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密、禪淨雙修

 

客問:《無量壽經》上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如來正遍知海,由心想生,此想成時,滅無量億劫生死之罪。但《金剛經》上卻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請問,這兩種經文如何解釋?

師答:《無量壽經》是淨土三經之一,經文中提到的憶想觀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觀想成時,即能滅卻無量億劫生死之罪,這是淨土修行的方法之一,但是觀想不易,尤其要與如來的清淨法界身相應,那不是執相觀,也不適合一般普通的淨土修行者。

我們知道淨土修行,講究「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入「念佛三昧」,完全要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方得以往生淨土,成為極樂世界的眾生,然後繼續未了的學佛之願。西方極樂佛國淨土,是佛陀特別為絕望哀慟的韋提希夫人而示現的,韋提希的兒子,阿闍世王殘虐忤逆,把父親打入死牢,不給吃喝,得知母親輸送食物給父親,也將母親拘禁起來,韋提希痛不欲生,在獄中遙念佛陀,請佛濟助,佛陀於是為她開演極樂淨土,讓她得以出離於人生現實的苦痛。所以淨土法門,必須乘佛願力,以信願行證為修行的資糧。

另外,《金剛經》是佛陀對弟子們,及娑婆世界眾生,所開演的大乘經典,經中有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的句子,是佛陀為開啟弟子們的心志,引導他們回小向大,回自向他,回事向理,以荷擔如來家業,向來已成為禪宗傳法的寶典。此經是般若部中的一品,開闡根本諦義,顯示第一勝義,以明了一切法是依據「緣起」而顯,入達實相清淨的理諦,而後才能無染無著,顯發菩薩大願的效用。所以金剛經是提供行者,「受持讀誦」修持證驗的。

這是兩經根本的不同點,也說明了佛陀說法是應病與藥,為應不同的眾生需要,而說不同的法要。其中經文中的『見如來』的見,可以讀作「現」,也就是顯現的意思。如來即佛,指的就是覺悟的境界,這麼一來,我們就可明白,佛陀指點我們,修行覺悟的正確方法了。

順便提一件事,我一直說『禪淨不能雙修』,為什麼?「淨」是強調「有」,絕對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依四十八願念佛觀佛,依信願行而修證。「禪」必須藉靜慮,思惟修而悟自心源,以達明心見性,必須突破一切的「有」,而達「無」的修養。所以無不是沒有,是「有」的突破,而且還有「不一定」的可能;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及「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就可以明白禪宗的修行宗旨,是必須突破一切的執著,才能完成心念清淨的覺悟境界。

 

客問:為何禪淨不能雙修?

師答:我講的禪淨不能雙修是以法門的理念來說的。任何法門,自古以來講究「出離」,能了生脫死。禪淨雙修怎麼出離?「禪」並不是盤腿打坐,更不是盤著腿在那裡念佛就叫禪淨雙修。如果能把握住:禪是要運用思想,從信的情形之下去發現,而後掀起疑情,從疑的情形中能突破,才能出離,此即從「有」到「無」,到清淨。但「淨」不是如此,要絕對的信,肯定的「有」。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是以信、願、行三大資糧作基礎,所以不能有絲毫的疑惑,只要發現有任何問題都去不了。

因此,為什麼我認為禪、淨兩種法門不能同時修學呢?因為淨土法門所講是肯定的「有」,有阿彌陀佛;絕對的信,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九品蓮臺。而禪不是如此,因為禪是講即身成就,要從「有」上面去認識它、發現它,甚至還要有所懷疑。疑什麼呢?真的是這個樣子嗎?要探討它的究竟;可以說它是要突破「有」而顯現出「無」(無不是沒有,是依於有的突破或者不一定)。「有」不能突破,根本就談不上禪。

譬如說:肚子餓了要吃飯,這是肯定的;肚子餓一定要吃飯才會飽。這是「有」,對不對?可是以禪來講,要突破這些。怎麼突破?餓了一定要吃飯,是不是吃了飯就一定「飽」?比如問:「你吃飯了嗎?」答:「吃了。」又問:「吃飽了嗎?」答:「吃飽了。」再問:「你真的吃飽了?」如果以有的方式來講,我吃了當然飽了,我自己知道我有沒有吃飽。如果以禪來講,這種飽只是種現象,原來餓現在飽了,禪並不是在這種「有」的現象打轉,它講究的是你吃了,但你的「營養」夠不夠?要「營養」飽和了才算飽,還缺少某些營養都不算飽,那表示還是「餓」。由此可見,這兩者的差別有多大,所以這兩者依法門而言,絕不可以雙修。如果盤著腿念佛倒可以,但那並不是禪,因為,禪淨的理念及意境完全不同,所修所證的境界乃兩回事,要雙修怎麼行呢?

