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研院~好似駕駛訓練班

                                                                                                    文/微言

這十幾年來,每當生活得太過安逸,稍稍停下學習的步伐之時,總會有那麼一個相似的情境重覆出現。夢裡──我騎著一台小摩托車要上山,那是一條蜿蜒岐嶇的山路,另一邊則是深不見底的懸崖。有時候,我沉醉於周遭的美景於是停留玩耍,因而忘了時間,未料山上天黑的好快,待警覺時夜色已如墨,於是迷失於黑暗中。有時候,是因著自己拖延的習性,動作太慢,出發時間太晚,只好一路飆車,結果差點兒墜入萬丈深淵,醒來時往往已是一身冷汗!

後來看了導師的著作及DVD,方知導師有以爬山及開車來比喻修行。如《大般若經要解》中以登山為例,說明菩薩十地的「變化位」、「提昇位」,以及「增上位」修養的過程。另於《迴響集》中所舉「駕車行駛高山公路,除了具足基本的駕駛技術,以及交通規則的熟習;更須瞭解路況,氣候,以至許多意外的可能情況,具備臨機應變,疾速處理的能力......。」做為菩薩行者,當期許自己能成為生命的領航員,帶領眾生到達離苦得樂之境。

佛研院,好似駕駛訓練班!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出家眾成為人天師範的僧寶,護持佛法利益眾生。要自由自在,來去自如,最好自己會開車,除了自己還可以載其他的人。為了能順利取得駕照,學員除了自行研讀交通規則外;還要跟隨教練學習車子的使用方式,教練會告訴你訣竅以及注意事項,然後在旁看著學員於教練場做駕駛練習,最終可以通過試驗成為一位優良駕駛。

佛研院又宛如一個間隔,為一群剛來自紅塵的尋道之人,創造一緩衝的時間及空間,幫助學生養成自修及自律的習慣,融入僧團清淨、莊嚴、淡泊的生活。記得自己剛到寺院的時候,自以為是很客觀冷靜地觀察著寺院的種種,待幾個月後,有一天,猛然醒悟,看著外面的種種,尤其是看到別人的過錯,對自己的修行有何助益?觀察的焦點,應該在自己身上呀!況且如同六祖能大師所言:「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一位修行人當看到他人過錯時應當返照自心,檢視自己有無同樣的過患才是啊!也如同千佛山家風:「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導師特別說明這個”管”是”計較”的意思。所以說修行是自己的事,外在的一切都只是緣境,端視自己能否掌握自心。

想想自己從前,老和尚的書幾乎完全看不下,每每拿起翻了幾頁又闔上,唯有傳記類的著作,是以看小說方式讀遍,遇到有關佛法部份皆快速瞄過,著重於故事情節。如果說今天懂了一些些的道理,知道了一點點的方法,都是來自學院的薰習。在學院有教授師的引導,遇到不懂之處皆可向其請教。

如果要說這段期間學習到些什麼?實在很難一一道出,學院的課程有理門、行門,除了輪職事,還有個人生活適應上以及同學間相處的種種問題,在在皆是學習之處。教授師們就像駕訓班的教練,告訴我們許多道理方法及自己的修行經驗,其中特別深刻的是導師的心地發明,如千佛山靜坐止觀法門及五蘊的調理等。知道修行的一個訣竅在於──找到自己的下手處;知道轉業成道的一個關鍵點在於想行之間建立間隔,而這需要有止觀的功夫,需要豐富的知識經驗,而行止觀時當把握正念,起心動念是否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在聽聞了道理方法之後,必須經過思惟,而後一定要去練習運用,於心性上下功夫。

然而慚愧的是,面對人與事,自己反應出來的,經常還是自我意識,看不到智慧的表現,而且意念經常是散亂的。為何無法把握?在於缺乏練習,如同學開車要做駕駛練習,是自己下的功夫不夠,有時候會放任自己陷於業習及貪欲之中,而生起種種分別之心。雲老禪師於《迴響集》中有言:「修學行者,同樣具有自我的分別意識,唯獨必須捨執著而取認識;於分別中藉『慧』的修養,能夠轉造作成『業』而變修養圓融為『道』,刻意的,勇猛的達到『突破』的境界。不過,身、語、意的造作,是無始的業力成習,不可能從『理』的知解,入『事』的踐行,便能去執除障,輕易的一蹴即可中的;基於『修行』之道,仰賴『簷滴穿石』的功夫,須待時空中長久的維護。」學佛在學智慧,當問題產生就從認識、瞭解做起,運用止觀的方法調理五蘊,方能逐步趨向理事圓融。

是的!最難在這『簷滴穿石』的功夫,記得導師於《迴響集》中提及要在想行之間建立間隔,是很辛苦的,有時會因太過勞累而傷害了行者的道心。而佛研院院長亦曾勸勉同學說:「修行本來就是很苦的,剛開始會很辛苦,因為無始以來的業的力量太強大了,宛如立於瀑流之下,而修行是要逆流而上的」。所以不能灰心,更不能因此而放棄了修養自己,但記得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莫待韶光已過,方覺歲月忽已晚呀!

導師於《迴響集》中勉諸行人:「修行之道,同於駕車,而且是行駛於各種不同的道路;要小心,要經得起人為的,自然的,意外的許多的考驗;歷程中充滿了危險和障礙,是一種超出『艱苦』最具挑戰性工作」,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受苦受難是理所當然的,菩薩行者當修養自己,不厭煩地、不退失地以般若為導,行六度四攝,做到於苦不以為苦,做到如同呼吸般自然,不停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直到彼岸。

願每位行於菩提大道的駕駛員,皆能與大眾一同平安抵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