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行懺悔

常行懺悔

常常行懺悔

梵網經云:

「懺悔即安樂,不懺悔罪益深。」

常行懺悔,並不只限於做錯了甚麼的時候,因為已經知道錯了的去懺悔是較為容易做的,惟有那無始以來多少錯了的,而不知道為什麼做錯?錯在那裡的過往,如果不虔誠地去懺悔,我們的識田是不會得到清淨的。

為了使識田清淨,所以,我們應該時常檢討可知的過去和現在,提高警覺,莫要再犯;同時,以比量的方法,推想那些不復記憶的,以及根本就無法回想的過去,惟恐像眼前一樣犯下可怕的錯誤。

懺悔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微目端身,發露錯誤的事實,加以檢討(客觀的),從今以後立願不再去犯,這樣就是懺悔。切不可痛哭流涕,毀損身心,只要做到「虔誠」二字,懺悔的目的便達到了,即能得到適意的安樂。

 

悔之道

    梵語懺摩,意謂:包容與寬恕的要求。

    心地觀經說:若覆罪者,罪即增長;發露懺悔,罪即消除。

  懺悔有三種方法:

  一、作法:向佛前,披陳過犯。

  二、取相:自心中,深悔過犯。

  三、無生:深悔後,不再過犯。

  懺,是檢討;悔,是改過。

  懺悔,不是陳述認錯,道歉了事;更不是期求包容和寬恕,所有過犯即可心安理得;必須在懺悔之時,自新虔誠,發動真實的意念,生起如下的懺悔之心:

  一、慚愧心:不要歸咎業重,確知修養太差,慚愧自己惡劣行為。

  二、恐怖心:過犯傷害戒行,造罪自設道障,時刻警惕惡劣行為。

  三、厭離心:生命短促無常,染著徒耗時光,厭離毀道惡劣行為。

  四、菩提心:難得擁有人身,更有機緣聞法,怎能輕忽菩提大道。

  五、報恩心:四恩深如浩海,佛陀慈悲度我,想想如何回報眾生。

  六、平等心:現前人倫莫忘,無始父母勿捨,愛憎敬厭都是親情。

  七、罪性心:罪本無有真性,行為過失偏差,造罪只因染著緣境。

  如果,能夠忍恕於人,一切過犯行為都不會發生;在修行覺悟的道路上,必能化坎坷為平坦,心意識裡,輕安喜樂,行為運作,灑脫自在!

  同道們!懺悔得安樂,即使現前並無過犯;無始以來,須要悔改的太多了,何況欲想檢討莫明的過去,真無從下手哩!不過,華嚴的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說: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謙虛、禮讓、共識

  謙虛,衷心學習的表現。

  人,講求面子、強調自尊,唯恐比別人矮了半截;即使技不如人,或者有所理虧,亦不願坦然承受,甚至「羞愧」成怒,竭力隱藏,像充滿氣的氣球。

  為何如此?只為欠缺謙虛故!

  禮讓,知書達理的修養。

  人,異於其他動物,乃是歷經家庭、學校、社會、自我等不同的教育,方能知仁知義,循規蹈矩;當然,同樣也有不仁不義、行為乖張。不管如何,如果知書不達理、有教不育、識修不養;那末,是人等而下,異於其他動物之表相而已。

  共識,維護總體之特色。

  個體是總體的組合分子,如毛之附皮,利害相關,存亡共處;但是,利害存亡,仍歸相互之關係,畢竟生住的價值,得依珍貴之「特色」。。譬如:

  「天下叢林,各有家風!」

  家風標示特色,乃是行者的導引,亦是修行辦道的依憑;僧團是總體,分別不同的山家,行者是個體,崇向山家之特色;為了維護總體、闡揚家風,必須以表現和修養,詮釋家風的可珍可貴之處!

  因此,建立共識,闡揚家風,少不了謙虛的表現、禮讓的修養;何況身為佛子,講求行捨,以慈悲的心念,廣被無量無邊的眾生,肯定僧伽為尊寶,確立人天師範!

 

正法念處經偈釋255頁

若懺悔方便 惡業則破壞

不見不愛果 實見者所說

世間因光明 如業因得果

業果迭相因 一切法如是

  行懺悔,是方便法門,源於虔誠之心。

  能懺悔,諸業即破壞,有賴精進之心。

  懺、是檢討,要有面對的勇氣。

  悔、是改錯,要有擔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