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16講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有看《金剛經》的人,最容易誤解這段文字。如果照文字,不知道梵文翻成中文用字方式,就會怎樣受持、讀誦這經,假使為人輕賤,這個人先世罪業是應該墮惡道,可是以今世輕賤故,好像過去業重,我今生在那裡讀這個經,還為人家輕賤?可是又說;先世的罪業又可以消滅,還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好像很矛盾,對不對?

這文字要怎麼去看,不要看這文字的排列;這段文字是說當這個人在讀誦金剛經》的時候,還有人輕賤,就是鄙視、毀謗,給與難堪。依這個人過去世的業,應該墮到惡道去,可是沒有墮到惡道,這一生為人還有機會讀誦這經,至少就知道,另外有他的因緣,所以他沒有依於先世的罪業那麼重而墮惡道;不是說這一個人受持讀誦這經,這個人本來就是應該到惡道,現在讀《金剛經》還有人輕賤,不是這麼講!這中間就是不要忘

了,是談一種現象;以這一個讀誦《金剛經》的人來說,依他的業是應該墮惡道,是說他過去的業那一種成分,可是這一生現在他讀誦這個經,還會受人家輕賤。會受人家輕賤是什麼?是因為過去的罪業太重,所以會引發別人輕賤的看法、說法。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就可以發現佛陀在說什麼?想想看,本來應該墮到惡道,這一生還能來到世間為人,而且還有機會讀誦這經,會受人家輕賤,可以這麼說;先世的罪業,不是因為人家輕賤你而消滅,是因為你有這種菩提的緣,才有機會讀誦這經。

所以先世的罪業在這一生沒有顯現,可以發現那是另有因緣,讓過去那麼重的業,不會這一生來做人之前就墮於惡道,反而還能來到人道成為人,還能學佛、還能有機會讀誦這部經典。所以說先世罪業即為消滅,這「即為消滅」,不是因為人家輕賤,業就消了,不是這個意思!這一段經文要瞭解,即使為人家輕賤,如果能夠這樣受持、讀誦,好好依教如法修學的話,先世罪業就可以消滅,不要在意別人輕賤,而且還可以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這一段經文太多人造成誤會,而且往往再多問一下就亂了。因為這一種所謂的因緣要想成為人,一定要有「人」的緣,要有機會受持、讀誦佛經的話,也必須要有緣才有機會。所以這裡面有一份因緣存在!不能因為受持、讀誦《金剛經》還有人輕賤,就消沈、不好受。因為過去的業有那麼重,本來應該墮惡道,基於有另外的緣,所以沒有墮惡道,即使這一生有人輕賤,不是問題!為什麼?不要在意別人輕賤,要在意的是,會不會依教如法,修學佛道、行菩提道,能!先世罪業就可以消滅,而且還可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這一段經文是這麼解釋。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先看「值佛」是什麼意思?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的,不管出家、在家,那個時刻就叫做值佛。如果用另外一個名詞很容易瞭解,值佛」就是正法時期!正法時期不一定釋迦牟尼佛在不在,而是於釋迦牟尼佛的道理方法,所得到的、所理會的,是不是同於釋迦牟尼佛本人所說的,如果「是!」就是正法!

常常寫文章說:「值佛時遙」,然後很哀嘆!有什麼用呢?學佛不是這種情況。所以這裡,釋迦牟尼佛就比喻;像他過去在然燈佛前,不是然燈佛以前,是在然燈佛授記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刻;「前」是講授記那個時刻,也就是在然燈佛前面授記;還有一個,看後面的文字要注意,梵文的文字前面跟後面往往是相應的,不是一個獨立的。

以釋迦牟尼佛授記,說他將來成佛,所謂然燈佛的時候授記,只是一個文字的記載,為什麼?

《法華經》可以看得到,如果在然燈佛時候,才授記成釋迦牟尼佛,只執著於那一段文字的話,《法華經》就不能成立,為什麼?日月燈明佛是在然燈佛之前。所以它是強調在然燈佛面前曾經授記,可是在然燈佛之前呢?他早就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的諸佛,有那麼多的!這個名詞其實只能講無量無邊的佛,在這之前他就已經「供養承事」。

「供養承事」承什麼事?「佛事!」就是覺悟之事從來沒有空過不只然燈佛授記時刻他才供養佛,或者承受佛事,在之前他早已經有了!這往往有人會喜歡鑽牛角尖:「你怎麼知道呢?」《法華經》裡面有說,《華嚴經》裡面也有說,《法華經》尤其講的更詳細。《法華經》裡面談到日月燈明佛,是一個早期的佛,另外還有一個大通智勝佛,為了這一位佛我曾經翻遍了藏經,找不到這一位佛所有的資料,如果看《法華經決疑》就會發現,而且還特別註明,這一位佛我是從什麼地方找到一點點資訊,所以不要盡在上面追究;釋迦牟尼佛肯定被授記,說他將來成佛名叫釋迦牟尼是在然燈佛,可是在然燈佛之前他早就「供養承事」的佛事已無量無邊佛了。

