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三祖──法藏

法藏(西元643~712年),世稱賢首大師,或稱康藏國師。祖先原是康居國(新疆北境至俄屬中亞一帶)人,曾祖曾當康居國的宰相。祖父時遷移至長安,因此以康為姓。唐太宗賜贈其父為左侍中(侍帝左右,掌乘輿服物)的官銜,家世可謂淵源優秀,是當代的名門望族。

十六歲時,曾到佛陀舍利塔(岐州法門寺)前,燃一指供佛,發願契悟佛乘。十七歲,到太白山(終南山)求法,勤讀方等一類的經典。因獲悉慈親生病的信息,乃回家侍奉父母親。

此時,二祖智儼在雲華寺講述《華嚴經》,法藏在夜晚恰好看見神光照耀庭宇,遂驚歎定有特殊的人正在弘揚佛法。第二天,便去雲華寺一探究竟。於是,便向智儼請益,往返答問之間,為智儼所讚賞,從此列為門徒,前後數年,深深體會智儼的妙旨。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法藏二十六歲,尚未出家,智儼在圓寂前付囑弟子道成、薄塵,謂法藏將來要紹隆遺法,希望能在合乎國家制度,因緣具足下為他剃度出家。

高宗咸亨元年(670),法藏二十八歲,榮國夫人(楊氏)逝世,則天武后為她廣植福田、度僧,並將住宅改作太原寺。於是道成、薄塵等京城耆德連狀推舉法藏,度他為僧,得到許可,並令其隸屬太原寺。

高宗上元元年(674),下詔敕令京城十大德,為法藏授具足戒,並把《華嚴經》中賢首菩薩之名賜與做稱號,故一般稱其為賢首大師。

高宗永隆元年(680),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帶著梵本來到長安,高宗詔令至魏國西太原寺去翻譯。此時,法藏常慨歎晉譯《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中有缺文,於是去請教地婆訶羅。正巧有帶〈入法界品〉的梵本,於是與梵本相校對,果然尋獲善財求天主光等十善知識,及文殊伸手按善財頂兩段的缺文。因此,禮請地婆訶羅譯出,這就是《華嚴經》〈入法界品〉。法藏又奉詔與地婆訶羅、道成、薄慶等共譯《密嚴》、《顯識》等經論,共二十四卷。

法藏亦曾問地婆訶羅在西方的古德有沒有關於佛一代教法的判釋﹖

答:近代印度有兩大論師,一位是戒賢,遠承彌勒、無著,近繼護法、難陀,依《深密》、《瑜伽》等論,主張有、空、中的三時教判。另一位是智光,遠承文殊、龍樹,近繼提婆、清辨,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主張心境俱有、境空心有、心境俱空的三時教判(見《華嚴經探玄記》卷一)。

於是,法藏對於判教的疑點得以冰釋,之後對於佛陀的一代時教,依說法的形式和內容,定出深淺,建立了華嚴宗的五教十宗,與天台宗的五時八教,法相宗的三時教,分庭抗禮,是中國佛教發展史的一大成就。

武后天授二年(690),于闐沙門提雲般若在魏國東太原寺譯經,法藏也參與譯場,並為提雲般若所譯的《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作疏。

武后證聖元年(695),于闐沙門實叉難陀在洛陽大遍空寺,重譯《華嚴經》,法藏奉詔擔任筆受。新譯的《華嚴經》,雖增加了〈如來現相〉、〈普賢三昧〉、〈華嚴世界〉、〈十定〉等品,卻漏了當年地婆訶羅所補譯的經文,於是法藏將經文補上,此即所謂的《八十華嚴》,或《新譯華嚴》。此外,法藏也參與了《文殊授記經》、《金光明最勝王經》、《無垢淨光陀羅尼經》、《大寶積經》等經的翻譯。總之,師對於當時的譯經,特別是《華嚴經》的翻譯,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師的智慧修養不同凡響,因此,靈異感應亦不計其數。如:武后天授二年(691),曾州的牧宰迎請法藏講經。在法會中,有外道不信佛法,還口出惡言,忽然外道的身體和臉上冒出疱疹,眉毛和鬍鬚全部爛脫,外道乃急急忙忙來到師之座前,懇求懺悔。師言:「這只是華(花)報而已,果報尚在後面,應當禮敬佛、法、僧,虔誦《華嚴經》百遍,罪業便可消除!」外道依教讀誦,尚未讀到一半,即恢復從前的相貌。

武后神功元年(697),契丹抗命,武后派軍前往討伐,又特詔法藏依經咒法來遏止敵方的肆虐。於是,師沐浴更衣,建立十一面觀音壇場,誦經持咒。才經數日,前方的將士紛紛聽到天鼓的聲音,而賊兵看見觀音從空而降,不久前方就傳來捷報。

武后聖曆元年(698),師在佛授記寺講經,當說到華藏世界海震動的地方,突然講堂和寺宇震動,道俗數千人,歎未曾有。又師曾為武后講《八十華嚴》,講到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等。武后驟聽之下,茫然不解。師於是指殿隅金獅子作譬喻,講到「一一毛頭各有金獅子,一一毛頭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如是重重無盡」,武后於是獲然領悟。於是,師寫了《金獅子章》一文。

師又為不了解「剎海涉入重重無盡義」的學者,拿十面鏡子,安排在八方(四方四角),又在上下各安排一面,相去一丈餘,面面相對,中間安置一尊佛像,然後燃燒一支火炬照著佛像,令互影交光,使學者更容易了解「剎海涉入重重無盡」的法義。

唐中宗神龍二年(706),仲夏缺雨,人民受到旱苦,於是中宗敕令師等百位法師於薦福寺,依法祈雨,將近七天,突然大雨滂沱。因此,中宗禮師為菩薩戒師,賜號國一。

師雖貴為「五帝門師」,又受到王公大臣的恭敬禮拜,然師依然過著淡泊的修行生活,以安忍自守,弘法利生為本務。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十一月十四日,師預知時至,辭別大眾,便於西京大薦福寺圓寂,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三。

師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有《華嚴探玄記》、《五教章》、《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大乘起信論義記》、《華嚴經傳記》等。門下弟子眾多,較傑出的有宏觀、文超、智光、慧苑、慧英等人。

法藏繼承華嚴宗初祖法順、二祖智儼的思想,組織教理體系,將華嚴宗發揚光大,故世稱其為華嚴宗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