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與說話技巧

說到這裡我想到另外一件事,我在千佛山這麼多年,除了有特殊的事故,譬如說開光、安座或者要登壇行法,或者是大型的法會要上殿時,我才會穿黃海青,披紅祖衣。告訴各位,平常我幾乎害怕穿黃海青,披紅祖衣,而且大家都知道,紅色的二十五條,也叫祖衣,什麼叫“祖衣”?從菩提達摩,傳到惠能大師,就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那件衣,叫做祖衣,是祖師們傳下來的衣服,它是如何的莊嚴、如何的神聖!可是現在,任何一個聚會,紅祖衣簡直是一大堆!這個還好,因為是法會。還有一些神廟迎神賽會的時候,很多穿著黃海青、披著紅祖衣、捧著一個缽、戴一頂斗笠,在那裡當乞丐,對這件衣服而言,那不只是輕褻了祖衣,更是誹謗了佛、法、僧!我之所以害怕穿那個衣服,的確,如果我動不動就穿那衣服,會變成什麼?梵文中講“比丘”,翻成中文叫“乞士”,也就是乞討的人,就是說他的行為現象,為什麼?即使南傳的佛教比丘都是化緣托缽的,可是他們也絕不會穿著黃海青披著紅祖衣出去化緣!

說了這麼多,這跟我一開始想跟大家講的「人際關係跟言語的技巧」有什麼關係?因為人際關係的建立,是從你所看到的、聽到的去應對人家,應對得好,人際關係就好,應對得不好,人際關係就不好,這是就一般的現象來說;如果是學佛的人,一個修行的人,往往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去告訴別人,別人所知道的則儘量去挑別人的毛病。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譬如說,你在寮房裡打坐,或者看經,或者在做什麼,假使隔壁有人講話,聲音很大,你很可能就要敲牆壁,乃至惡言惡語,甚或搬出幾句話來教訓對方「寧動三江水,勿動道人心」,「我在用功,你們聊天這麼大聲,打擾到我……」。你們看,這種反應是不是一個修行人?就是裝模作樣,也該做得好一點,為什麼?你們再吵、再鬧,都影響不了我,表示我有修行,人家在講話,聲音大一點你就受不了,你的定力在哪裡?由此可見,我們如果不學習佛法,往往就只在聲色中討生活,什麼“聲色”?耳朵聽到的聲音,眼睛看到的色相,計較這些物質現象,在那裡面過日子了;這也就是我講的“攝取”的問題,因為忘了自己是一個學佛的人!所以我常常說「很多人要求別人要像佛、像菩薩,可是自己呢?心甘情願做眾生!」為什麼?都知道別人的缺點,都知道人家什麼應該不應該、可不可以,可是從來不會反問自己。我們不是說,修行要有“返照”的工夫嗎?什麼叫做“返照”?“返照”是:當你面對這些聲與色,就是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不管是人、事,當你面對他們的時刻,你的起心動念是什麼?如果你的起心動念只是分別、只是計較執著的話,那你是眾生;如果能夠看到人家不對,反過來檢討一下自己對不對?或是看到人家有不如法的事,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樣做?”那才叫做“返照”!所以說人際關係的建立,基本上是在言語的技巧,而這就必須要有智慧做基礎,所以我說「學佛是學智慧,去修行、完成修養,就是智慧的修養。」

時時去返照自己,會發現很多問題,如果一味的只是看人家、聽人家,最後別人可能得到好處,而自己呢?反而在那裡隨業而轉!要知道,一個人處於違逆的環境下,看不慣、聽不慣,日子一定不好過;如果在這種違逆的環境之下,面對所看到的、聽到的,不以分別心去計較,而是用返照,檢討自己、改變自己,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舉一個例子,有人問我:「老師父!您出家已八十年了,為什麼出家不是很久的都比你有名氣?」我說:「因為他們是名僧,就是有名氣的出家人。」他說:「那些不就是高僧大德嗎?」我說:「可是有的身高不一定有我高,目前台灣很多的大師、長老沒有我高。」我統統用這種口吻跟人家交談,可能你們會認為「這太不莊嚴了」。“莊嚴”,我剛剛說過:「是把自己內心的修養表現出來,使人家得到利益,那才是莊嚴。」學佛的人,不能以名聞利養為大前提,要以自己的修養表現,感化人家、引導人家!

在此並不是說誰好、誰不好,肯定告訴各位,於釋迦牟尼佛的心目中,在人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沒有什麼好、不好,我們談善、談惡,是以業的內涵來分別的;在佛陀的心目中,以人來講,有善人並沒有惡人,可是有不善的人,所以佛陀對人的認識,不是以善惡相對的方式去看。在《四十二章經》裡有「度十善人不如度一惡人」,就是說度十個善良的人,還不如度一個惡劣的人,他又說「度十惡人不如度一比丘」,這句話你們要思考,不思考就會搞錯了。度十個善人還不如去度一個惡人,為什麼?因為善人不會去傷害人,如果能夠度一個惡人,他就不會去傷害別人,可能就不只是一個、十個、百個的問題,是這麼解釋,但後面說度十惡人不如度一比丘,難道比丘比惡人還壞嗎?那你就錯了,因為一個惡人,他會傷害很多人,可是一個比丘,他可以幫助很多的惡人,要用這種方式去看!所以如果學佛者只從文字上去解釋佛法,很容易會造成誤解。

要了解,惡人會傷害更多的人,如果能夠幫助他改變,他不單單不會傷害更多的人,他自己也會轉變成善人。那度一個比丘呢?他本身就是要去幫助人、去教化人!我們常常把人分類為善人、惡人,其實善人、惡人是我們自己以分別心去看,真正什麼是善?是惡?善,很簡單,不只是對自己、對別人都能得到利益,這種人就是善人。什麼是惡人?傷害別人,自己也受到傷害,那就是惡人!所以佛陀講「善不善」是什麼意思?人是因為業的造作,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有善的、有惡的,也就是有好的,有不好的,當你的善業顯現出來,你所作所為都是好的,當你的惡業顯現,就都是不好的;此中可以發現一個問題,所謂的善人難道都是那麼完美嗎?一點惡都沒有嗎?所謂的惡人又難道一點點善心都沒有嗎?所以人不是以善惡去分別。我們只能說,饒益性的,就是有利樂的,對人對己彼此都能得到利樂的,那就是好的,就是善;彼此都會造成傷害,或者是傷害一方,別人受傷害自己得到利益,或是別人得到利益自己受到傷害,這都是不善。

很早以前在台北的板橋,有個一清專案裡的流氓,在外面是壞事做盡,警察到他家要抓他,家裡就一個母親,警察問他母親「你兒子在不在」?他母親說「幹什麼」?「你兒子殺了人,怎麼樣怎麼樣,我們現在抓他……」,他母親根本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因為在母親的心目中他是一個孝子,可是她兒子在外面所表現的,那真是十惡不赦,所謂殺人不眨眼,殘忍得很,那這個人究竟是善還是不善?我們只能說他有善、有不善,你一定要認定他是惡人,他在家裡是一個孝子,能說孝子是惡人嗎?如果說他是善人,他在外面那麼殘忍,能說他是善嗎?所以不要以善惡去分別一個人,因為人是隨業力而來到這個世界,你過去所造作的有善、有惡,也就是有好的、有不好的,你來到這個世上,所表現的也就有好的有不好的,所以我們常說學佛是幹什麼?學佛,要把不好的去調整它、改變它,使它轉變為好的;好的呢?要使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