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的層次

覺的層次

白雲深處-覺的層次

  佛、就是覺的意思。

  學佛、就是學行覺悟。

  佛陀、就是已經圓滿了覺悟的人;究竟圓滿到了什麼程度呢﹖

  佛說十號經中載:

  「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

  所云三覺圓滿者,翻譯名義中說:

  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

  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眾。

  三者覺行圓滿--歷劫修因,行滿果圓。

  已知佛陀之義,但於「覺」的差別成就而言,則分為覺、等覺、妙覺等不同的層次;如果,依照學行覺悟而所完成的境界,或者說是所證得的結果來說,則分別為:

  阿羅漢--覺。

  菩提薩埵--等覺。

  佛陀--妙覺。

  無論如何,覺、可以肯定是「智慧」之所成就;學行覺悟,無非是培養智慧,入於無生不遷,無滅不變的不動境界;終究體性湛然,圓滿功德,於眾生悉皆饒益無量!

  因此,當知「覺」有覺道;從本覺、始覺、相似覺、隨分覺,以迄究竟覺;可謂行於覺道之里程碑。依大乘諸經論中所說,約謂:

  本覺者、本即真性,覺從智慧;謂心體離念,等虛空界,無所不遍,亦如佛之平等法身,故喻之為本覺。

  始覺者、依本覺心源之體,從真起妄而不得覺;后能返妄歸真,頓顯本有之覺能,即入始覺之道。

  相似覺者、從信、念、精進、慧、定、不退、護法、回向、戒、願等之行修中,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之境;能不分別,不起染著;得無明之惑將破,本覺之體將顯,雖未達實證之境,卻已入相似真實的地步。

  隨分覺者、初住菩薩乃至等覺之位,隨覺法性之理,識辨無始無明之惑,於覺道之果證未臻圓滿者。

  究竟覺者,於菩薩地盡,方便滿足,覺知如來藏中;無無明之妄惑,遠諸動靜之相,達法性之極至,得見心性;窮生滅之無生,離念寂滅,圓具妙覺之殊勝境者;或謂般究竟涅槃,所作已辦,俱諸大圓鏡、湛然清淨之境。

  楞嚴經中說:

  「在修曰因,在證曰果」

  依佛法所證之果德,清淨圓覺之後,言「法身常住」之相,顯「究竟清淨」之理;肯定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之果者,可藉七種果德而明法身住:

  一、是菩提--菩提即是覺道,即諸佛菩薩所得清淨究竟之理諦者。

  二、是涅槃--涅槃即是滅度,即諸佛菩薩所證清淨究竟之法身者。

  三、是真如--離妄曰真,不異曰如,即諸佛菩薩所證真實無妄之德行者。

  四、是佛性--佛性即是覺性,或謂覺悟之本能,即諸佛菩薩所證湛明滿覺之性者。

  五、是菴摩羅識--即白淨無垢之義,乃湛若太虛,纖塵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限,非涅槃之所能寂,即諸佛菩薩清淨本源之心識也。

  六、是空如來藏--煩惱蕩然窮盡,含攝萬法而無積聚,即諸佛菩薩所證清淨之法身也。

  七、是大圓鏡智--如大圓鏡般,洞徹萬法,應物無跡,即諸佛菩薩所具圓明覺照之智慧德行也。

 

易知篇── 覺的層次

菩提、覺義。

佛陀、圓覺義。

聲聞的覺,有三向一果的層次。

菩提薩埵,有十地位的層次。

可見,覺悟之道,所覺之境,有高低,有深淺,是有分別,有層次的;也可以說,覺的層次,依所覺之境,有不同的程度。

大乘起信論中說四種覺,謂:

一、本覺-就是說眾生本具覺悟的能力,若罪「業」遮障,則所具能力,遇緣隨時可以展現;亦如論中說,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源離於妄想,於念寂靜觀照,則等虛空,無所不能包容,橫遍十方;故說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二、相似覺-圓教說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等十信位,由始覺之功,見思粗惑,即已斷竟,唯餘無明細惑未斷,所覺之境,未臻本覺,但得名相似故;亦如佛鄰位,乃菩薩八地以上之境,並非已入佛陀圓覺之位。

三、隨分覺-圓教中說發心、治地、修行、生貴、方便、具足、正心、不退、童真、法王子、灌頂等十住,以及歡喜、饒益、無瞋恨、無盡、離癡亂、善現、無著、尊重、善法、真實等十行,加之、以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不壞、等一切佛、至一切處、無盡功德藏、隨順平等善根、隨順等觀一切眾生、真如相、無縛解脫、法界無量等十回向,分別破除無明之惑,入於十地不同等覺之位;也可以說,是成就之真本覺也!

