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思──天台宗第二代祖師

慧思(515~577),俗姓李,南北朝之武津(河南上蔡)人。世稱南嶽尊者、思禪師。為我國天台宗第二代祖師(一說三祖)。

幼年時,以心地善良而聞名鄉里。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受戒後嚴持戒律,日中一食,杜絕與外界往來。

師心樂《法華經》,數年內便讀了上千遍。曾夢見隨彌勤菩薩及其眷屬,同赴龍華之會;師暗想:我於末法時代,受持《法華經》,而得遇慈尊。遂感傷悲泣,乃於道業上更為精進,因此瑞相一再顯現,例如瓶中的水時常飽滿,好像有天童護法。又因讀《妙勝定經》,而開始修習禪觀。

當時,慧文(天台宗初祖)禪師頗受僧俗的推崇,師乃依之學習禪法,白天隨眾作務,夜則專心修禪,融合《法華經》之意,遂領悟法華三昧。又將自己的體悟,請教諸禪師,復得到他們的讚許;所以,師更精進修持,禪觀不斷提昇,因而聲譽遠播,四方學子,紛紛前來參學。

為了教授禪法,師著手從大、小乘的經論中收集有關法門,加以貫穿解說。由於學子甚多,因而良莠混雜,時生是非。一些怨嫉之徒,竟欲下毒害他,但都免於難。不少外道也企圖謀害他,也沒能得逞。師對弟子們說:「大聖在世,也不免為流言所傷,何況我等無德之輩,怎能逃過此難?這些災難,是過去之業所致,時候一到,遂得報應,這是個人的小事,更大的則是佛法不久當遭劫難,我等究竟該往何方,以避此難?」只聽見空中有聲音說:「若欲修定,可往武當、南嶽,此乃入道之山。」師遂率眾弟子南下,效法前賢棲隱了。

然到了河南光州,碰上戰亂,道路受阻,只好到大蘇山落腳,幾年之間,學子雲集。因此發願寫金字《般若經》與《法華經》等,並配以琉璃寶函。師極重視這件事的完成,特撰《立誓願文》,敘說自己出家學、習禪以及在各地遊化迭遭諸異道擾亂、毒害,因而發心寫金字經本的因緣,與立願修禪解脫之法,得神通力,弘揚般若,廣度眾生。

由於《立誓願文》的流傳,乃至遠來依止的學眾更多,創立天台宗的智顗,就是在此時不避戰亂,而來依止師學習。

師在大蘇山十四年,由於常有烽警之災,遂於陳代光大二年(568),率領弟子四十餘人往湖南南嶽,一到南嶽,就對弟子們說:「我在此山約住十年,此後必定遠遊。」又說:「我在前世曾經到過此地。」師遊化至衡陽,發現一處林泉清澈,見者悅心,即說:「此乃古寺遺址,我過去曾在此住過。」大家依他所說的進行挖掘,果然發現殿堂地基及僧人所用的器具等。師所說之事,屢屢應驗,事跡大體類此。

師在南嶽繼續弘揚禪法,陳地的信眾莫不皈依,而陳主亦請師至首都建業,住栖玄寺講《大品般若經》。

師感慨南方的佛教界偏重理論,對於禪法,不太重視,也不多人在修習。因此,師提倡止觀並重,定慧雙修,日談義理,夜則觀想。同時介紹禪波羅蜜,陳主尊他為大禪師,傾動一時。這一作風,對後來禪宗南北二宗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後來,師又回南嶽住。臨終時,從山頂上下,到半山道場,集合弟子,連日說法,諄諄教誨,聞者莫不感動。師謂眾人:「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三昧、般舟三昧、念佛三昧、方等懺悔,常坐苦行者,一切所需,由我供給。若無如此之人,我即遠去。」

因修苦行不易,竟無人答應。師屏眾斂念,泯然命盡。弟子靈辯見師已氣絕。號啕大哭,師遂睜開眼睛說:「你是惡魔!我將離去了,有很多聖人都迎接我。至於我的受生處,不須亂猜,以免妨礙、擾亂我。癡人出去!」說完之後,又攝心靜坐。至入寂時,眾人皆聞異香滿屋,頭頂煖和,身體柔軟,顏色如常。時為陳太建九年(577),驗之以往師所說的,只在南嶽住十年,正相符合。

師頂有肉髻,身相莊嚴,見者無不傾仰、皈信。又善識人心,深思明照,不說他人之過,方便教誨接引,奉持菩薩戒,行大慈悲。師不穿皮革類之服,只著粗布衲衣,冷了則以艾納禦寒而已。

師於所學習的諸經論,每有體悟之處,皆會踏實踐履並加以申說,師之著作大都出於口授的記錄,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立誓願文》、《隨自意三昧》、《法華安樂行義》、《大乘止觀法門》等,尤以止觀法門一書頗受宋、明以來天台宗學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