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憶緣起

                                                                                                          文/禪燈

老禪師走了!消失於娑婆世界了?消息來得突然,卻也非意外!只是,眼前現象和當初末學自以為是的樂觀評估與期待「健康100」OK啦!顯有些落差,難道老和尚留下最後一道問題,竟是以「無常迅速」示現於大眾乎!?

療傷止痛,麻木的末學,往內心尋找,到底失落了什麼,悵然!空蘊遍尋不著;是緣淺、是德薄,故未能隨侍在側,也未能略盡世間力。末學徒具三毒與清淨戒子得力處如何相提並論,在此即可為證,一切是自然、是因緣、是心性。

親近千佛山道場,肇於公司南遷所賜,蓋末學前曾每週南來北往,當了3年的「外勞」後,終於得有休生養息的空間,回到南部安身立命。唯身雖安而命難立,心靈上的乾涸,促使末學找尋法音,冀望沉殿於法海寶藏,故就近地,在2006年來到了菩提寺。這距末學初次登上菩提寺殿堂,至少已隔八年之久,那八年又是如何度日呢?記得首次造訪菩提寺,依稀記得置放結緣雜誌書刊櫃子,大概是在現今齋堂入口前空地處,當時順手翻閱《奇異感應錄》乙書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在1986年,末學於台南縣文化中心首次借書,於瀏覽書單目睹《雲水悠悠》書名時,隨即為書之名相所攝,當即決定借閱攜回閱讀。對於書中作者是何人,由於個己幾乎是「絕緣體」也就未曾仔細探究,只是由衷佩服內文師父之典範、毅力、堅定精神,爰當時浮現若有機會幸遇此師,也算是三生有幸!因此當下有踏破鐵鞋無覓處之快活,而生盼望巧遇親近上白下雲禪師呢?如同前述,「絕緣體」之本質未化,一切僅能隨緣吧!

生平第一次見到老禪師本尊,到底是在何年何日何處,已不復記憶。個己因於2006~2008年間,參加菩提寺假日佛學班、禪修營及近年來大法會不定期擔任義工,而得以就近陸續看到完善的硬體建築一件件逐年完成,著實讓末學驚訝於老禪師擘劃宏觀的能力及細緻美學的概念,掌握的非常精采巧妙;其間施工前後也常看到老和尚時而健步如飛、時而獨然信步穿梭於工程現場或與缽師父討論工程細節等等,當時僅能遠遠的看著、猜著老禪師苦心孤詣,那能體會洞察老人家的深謀遠慮呢?

首次聆聽老禪師開示是末學強力願望所致,記得2007年某週日,難得全家總動員陪我至菩提寺上佛學班(妻兒女,其實是在廣場涼亭納涼)。在第一堂課時,末學一直期望全家能一同正式拜見老和尚,俾結法緣,因此利用中場休息時間向外飛奔,正巧看到老和尚端坐於知客室;當下抓住機緣,帶領同修及唸高三之長女與小學五年級之次子,一同拜見老和尚。老和尚溫馨親切詢問來自何處、關切長女學習情況等。那時只記得向師父請示長女將來讀考大學科系之決擇問題,老師父表示學習以興趣為重,並示未來就業市場以創意為導向,所以創意學系是可以考慮的,末學對於老禪師能掌握時代脈動感到欽佩,蓋個己毫無此敏銳見地可言,感恩老師父開恩,得以結緣。

惟末學駑頓怠墮,於佛學道理方法、於心地修持信、解、行、證等法門,遊走不定,致不知問題所在、障礙出於何處?完全沒感覺,迷糊浪費歲月,進而飽食終日,未深入發現問題以資請益,而這沒問題,確實是一大堆問題?!

古云:「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今大師雖已圓寂,惟其遺教風範常駐大眾,願依法依理、如教奉行,千佛山佛弟子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