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善 不思惡 

    工作崗位上,每當飛黃騰達、勢力得意之時,人往往自以為傲,以己是聖賢,而視貧苦之人為凡夫,因之輕視別人,不知輕視別人,就是輕視自己。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40期 2009年9月刊

                                                                                                   文/陳高野

在工作崗位上,每當飛黃騰達、勢力得意之時,人往往自以為傲,以己是聖賢,而視貧苦之人為凡夫,因之輕視別人,不知輕視別人,就是輕視自己。

指鹿為馬,逼人認同,豈不是輕視自己?終遭不測之災。此在歷史上就有「指鹿為馬」之典故,遺臭萬代。

秦朝之時,宦官趙高位高權重。始皇駕崩之後,有能力假傳聖旨,賜死始皇之長子扶蘇,立胡亥為秦二世,自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宰相,猶意欲不足,圖謀奪取帝位。乃想出牽鹿上朝,試探不服者是誰?以達排除異己之陰謀,終於引出指鹿為馬之鬧劇。

秦二世認為趙高所牽之鹿,為一匹鹿而非馬。趙高竟以所牽是馬而非鹿,而逼皇上問文武百官。有位臣子不識相,不知趙高之陰謀,立刻反應說,是長角之鹿。趙高即狠狠瞪上此人一眼,並記上姓名。眾臣為了自保,惟恐禍從天降,於是眾口鑠金,混淆是非,指陳是馬而非鹿。此誠違背良知,豈遺憾二字可形容?秦二世昏庸,以為老眼昏花,誤認鹿為馬。不違背良心,實話實說是鹿之少數臣子,竟遭趙高之殺害。

趙高指鹿為馬之舉傳出後,頓失民心,政局動搖。趙高殺了秦二世,以求自保,改立秦始皇之孫子,子嬰為帝,反被子嬰所誘殺,並滅趙高之三族。秦朝難挽頹勢,終致敗亡。

「指鹿為馬」之鬧劇,往後之歷朝雖不再重演;然而違背良心之言,在「識時務者為俊傑」之「識相」下,敢怒而不敢言者,所在多有,罄竹難書。

當高官顯貴之時,人皆尊稱其為「公」,不可一世;失勢之時,竟是囚犯一個,甚至死路一條,名節不保。

前清乾隆之愛臣和珅是為一例。和珅深為高宗寵任,官至大學士,貪婪專擅,聲勢恒赫,致吏治大壞,嘉慶時被劾下獄,賜自盡,籍沒其家。

讀史可以引古鑑今,亦可為人生指引修行之方向。「人生何所求,惟有德可修。」因此人生之意義,修行應是人生之重心,卻莫以富貴,而輕視貧窮人。有些貧窮人雖一生努力奮發圖強,勉圖溫飽而已,還是貧窮。但不宜以佛家所謂之因果關係,否定貧窮人勉圖溫飽之意志力及其具有修行、修德之志向。反之富貴者有些是與生俱來,毫不費力,是其前生之福報。然而福報之不珍惜,享盡之後,亦難免步上趙高、和珅之後塵,家敗人亡之噩運。

是非,有其因果,自造自受。在是非善惡上整天打轉,不能平其內心。讓心靜如水,懺悔業障,認真學佛,才是身心不緊張,及消除疑慮之要訣。可怕的言行,宛如樹草有刺有毒,「面對是非,要明辨是非,而不參與是非」,不落二邊此為白雲老禪師教我們的智慧方法,用來面對現實生活中的難題,則可免除受傷受害的痛苦。

善知識言:「人生最有價值的就是從小、中、老都去學修養,學做好事,恆常都能貢獻國家社會,讓大家都能得到各種大福大慧的好處。」青壯之年,為了學業,為了工作,甚至夜上加班,忙得不可開交,而以無暇學佛為藉口。清明之時,造訪納骨塔,十八年華、而立之年的往生者亦不在少數,令人唏噓。以前有獻珠龍女疾成佛之故事,學佛宜早不宜遲。

若能在信佛、持戒的心態上修養自己,提昇自己,超越凡夫之俗見,不在是非善惡上打轉,並進而達到不思善、不思惡的境地應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