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釋義

禪學釋義

禪釋

梵語叫禪那,具有思惟修、功德叢林、靜慮等含義,亦有訛譯為禪定者;達摩東來之前,從來諸家解作禪定,來後,達摩首以四卷《楞伽》授與慧可,至五祖弘忍大師,始分別以《楞伽》傳神秀,是為北漸之宗,以《金剛》傳惠能,是為南頓之宗。 

禪別

禪之類別,依於三乘之根性,大別有如下的幾種(宗密所判):

1、外道禪:執著邪見,欣上厭下。

2、凡夫禪:正信因果,不離欣厭。

3、小乘禪:悟我空,偏法執,著於理。

4、大乘禪:悟我法二空,依理諦而修。

5、最上乘禪:頓悟自性,本來清淨,無漏智性,本自具足;心佛眾生,畢竟無異;此即六祖惠能所創,源自達摩,一脈相承的中國祖師禪。

禪與教

凡依經論為據,說事說理而立宗(學派)者是教。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者是禪;佛教中常言宗門或宗下,皆係指禪宗而言。

習禪

修習禪法,雖然不立文字,不執理諦,但是,仍有其門徑可尋;大體上可分為如下的幾個階段:

1、疑情:親近禪德,參究未悟,如參話頭,打禪七,修持功夫,精勤不懈。

雲老禪師論禪

2、思慮:疑情生起,問題叢生,必然可能求得許多答案,但答案中仍會發生問題;於這問題與答案的歷練下,在禪法上,依然只是徘徊於疑情的階段。因此,其間必定有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些過程便是思慮,屬於習禪的第二階段。

3、參悟:因疑起思,真參實究,譬如趙州的一個「無」字,原本圓同太虛,無從下手;倘若起心動念,只是一念真疑,疑而後參,思緒遼闊,用盡心機,毫無所得;如是,山水無色,日月無光,衣食住行,皆入迷亂;直到如雞孵卵,殼裂雛出,才算是雲開日現,悟境顯前,步入了第三階段;但是,到了如此田地,切莫得少為足,這只是參悟的伊始,未來的日子,仍然要輪番應戰,勇往直前;否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前功一併消失!

(參考雲老禪師著《佛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