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學智慧

                                                                                                     文/心虔
「凡起心動念,都要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面對現實中的點點滴滴,凡事當做道來修,以道心承受,從佛陀的道理方法中,去認識自我、了解自我、突破自我,實際去運用思想、發揮智慧,來化解現實中的問題、煩惱。

舉個人實際生活經歷來說,本著身為千佛山人,願意付出自己微薄的力量,盡一份心。然而,剛開始雖面對自己的職事十分苦惱,常有吃力、做不完的感覺,猶盡己所能,努力完成他人的要求與標準。但在歷經長時間的適應與熟悉後,行有餘力之時,竟然還能有心思去規劃: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美化環境、展現活躍的生命力。因此,將每月供佛替換掉的蘭花,擇其猶佳者,佈置於學院前庭四周。然而,對於未做過“拈花惹草”這般細活的我,花草常被我蹂躪而夭折,看在行家的同學們眼裡常是心疼不已。漸漸地,自然轉變為由我負責收集花卉,同學們一邊幫忙移植整理,一邊則教我如何照料各種花草。例如:蘭花從生長環境的選擇(通風好、溼度佳、排水良、遮蔭勿陽光直射處)、適當的給水(澆水方式:噴霧保持溼度或盆邊澆入,澆水時間:春冬在日出前後、夏秋則傍晚時分,與觀察蘭根的腐爛、葉子的捲縮來判斷是否該澆水)、栽培處的差異性與處理(蛇木板、樹幹上或盆子裡)等養蘭須知。

未料一時興起的單純構想,卻引來如此瑣碎繁複的過程,幾乎令我萌生退意。但從做中領會“養兒方知父母恩”的感慨,也倍加能體悟導師雲老禪師辦學之艱辛:佛學院不只是培養出家人,重點是培養住持及弘法的人才。尤其他老常說:身為一位法師,要有地上的全知道,天上的至少知道一半的豐富知識經驗,然後,有多少知識經驗,就能表現多少修養。也就是說,做為一個住持或弘法的人,應能以修養影響信眾,具足對方所會的,並且還要會他所不會的。所以,要不斷的熏習而成為修養,除了深入佛教經典、培養五明十德,同時對社會科學等都要有所涉獵。

「學佛的要訣,除了多看,多聽,多問以外;必須以智慧處理問題,以善巧方便接引眾生,以圓滿覺悟作為標的。」要知:如果要去幫助別人、利益別人,本身沒有得到利益,自己沒有有所體悟的話,如何去幫助他人?又怎麼利樂他人?因此,學佛要從佛法裡得到好處,才是我們學佛的大前提。尤其學佛就是學智慧,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將佛陀的道理方法運用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人、事問題,表現智慧的修養去化解,做到圓滿且不傷害,而使自己過得更自在、更清淨。簡單來說,修養是以智慧來表現:智慧愈高,修養也就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