四、究竟覺-圓教中之極果,於無明惑盡斷,本覺之體全彰;明心見性,本心本性,究竟清淨,是妙覺佛陀之位。

 

大乘起信論概念-覺的層次

  覺,梵語菩提,具道的通義;因此,於覺的內涵,有覺察和覺悟兩種意義;二者分別相對於煩惱與所知的障礙。
  於煩惱而言,當煩惱生起之時,必須覺察煩惱的緣起、架構、內容、趨勢、利害等,方始不為煩惱所困擾。但是,於覺察的過程中,所有的知見不免自我意識,其可信與可靠的程度有多少;如果,不是趣向於覺悟的,必然,其所知是一些障礙,仍舊不可能突破煩惱,擺脫無明,遠離迷惑;因此,認識「覺」的種種,是大乘行者最為重要的課題。
  覺,從「察」到「悟」,必須有覺為條件,條件的具備,依於個己的業力,以及薰習的功德不同,自然覺的條件有高下;因此,形成覺的層次,關係到所具備的不同而有差異。
  例如「佛陀」一詞,有: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例如「菩提薩埵」一詞,乃是:
  覺悟了的有情眾生。
  無論如何,二者必須具備的條件是智慧,而智慧的差別卻分別有:
  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
  基於條件的不同,所覺的深度也就不同;自然,所形成的層次也不會相同。這裡,且以佛陀一詞來闡明覺的層次:

  自覺,以一切智為條件。
  覺他,以一切種智為條件。
  覺行圓滿,以道種智為條件。
  不過,切莫以為:
  具切智即得自覺。
  具一切種智即得覺他。
  具道種智即得覺行圓滿。
  因為,層次的分明,於知見的認識,來自薰習條件的趣向;或者說,認識目標,是對事理瞭解方向,於流程中探討其內涵;然後,纔能肯定條件的具足與否,就像是「求佛之道」,不是以布施和供養作酬勞,要求佛陀成為保護神;正確的認識,應該是如何求得佛陀一般的智慧,能夠面對現實世界,不為其迷惑,不受其困擾,入達灑脫自在的覺悟之境。
  一旦建立了正知正見,大乘行者,便很容易藉七覺分的方法,依其層次,逐步提昇境界;如何是七覺分?有:

  一、擇法--選擇符合興趣,相應條件的理法。
  二、精進--正勤以為功,精進以為德,恆久不變。
  三、喜--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隨緣而奉獻。
  四、除--去惡向善,滌除垢染,清淨無始業習。
  五、定--止於正道,觀照菩提,常住一心而不亂。
  六、捨--功德回向,無酬無著,做大自在行者。
  七、念--念生念滅,不在雜妄,而是如何妙出真如。
  不過,以趣向菩提而言,凡三十七道品,皆係菩提導向,並非僅限於七種覺分而已;因此,說菩提分,不是說覺的層次,其層次的主題,是佛陀的覺悟境界,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為標的!

 

覺的認識:                                                                  

    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或者說:「眾生悉具佛性。」                                                           

    佛,是覺悟的意思。                                                         

    佛性,就是覺悟之性;或者說,就是覺悟的本有之性︵本能︶。

  依覺的差異而言,分別有:

  本覺--就是本具覺悟的能力。

  始覺--就是開始覺悟的時候。

  聲聞覺--修行四諦八正道法而證得,成就的層次計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三向一果。

  隨緣覺--隨十二因緣法,於生命的時空中,觀諸生緣,相應而覺,證辟支佛。

  相似覺--非佛法的修行,藉世間之學,於數十或百年的人生旅程中,深入體驗而覺,所證得的結果,與佛法中的緣覺行者相類似,故又名外道緣覺。

  菩薩覺--修行六波羅蜜法,四無量心而證得,成就的層次計有十個階位;十個階位又分為三個層次,自初地以至四地,屬於變化位,從五地以至七地,屬於提昇位,八至十地,則是增上位,圓成等覺菩薩。

  究竟覺--即是圓明妙覺,乃覺滿究竟的佛陀位。


參考書籍:白雲深處-覺的層次

易知篇-覺的層次、

大乘起信論概念-覺的層次

禪的語絲-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