薩地。

不退住――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正勤精進之行,永絕懈怠放逸,入勇猛地。

童 真 住――淨潔純真,不染污垢,不著虛妄,如佛之靈相,內外清淨,入無礙地。

法王子住――坐擁佛法,賢聖之極位,如佛世尊;若育養如來家者,是為法王之子。

灌頂住――堪為佛事,薪傳佛法,佛以智慧之水灌頂,具有加持或授記之意。

所謂坐處:正襟危坐,身形端正,結跏趺,不屈不偏,輕快無障礙;是時但具靜坐模

樣,少了坐禪方法,無異木石,不能入達禪那妙法之功德價值。且述解脫之道,提示數種

坐禪法要。謂:

修觀明朗――住不在安樂奢華,常伴大自然環境;放眼處,明朗清淨,胸懷寬廣,青山綠水,牽引思惟。

詳察諸根――色塵緣境,根識變化,心念作用;是時內觀返照,深究自我,或業或道,隨處察覺,莫使染污。

曉諸相義――法界一切諸相,因人分別而有相對;五根觸處,意識作用,於事物之狀態,心為之隨轉;由是,一切緣起之法,發見體性、平等、差別、作用、變異、壞空等種種有為之法。

制念調心――心猿意馬,是禪行者恒常調伏之事;欲令心平意靜,必須制猿之鍊,伏馬之繮;佛陀教法中,說戒、定、慧,旨趣即在制調,從有漏而至無漏。

離捨懈怠――好逸惡勞,是禪行者最大之障道病;色塵緣境,心識若附,則往往鬆懈怠惚;菩提之心,常諉明天再說,或者一句處處是道場,儼然自在無礙,孰知無常到來,悔之莫及。

心不著味―味,法味。煩惱是病,原應面對之;於中認識,探討究竟,可以發現關鍵之所在;然後毅然捨得,終必出離。但是,多少行者,以為世有菩提,藉力消滅煩惱;是類念及心行,將佛法之功以為武器,世法之苦認作敵人,鎮日裡戰鬪不休;結果,不僅消滅不了煩惱,更令煩惱倍增,疲厭有如雪上加霜,全歸味著所障,或謂法執障,或謂所知障故。

錯念莫喜――意念如猿猴,心念如繩鍊,隨緣流竄,必須控制;所謂提起正念,值亂是機,當不淪陷五陰魔境。多少行者,著相生幻,心念不能自己,以為自修得成勝功德,迷惑反成瑞相;殊不知與魔為伍,有若酒醉失智,心念騰雲駕霧,還真以為自己,成了齊天大聖孫悟空。

得定當捨――定乃三學之要,唯此之定,依四禪八定、九次第定,甚至那伽定為依處;絕非身心如木石,息慮凝心,住於空亡之境。禪定之時,基於心境常寂,易陷空亡,若不及時警覺,捨定即起;一旦失念過久,色身形同枯槁,氣血容易停竭,甚至生命斷送,還以為成道證果了!

親近尊宿――禪家知識,以具經驗之老參禪和為尊宿;彼等所具之經驗,年年結夏,住選佛場。常行參學,掛搭苦行。關禁孤寂,透視五蘊。塵埃行腳,修心養性。

  修諸善根,習一切智。煩惱無礙,清淨菩提。禪悅法喜,大自在人。

常樂安穩――或謂隨遇而安。行者生活自在,淡泊心志,少欲少惱,常以法樂為依處;塵世暫樂,滿足色身,即成好逸惡勞,常處懈怠,稍遇不順,容易火燒功德林,倍增煩惱,為無明而迷惑,是最大障道因緣,不可不慎。

(摘自《禪的妙諦》)

 

禪行者的修行,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平常時的任何起心動念,好好地抓住它;因為,那正是禪那的誘因,最能引發「疑、思、悟」的殊勝之機,而進入「覺」的世界!

當然,我是臨濟子孫,更兼溈仰法脈,於禪宗的流傳,責任重大;因此,我並沒有排除收授禪行者的意願,但是,我也不會刻意地尋求,一切以「隨緣」為法緣,畢竟真能看破而又能放下的行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禪的語絲》代序)

分別心發動之時,不能一味地計較和執著,必須進一步去認識和瞭解;從探討及時有所發現,則可以淨化無始的業力,修養成可以明見心性的智慧之力。

自修,纔能增長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自我磨練,可以改善許多不好的習氣。

自利、自度、止於聲聞羅漢位。

自利且利他、自度且度他,是回小向大的菩薩位。

遠諸業的清淨,道的行修,以至願的踐履;圓具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德養,即成可以建立起願力世界的佛陀位。

問:無始所作諸業,今生歡喜承受苦樂果報;若所報不盡,該怎麼辦?

謂:涼拌!

云:禪師戲論!

釋:涼、即是冷卻,莫焦慮,安祥沉穩而面對。拌、攪和義,如缸盛濁水,藉他力可以澄清;但賴自力,積極攪拌,假以時日,仍然可以澄清;唯攪拌之作,須知以磨練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