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大師 - 西行至印度取經返回之第一人

法顯大師,東晉平陽武陽(今山西襄垣)人,俗姓龔。有三個哥哥,但都先後夭折了。父親恐災禍再降臨到法顯身上,便於師三歲時,送他剃度為沙彌,但仍住在俗家。過了幾年,師生病垂危,才送往寺院。回寺院三天後,病就痊癒了,因此再也不肯回家了,母親為便於探視他,就在寺旁蓋了一間小房子。

十歲那年,父親去世,叔父不忍其母孤獨寡居,乃逼迫師還俗。師曰:「我本不是因為有父親才出家,而是為了出離世俗才出家修行。」叔父認為他說得有道理而作罷。不久,母親也辭世了,師料理喪事後,又回到寺裡。

有一天,師與同學數十人在田中割稻,有一群饑餓的盜賊來搶奪稻穀,眾沙彌驚嚇而奔逃,獨師留下,懇切地對群賊說:「如果你們需要穀子充饑,就隨意拿取吧!但你們過去不行布施,所以導致今世的饑餓和貧窮,現在又要搶奪別人的東西,恐怕來世會更加悽慘,我只是預先為你們擔憂罷了!」師說完即回寺。群賊聽了師的一番話,感到慚愧萬分,便放下稻穀走了。寺中僧眾數百人,莫不歎服師的智慧勇氣。

師二十歲受具足戒,志行明潔,威儀莊重。常慨嘆經律殘缺,於是誓願西行求法。於晉隆安三年(西元399),師約六十歲左右,與同學慧景、道整等五人,從長安出發,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的經典。當他們經過沙漠時,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分不清東西南北,只能依太陽辨別方向,以屍骨為路標。沙漠中多有惡鬼熱風,若不幸遇著,則必死無疑。走了十七天,才到達鄯善國(新疆鄯善縣)。在此地居留一個月,一行人又繼續向西北前進,闖過了重重險關。

晉元興元年(402),他們走到了蔥嶺,這裡不論冬天夏日大雪都不融化,並有暴風吹得飛沙走石,道路極其難走,陡壁如刀削,雖有鑿石通路,設有梯道,像這樣的險路,爬越了七百多處。也有一些地方,必須借助於繩索攀緣,才能渡過河,又有數十處。這些都是漢代的張騫、甘英等人所不曾涉足之地。

元興二年(403),師與慧景等三人南度小雪山,又遇寒風暴起,慧陳得渾身噤戰不已,口中冒出白沫,氣衰力竭向師訣別:「我不行了!你們速速前行,不要都葬身在此!」說完就氣絕而死。師撫屍悲曰:「原本的計劃不能成功,命啊!奈何!」師繼續往前走,所跨越的山險,所經之地,達三十國,師在這些國家,瞻禮了佛陀的遺跡。當師將前往靈鷲山朝禮時,有位寺僧勸他:「路程非常艱難險阻,且山中有許多黑獅子,經常出來吃人,你千萬不要前往。」師曰:「我遠途跋涉數萬里,歷經千辛萬苦,誓願到佛陀當年說法之地靈鷲山,多年宿願眼看就要實現了!怎能因路途艱險而半途中止呢?」眾人無法勸止師前往,就派兩名寺僧護送師,到了靈鷲山,已是黃昏了,師欲留宿山中,兩位僧人心生恐懼,便先行離去。師燒香禮拜,面對聖迹,彷彿親見當年的佛陀,感懷萬千。

到了夜裡,果然來了三隻黑獅子,牠們來到師旁,舐唇搖尾,師誦經不輟,獅子乃低頭縮尾,溫順地伏在師之雙足前。師撫摸牠們的頭說:「如果想吃我,那等我把經誦完;如果是來考驗我,就回去吧!」獅子們停留良久,才慢慢地離開。第二天清晨,師離山返寺,路極為難走,只一條小徑可以通行,約走了一里多,遇到一位出家人,九十左右的年歲,然神采奕奕,後又碰見一位少年僧人,師問:「剛才那位老者是誰?」答:「那是頭陀迦葉尊者啊!」師聽後非常惋惜當面錯過了!便回頭追至山的盡處,只見橫石塞住洞口,無法進入。

東晉義熙二年(405),師住在大乘寺,取得摩訶僧祇律、薩婆多眾律、雜阿毗曇心、方等般泥洹經等。師於此住三年,學梵語梵書,抄寫律藏,精進不懈。此時,與師西行求法的唯一同伴道整,對印度佛教的律法與僧眾威儀,非常讚佩,而慨歎本國處於邊地,戒律殘缺,於是立願:「自今生以後,乃至成佛,發願不生於邊地。」道整便決心不回國。師欲弘通戒律於漢地之心,始終不悔,遂準備獨自返國。回憶當年一起西行求法的同參道友,有的留止西域,有的客死他鄉,有的留居印度,如今只剩他一人,形單影隻,不勝感傷。

義熙五年(409),師離開印度,泛海前往獅子國(期里蘭卡),居留兩年,抄得彌沙塞律,又得長阿含經、雜阿含經、雜藏經。義熙七年,正好有商船要往東方,師即搭該船回國。有一天,忽然狂風大作,船上的人驚恐萬分,紛紛把雜物扔到海裡,師擔心所帶的經典會被拋進海裡,就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後來船順風飄去,經十多天的巔簸,到了爪哇,師在此居留五個月。又搭乘開往廣州的商船,航行二十多天後的一個夜晚,忽又刮起大風,大家十分驚慌並議論說:「這艘船載有比丘,所以才使我們遭殃,不能因一個比丘,使一船的人全遭覆沒。」眾人欲推師下海,師的施主大聲呵斥商人:「如果把這比丘推下海去,也請把我推下去,不然就殺我吧!如果你們真拋下這比丘,我到了中國,必定向國王稟報你們的罪行。當知,中國的國王也是虔信佛法,尊敬比丘的。」於是,商人躊躇不敢下手,所以師逃過一劫。

大船在海上航行了數十天,糧食水漿將盡,卻尚未發現岸邊。如此又漂流十二天,終於靠岸,看到藜藿等菜,知道已到了中國,但不知究竟在何處?乃乘小船入港找人探問,巧遇兩位獵人,謂:「這是青州長廣郡牢山(山東青島嶗山)南岸。」青州太守李嶷一向信奉佛教,聽說有比丘從遠地而來,就親自迎請師到郡城住了一冬一夏。義熙九年秋,師南下到京都建康(南京),在道場寺與佛馱跋陀羅一起譯出摩訶僧祇律四十卷、方等泥洹經、雜阿毗曇心論等。師在此住了數年,譯經的工作告一段落,又轉往荊州(湖北江陵)的辛寺,最後圓寂在此,寂年不詳,或說享年八十六歲,一說八十二歲。

師自長安出發,西行求法,歷經六年,才至中印度,逗留了六年,歸程經獅子國等地,歷三年才回到青州,前後共十五年,遊學將近三十國,師之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足為佛弟子的風範。此外,師將西行求法的見聞,寫成佛國記一書,對當時印度、中亞、斯里蘭卡的描述,成為後來西行求法者的指南書,也保存了有關西域各國的古代史資料,是一部珍貴的文獻,也是我國現存有關海外交通的最早記錄。近代有英、法等文譯本,備受各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