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宗的集大成者──吉藏

    吉藏(549~623),隋代金陵人,俗姓安。本安息人,祖先為逃避仇家的追殺,便遷居交趾、兩廣(今越南、廣東與廣西)一帶,後又遷至金陵,師誕生於金陵。

  • 文:編輯部出處:高僧傳略記期數:242期 2009年11月刊

吉藏(549~623),隋代金陵人,俗姓安。本安息人,祖先為逃避仇家的追殺,便遷居交趾、兩廣(今越南、廣東與廣西)一帶,後又遷至金陵,師誕生於金陵。幼年時,父親帶他去見真諦,真諦為他取名為吉藏。

其父後出家修行,法號道諒。道諒常帶著吉藏去聽道朗法師介紹佛法,吉藏聰穎非常,十分喜歡佛法,七歲(一說十三歲)便投道朗出家,學習經論,博覽深入經藏,精勤修習,持之不懈。十九歲時開始為大眾覆述經義,講解精彩,頗得大眾的讚譽。

受戒後,學解更精進,聲望日高。陳朝桂陽王欽仰師之風采,經常向師請教義理法要,對師更加尊敬。陳末,隋兵進攻建康,社會極為動亂;師和一些同學往訪各寺,搜集佛教典籍注疏,藏於三間堂內,等戰亂平定後,加以整理,因此目錄之學是師的專長,而師涉獵的典籍非常廣泛,故師著述中的旁徵博引,就是得力於此。隋朝平定江浙等地後,師移居會稽秦望山嘉祥寺弘揚佛法約十五年,從其受學者多至千餘人,師之《三論》等書的注疏,亦多半在此完成,故世稱「嘉祥大師」。

師在嘉祥寺時,曾講《法華經》,又著述章疏。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八月,師與徒眾百餘人致書請天台智者大師演講《法華經》,但由於智者大師因病未能赴會,旋即圓寂。因此,師依智者弟子灌頂學習天台教義。

晉王楊廣(即隋煬帝)總管揚州,曾在揚州設置四個道場,禮請佛教、道教中有德養的修行者入住,師被延請入慧日道場,受到十分禮遇。不久,楊廣又在京城(長安)建造日嚴寺,請師前往。師在京城受到隆重歡迎,尤以京城佛教界特崇《法華經》,師即為大眾講解此經,盛極一時。師又弘揚三論宗義,使三論宗更加普遍流傳。

隋煬帝的次子齊王楊暕,久仰師的德養,於煬帝大業五年(609),邀請師蒞臨齊王府,並邀集長安名士六十餘人,舉行一場盛大的辯論會,眾推師為論主。時有僧粲,人稱「三國論師」辯才遐邇聞名,於是首先發問詰難,與師往來對論四十餘番。只見師隨機應對,引證豐富,談吐自如,文采優雅,在座的名士皆表讚嘆。那天辯論至夕陽西下,齊王仍覺尚未盡興,便宣布延長兩天。主要是對論義理,探討玄奧,會中無人能問難爭辯。齊王頂禮稱謝,並供養師吉祥麈尾和衣物。

大業初年,師已開始抄寫《法華經》,共達二千部。又建造佛像二十五尊,騰出自己的寮房以安置佛像,而自居於簡陋的房舍,早晚禮敬,堅持不懈。

隋朝亡後,唐高祖李淵初到長安,便下令召集佛門知名大德到虔化門,師被推為代表前往謁見,與唐高祖一問一答,十分投機。武德元年(618),高祖在長安選拔十大德,以管理佛教事務,師被選為十人之一。由於年歲已有,疾病屢發,高祖親賜良藥,然師自知大限已到,就上書與高祖辭別,並祈請高祖興隆佛法。於武德六年(623)五月圓寂,世壽七十五。臨終還寫了《死不怖論》,謂:「‧‧‧‧‧‧夫含齒戴髮,無不愛生而畏死者,不體之故也。夫死由生來,宜畏於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見其初生,即知終死。宜應泣生,不應怖死。」師遺言:「死後暴露屍骨,無須埋葬」;然門人將其色身在露天擺了一段時間,顏色更為鮮白,足見師之道行高深。又唐高祖賜贈賻儀,下令在終南山尋覓石龕安頓。

師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三論宗係依《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主要的論典。師畢生的學說有三變:最初是承繼其師法朗的學說,深究《三論》和《涅槃經》;繼而攝取天台宗的《法華玄義》;最後致力於三論宗的闡揚,著作《三論玄義》,樹立了自己的宗要。師承接前人的學說而集大成,歷經陳、隋、唐諸朝代,廣開法筵,盛大發揚三論宗。然師之宗義,與前人稍有不同;故後人對於三論宗義加以區分,師之前,稱為「古三論」與「北地三論」,師之後,稱為「新三論」與「南地三論」。三論宗的教義主要為破邪顯正、真俗二諦、八不中道等。    

師弘法五十餘年,培養弟子頗多,著名的有慧遠、慧朗、慧灌、智凱、智命等。師平生講說《三論》一百餘遍,《法華經》三十餘遍,《大品經》、《華嚴經》、《維摩經》、《大智度論》等各數十遍。著作非常豐富,有《中觀論疏》、《十二門論疏》、《百論疏》、《三論玄義》、《大乘玄論》、《法華玄論》、《法華義疏》等,及諸大乘經典注釋與略論等書。

師博學多識,歷受陳、隋、唐三代王室的尊崇,不免恃才傲物,加以不拘檢約,愛狎風流,因此遭到一些貞素之士的譏議。唐高僧傳謂:「縱達論宗,頗懷簡略,御眾之德,非其所長。」師在唐初示寂,當時《三論》之學已廣被南北,猶稱大宗,然唐代以後,三論宗便漸衰微。但師的著述,自隋唐以來,陸續傳入朝鮮和日本,曾被廣泛研究和翻譯刻版,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