若說念佛就好,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間有一問題須知道,即「帶業往生」,是帶你未發願往生以前的業,發願以後再造的業則帶不走。如此,未往生前會不會造業?既然還要生活過日子,則知應該於身、於口、於意怎麼去修養!可是很多人不明此理,總認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守著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再說臨命終時,對來接引的佛如何判斷?難道說穿得金光晃耀、漂漂亮亮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嗎?如果你認為是佛菩薩來接引,那最後你是跟著魔走,而不是跟著道走。

總之,學佛凡所有法門都只是幫助我們修養身、口、意,使漸漸調理得好,在道路上就不會造業而能顯現道,調理不好就會造業,有業就不能走,那裡都不能去。所以說如果願沒有道的力量做基礎,同樣沒有辦法把願守住,滿不了願。只要是位學佛的修行者,他所致力的,都可謂之「淨業行人」--就是清淨我們過去業的修行人,業淨才能見道,業不淨道不行。做個佛教徒很容易,只要皈依三寶,按照些普通要求去做就可以了;要做個學佛行者,還要修行辦道,就不止這樣了,只具樣子不夠,還應該建立正知正見。

為什麼?請看平常在家人學佛有了問題,問不同的法師,所說所表現的卻不一樣,為什麼?佛法應是一樣的,何以表現不一樣?此即因表現的不是佛法之故,如果表現的是佛法,應該是一樣的。比方說,問一加一等於幾?只要肯定了什麼「一」加什麼「一」(不是數,而是內涵),就等於肯定了「幾」,但絕不是一加一就是等於二,這關係到認識與瞭解的問題,所以學佛,認識、瞭解並深入很重要。

 

客問:請談對禪密雙修的看法?

師答:如果談禪密的話,可以這麼說,以密宗的最高行法--大手印法來說是同於禪的境界,我只能這麼說,能不能雙修,我認為沒有太大的衝突。為什麼?不要把時間放在一起就好,像有些人對禪的認識,往往造成比較偏的看法,幾乎都不能雙修。如果明了其中的意義,那就可以雙修,怎麼說呢?如只是盤著腿在靜坐、持咒、念佛,說之為禪密雙修或禪淨雙修的話,是不正確的說法。如果把靜坐的姿態調理好,使自己清淨下來好好念佛,這是念佛法門,與禪沒有關係;同樣把靜坐的姿態調理好,使自己清淨下來修密法,這也是修密,但並不是禪密雙修。如能分辨這一點,無所謂雙修不雙修,所以對一些事情不要要求可以或不可以,問題是真正在做什麼?任何法門皆要求制心一處,不要一心二用,如果瞭解佛陀所要求的基本道理,能制心一處,不一心二用的話,怎麼做都是對的。

 

客問:禪與密能不能同時雙修?

師答:在佛法上講「一門深入」是最可信的,如果有二、三個就會忙不過來,最後是不純。大家都知道,看起來我好像什麼都會,其實我個人的修養是以禪為主;而修行跟辦道是兩回事,修行是個人了生脫死的一種方法,辦道就不一樣,要幫助更多的人,要介紹佛陀的所有道理方法,那什麼都要接觸。人在過程中有時難免會有很多專門的修養,比如過去我也學過密;談律,我還是個名符其實的律師,因為我受戒於歸元寺,在大陸待過的都知道,在歸元寺受戒,要接受它的律法之後才給戒牒,否則連戒牒都不給。這麼多年來我連密都不願意表現,以禪為主,又很少表現禪,雖然有時會打禪七、做一些禪的講座、寫禪方面的書,可是我不強調這些,為什麼?就是剛說過,不能以我所得而去教別人,至於個人的修養,最好的辦法就把握一門而深入,避免雜亂,多了就會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