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成就價值

      佛法的成就價值

          嬰兒的成長,有賴母親的呵護和撫育。

  青年的成熟,必須知識的追求和體驗。

  行者的成就,經歷修養的磨鍊和實證。

  圓妙明覺的世尊!同樣,曾是母親的寵兒,知識的學者,修養的行人;自嬰兒而成長,從青年而成熟,經行者而成就;以至成為三界的導師,四生的慈父;藉以大願力,普濟群命,饒益有情,其功德不可稱,不可量,無窮盡。有所謂「眾生有盡,我願無窮!」

  佛以慈悲為懷,以大喜大捨的精神,以無緣同體的心意;拯濟眾苦厄難,幫助覺悟解脫。說四諦法,釋十二因緣,引度中下根機;闡揚六波羅蜜,啟導中上根機。

駐世期間,說行四十九年,累積十二部遺教;無非是以饒益功德,利益三界六道眾生!

  學佛行者,以佛心佛意為責任與義務,以佛志佛願為前途與事業;因此,佛陀的教法中,強調「戒、定、慧」是圓滿覺悟的三大要素;提示「信、解、行、證」是澤被眾生的四大方針;也就是說,天人師,佛弟子,必須具備條件,憑藉修養,纔能荷擔如來家業。

  於是,我聯想到菩薩十地的名相,關係菩薩行者應有的認識。姑且作如是說:

  1.極喜—世俗的喜,離不開名利與愛喜;出離世俗的喜,是以犧牲與奉獻自我的一切為喜;可以說,是因感而悟,因悟而覺;但事付出,不求酬勞的作為,所以叫做極喜。

  2.離垢──娑婆世界,是五濁俱全的惡劣世界;眾生因業力所至,住此世界,承受感報,務必堪忍;學佛行者,雖然感報無例外,但行於覺道,為淨業不復造作;因此,當以智慧為依皈,遠離塵垢,不為無明業惑,作淨業之行人。

  3.發光──眾生因業所縛,常住無明中,但憑自我意識,或感性,或理性,面對諸般事理,以致陷於「造業不斷」的行為之中;學佛行者,培養般若,追求覺悟,為的是突破自我,效行佛陀,發揮智慧的光芒,除暗去障,入於明妙圓覺的殊勝境界。

  4.焰慧──智慧是慢慢培養的,如果欲想智慧像火焰一樣高昂,必須累積用之不竭的知識和經驗;就像是積薪燃燒,火焰高昂,欲維護高昂的火焰,必須有可供燃燒而且源源不斷的柴薪。不過,像火焰般的智慧,另一種頗具功德價值的意義;那就是「焰力」不會灼傷於人,用之於「能源效益」上,當可饒益無量無邊眾生。

  5.極難勝──極是頂點,是極限;難是不容易,是困難;勝是優勢,是勝利;總括的說,是非常困難得到勝利。其主旨在說明「成就」的結果,不是其他成就者所獲得的,能夠與之比擬的或超越的;也就是說,依於佛陀的道理和方法,用來建立起的知見和修行,其所獲得的成就利益,比較任何的成就利益,沒有能夠勝過的。

  6.現前──於現實所有發生的問題,無論是人的或者事的,依佛法所完成的修養,隨時隨地都可以表現出來;而且,可以化解問題,處理任何的人與事,能達成圓滿的結果;譬如「是、非」,能以修養明辨是非,但不參予是非,卻可以化解是非,具足了突破性。

  7.遠行──所具功德價值,依佛法所完成的修養,饒益所及,親疏遠近,普遍無差異,可以說是無遠毋屆;基於佛法的饒益價值,是遍及性的,其主要的旨趣,講求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所謂平等一如,無量無邊,悉皆饒益。

  8.不動──五欲無染,諸行無著,淨法無住,頗具「不變」而能隨行的功夫;依佛法的修養,一旦入達理想的境界,即已成就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自在」功德力;以此力量,面對娑婆世界,不動不搖,清淨自在,隨行無礙,是完全樂眾生,就像是潔淨的蓮藕,住淤泥而不染污。

  9.善慧──以智慧為力用,達到「善巧、方便」,可以運作如意的境界;基於智慧的作用,仍然同時具足正與反的雙重性,佛法所修養成的智慧,肯定是圓滿無缺失的,其行為動作,藉「身、口、意」而運行,雖然不否定正與反,卻要求必須做到「不傷害別人,也要維護自已」,纔是最完整的妙善圓慧!

  10.法雲──不是所知之雲,而是能為之雲;前者依景象而分別,後者依利益而肯定。佛法所成的修行者,必須以利益他人為墂的,不可但事分別景象而已;像法雲,具足普及的饒益性,不能有或多或少的損害;因為,一個覺悟了的行者,是在圓融無礙的前提之下,從事佛法的學佛事業。

  從十地的內涵,入於成就的階位,雖然同樣經歷「成長、成熟、成就」的過程;但是,學佛行者,是處於完全「獨立修養」和「正勤精進」的「菩提大道」之中;其過程不同於世俗的經歷,必須十足的「自主、自行」

,即使有善知識的指導,卻不一定有可資仰賴的維護。

  因此,出家沙門,良莠不齊,並不是佛法的陶冶所至,而是出家之後,入住佛法與否?也就是說,以出家之現相,作真實的沙門,修養佛法的成就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