說這話究竟什麼意思?就是反應前文,這一生讀《金剛經》居然有人輕賤,不要在意,因為依於過去的業是很重,應該要墮下三道受極苦的,還能有機會讀誦《金剛經》,就表示曾經有「供養承事」,不管是講道的因緣,或者佛的因緣,所以另有其因緣;就等於釋迦牟尼佛授記之前,他早就有這些因緣,是用這一種方式來反應前面的文字。

大家看這段,喜歡看經,甚至拜經、誦經的人,往往念到這裡腦袋瓜會打問號?如果這一段能完全瞭解,就不會造成受持、讀誦傷害功德。

所以後文就講:「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的功德…。」他所供養諸佛的功德,與釋迦牟尼佛比較起來當然是不夠,為什麼?如果夠的話這一生來到這裡,不只為人,不只受持讀誦《金剛經》而已;這裡面,在受持讀誦經的時候,還受人家輕賤,並不是釋迦牟尼佛安慰的方式,必須要瞭解!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為什麼?一定要瞭解受持、讀誦不只是念,這裡面包含道理方法的修養,如果真要把他的功德全部說出來,假使有人聽到,會很狂亂而且絕不相信,為什麼?因為後面講:「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連起來也可以。這個義是法義,就是經的法義是不可思議。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受持、讀誦《金剛經》所得到的功德,因為它的法義不可思議,而且所得到的果報也不可思議,為了避免這一些,所以他不願意作非常具體的說法,為什麼?怕有人聽了,「心起狂亂、狐疑不信!」其實不是釋迦牟尼佛擔心、害怕些什麼;我常常舉的一個例「神通」──天足通,就是這個人在空中可以飛行,叫天足通,有沒有想過經典說過這種話?釋迦牟尼佛的確講過,他不是對菩提道上、修行辦道的人說的,他是對那些所謂的非人說的,他說如果能夠成為人,得到六神通的天足通,因為那些非人都可以在空中間飛行,這種飛行是人家看不見的;超越這一種非人,同樣在空中可以飛行的,他的目的是講那一些。

談到念佛、念法、念僧,那個不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佛、念法、念僧的意義,跟皈依還是差別很大,為什麼?必須已經有皈依了,才夠資格去念佛、念法、念僧,例如別人的爸爸、媽媽死了,去念別人的爸爸、媽媽嗎?一定是關係到自己,才會念什麼、念什麼。所以他把那個念,就是唸「南無阿彌陀佛」那個唸──口的念,念裡面其實有心念、還有意念。

在這裡一定先要瞭解,前面是一個引言,說受持、讀誦此經,會被人家輕賤是什麼原因;如果這一生還在那裡受持、讀誦此經典,不要在意別人輕賤,為什麼?能這麼做,等於行於菩提道,你有你的佛緣,所以不要在意!就等於說釋迦牟尼佛,雖然是在然燈佛時代授記,在然燈佛之前他早就供養多少的佛,承事這一種佛事。這裡面是教我們理解,學佛的人,因為很容易以自我意識面對自己的環境而感受,為什麼?我跪在那裡好好的讀誦《金剛經》,也在慢慢去修持,可是還有人輕賤我?要瞭解,輕賤你的這個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在意?不要說讀《金剛經》,正在讀一本什麼書,別人在那裡罵你、笑你,會難過嗎?不需要難過,知識經驗是你在修行,而後培養成智慧的修養。

所以這裡面有理、有事,舉出一些例子教我們怎麼樣反應,後面釋迦牟尼佛才強調,於後末世,若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假使有人聽到,真的會狂亂,會非常的不相信,因為要具體完全說出來,經典的法義不可思議,所得到的果報也不可思議。為什麼說不可思議?大家不要把它當成一個很深、很玄妙的不可思議,是你下的多少工夫,能得到多少,要用這種方式去看。

所以說不可思議,在這裡不能具體的說:讀一萬遍就可以成就什麼,讀十萬遍就可以成就什麼,不是這種下多少工夫,有多少的這種說法;果報成就必須具備的內涵,完成你的果報。這一段經文用這種方式看,前面那些文字就不會誤解了。於經文上最怕自己誤解經文,而造成一種毀謗,那是非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