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中的法義

    某日在菩提寺佛學班上課,智下翔法師談關於煩惱與菩提、汙泥與蓮花、垢與淨等名相法義,其深入精闢的分析。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48期 2010年6月刊

                                                                                                 文/張炳輝

某日在菩提寺佛學班上課,智下翔法師談關於煩惱與菩提、汙泥與蓮花、垢與淨等名相法義,其深入精闢的分析,讓自己在佛學和佛法基礎上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了解。雖然不能即刻於程度上有相當的提昇,但深信八識田中已植入待緣而發的種子。

課堂中有一些名相雖是老生常談,但於意涵上確值得深思。如煩惱:外在煩身,內在惱心。說實在一般人有煩惱是正常,只要不致於到晚上睡不著、坐立難安、無法進食,或者已成躁鬱或憂鬱都算還好。     

記得老禪師曾提到,一位修行者有無修養,可從其遇到煩惱時,他煩惱的時間長短,也就是化解能力來看,那當然時間愈短愈好。走在解脫的道路上,須靠“慧” 這把利劍來一一突破煩惱,老禪師說:菩提從煩惱中來,當問題發生,造成煩惱,我們要面對煩惱,針對問題去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

“菩提”,有覺有悟的現象皆可稱之;菩提可說是一條走向覺悟的道路。抵達終點前,沿途必須化解種種的問題,一次次地轉煩惱成菩提,才有機會達到修行的最終目標──圓滿的覺悟。

煩惱,常因外在的緣境而引發,如人事物地不同,不自覺生起過去的業習,其中也含蓋因果關係。如感受好的,願意接受的為樂受;感受不好的,排斥抗拒的為苦受。一般人都是“趨樂避苦”。人無始以來的習氣只要有緣力就容易顯現,因此我們才需要學佛修行,做身口意行為的調整改變,進而認清煩惱的真相。

一般人總認為汙泥是垢,蓮花是淨;但是蓮花必需從汙泥中生長,除了陽光、空氣、水之外,提供種子蛻變的汙泥也不可少,這些因緣條件才能開出潔淨的蓮花,所以稱之“蓮花出汙泥而不染”。蓮花的淨是來自人的分別心,因為一般世間法總是在是非、對錯、正反……等相對中打轉。從不去認識汙泥的垢和蓮花的淨,是因果關係而不是相對關係。因為垢、不垢是同時存在的;淨、不淨也是同時存在的。其真正的意涵是在於“分別中不起分別心”,因為分別心一動就有一連串的計較,接著剎那間生起執著,也就生起汙泥是垢,蓮花是淨的念頭,如擴大範圍來看,人世間許多事相不就如此嗎?

常聽老禪師提到“明辨是非,不參與是非”,初聽的當下常會使人誤以為是冷漠、消極不作為……,其實進一步觀“明辨是非”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去分辨是非,就是分別中不起分別心。“不參與是非”清楚看清是非本來面目,才能斷除一連串的計較執著,自然而然就不參與是非,須瞭解整個過程中的因果關係,才能確實做到正知見。

綜言之:人的心先要沈澱或平靜下來,在每個當下才能認清自己,也唯有先看清自己才能看清楚別人,就不會對人事物造成顛倒取相誤以為真,更不會造成自己想的才是;往往忽略了別人的存在,如此強烈自我意識,正是讓彼此相互傷害的主因,常不自覺。所以必須透過起慚愧心,懺悔自己才能淡化自我去除染心執著,真正走在信佛學佛可以成佛的菩提大道上。

最後謹以老禪師《思路》一書中的一句名言相互共勉,「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比喻潔淨;卻不要忘記,蓮子的心偷偷告訴我們,欲超脫汙染,原本是很苦很苦的!」 

PS:諸位菩薩大德們:如果在時間因緣許可下,可以一起參加菩提寺國台語佛學班一同見證佛法,分享法的喜悅。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