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精進

    非常難得的殊勝機緣,能夠參加「千佛山般若寺」所安排的「一日精進行修」課程,參與的學員們獲益匪淺,開啟智慧更添加了法的知見。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48期 2010年6月刊

                                                                                                      文/阿湯哥

非常難得的殊勝機緣,能夠參加「千佛山般若寺」所安排的「一日精進行修」課程,參與的學員們獲益匪淺,開啟智慧更添加了法的知見,時時刻刻惦記教授師(若勍法師、智翔法師、智旭法師)的諄諄授業、解惑、傳道,課程有「靜坐的法要、心的觀照與維護、養生與健康、經行及跑香、寂靜的修養、聞思修之行法、晚課、持念觀音聖號、懺摩、開示」等,內容非常豐富,精闢、有趣,回味無窮的經典故事,令人省悟,受益良多,法喜增圓。

若勍法師所授之「養生與健康」課程,個人特別偏愛,深刻觸動我的心思和感受,實際上,這跟每個人本身的生活習慣,有密切關係,對於我們周遭環境已形成的污染現況,不得不去認識它、了解它、辨別它、愛護它,那要怎樣才能在互惠的平衡上,得到圓滿快樂?若勍法師就提出四項要素:1.食物 2.運動 3.水量 4.智慧;能從這四方面下手,就有可能達到養生之道。

食物:可以吃的東西稱為食物,「人」一出娘胎開始呼吸,人們第一要件就是提供食物給嬰兒吃,吃什麼東西才能讓幼小的生命,延續存活、成長、茁壯、成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食物”,佔著非常重要和必須的地位,不可缺乏,更不可忽略它的存在,食物的原素又是什麼?若勍法師所提的,就是食物中的營養元素,營養又須兼顧均衡及適量,才能長著白白胖胖、高高壯壯,身軀強勁有力,發揮人體的潛在本能;那什麼食物最有營養呢?對身體健康有益呢?現今所歸納的,綠色的蔬菜,是最為豐沛,如天然的地瓜葉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是養生之源。我們目前所吃的大部分食物中,PH值都屬酸性的比較多,而酸性過多,對人體有害無益。人體需要的是鹼性的食物,以均衡體內的營養補充及各器官供需;依個人的見解,吃的食物越簡單,越長命、越有幸福感覺,對身體會減輕很多的負擔,心理上也會減少煩惱,就如「八關齋戒」的餐食,一碗白飯、一小盤蔬菜、一小碗清淡菜湯。

運動:物體改變位置的現象稱之。人要活就要動,運動是人體的原動力,怎樣動才是最適合、有益健身,而不會受傷害?因人的體力差異有別,體質又不一樣,依我自己的方法,如下﹕口的運動,萬法唯心造,念佛最快樂,共修的時候,有大悲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等及持佛的聖號,每次禮佛跪拜(合十、俯首、鬆肩、退腹、曲膝、躬身、五體投地、翻掌迎佛、恢復起立等),就是一種全身運動,在跪拜的動作中,會自然吐氣,全身和肺部都吐得很舒展,而五體投地時,全身放鬆、肌肉放鬆,就沒有阻力,可以很自然地吸氣,每一個細胞,都能在拜佛中得到豐沛的滋養和氧氣的補給,此外像哈氣功、跑香、靜坐都是很好的健身運動。

水量:就是水的份量之意。水的元素是由2個氫1個氧(H2O)所構成,水在人的體內約佔三分之二,水是生命的泉源,水能保護人的每個細胞外型及構成每一種體液所必須的物質,更有新陳代謝的溶劑功效,直接與體內物質代謝及排泄,沒有適量的水,體內的代謝將發生繁亂或停止。腎臟是人體代謝產物的主要排泄器官,體內的代謝產物經由血液帶入腎臟,經腎小球而濾入小管內,腎小管再將大量的水分和非代謝產物回收到血液中,代謝產物與少量的水分以汗和尿排出體外。常喝適量的水,能保持正常的體溫平衡,每天應有洗澡的習慣,維護身心的清淨,這也是最佳的養生之法。

智慧:有才識而深明事理的意思。通常「人」遇到困境時,總是措手不及,煩惱就跟著來,問題發生時,不知道如何去面對、解決、思考問題。因為煩身惱心,打擾人的心智;有人會說,因為自己讀的書很少,自然智慧不高,思考有限,其實;書讀得很多,學歷很高,文憑一大堆,那只是知識比較豐富而已,智慧不一定比別人高,因為智慧是靠修行而來的,經年累月的累積,這與有讀過書和沒讀過書,不能劃等號。平常就要篤信力行,不能存有貪瞋癡的心念,大部分的居士們,都能體會在菩薩大道上,發無上心,很多事,只要自己的能力所及,都願為諸佛菩薩及大眾服務,從不為自己所求,或貪得什麼利益,心甘情願的做下去,能得到歡喜心,就夠了。有些菩薩很用心,時常接觸誦經禮懺,研習佛法,拜讀老師父的著作、深入法義,久而久之智慧就自然而然,廣博如海般之大;還有很多的發心菩薩,經常參與法會事務,統理工作進度,協助活動的辦理,與非常多的大眾結善緣,喜待認識的人或不認識的人,照樣照顧無疑,理事圓融,順暢無礙。這般的智慧,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榜樣,祝大家身心健康,法喜充滿,智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