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觸動

                                                                                              文/張炳輝

學佛是往內心世界深入的探索,探索其深層的部分,如:一樣的事情,遇到不同的人,每個人的解讀為什麽會有差異呢?我想是在於知識經驗和認知不同的緣故。每個人的成長背景、教育環境和與生俱來的種種特質都不一樣。學習佛法是要幫助自己於生活中能看清一切人、事、物的真實相,記得剛學「靜坐」時,身體不由自主的會晃動或搖動,起初擔心害怕是方法錯了嗎?常東問西問,然而得到的回答卻有許多版本,如氣虛、外靈、氣血不順、氣滯、方法錯誤、身體有病、情緒不穩定等,在眾多的答案中如何找出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呢?我想依德養高的法師或大善知識的建議才是肯定的,否則眾說紛紜、當真無所適從。

自親近菩提寺學佛,依止上白下雲老禪師的教導,常體會到「法無定法」,其實法無定法是修行境界高者才能有所展現、自在發揮。在學佛過程中能親近大修行者是有福報的,大修行者讓我們看見他走過的路,讓我們有足跡可尋,依佛陀留下的法寶「經典」可印證,修行須從信解行進入實証的境界。走在「學佛之道」很容易迷失、失念、迷惑…重重障礙。如果沒有「喜心」是很容易絕望、消極、產生負面情緒,退失道心!喜心會讓自己歸零,猶如久旱逢甘霖。

在老禪師的法語中提到修學行者應該有的思想與觀念:在家是「看破一切」的時刻;出家是「放下所有」的時刻;否則出家了,仍在「看破中」過日子;那麼,自度度人的時間距離,便會遭受無以彌補的損失,同時,步向解脫之道的機會,必然地將減少太多太多!一句法語喚醒沉睡已久的內心世界,有時像晴天霹靂,雖然每個人感受不同,但其饒益性是何其大!

常在懺悔中自問內心的貪瞋癡是否減少些?慈悲喜捨提昇了多少?自覺一失念就容易造業,雖然身行未犯,但意念難以掌握,真所謂「心猿意馬」;在老禪師法語中有一句,「是誰,在製作貪瞋慢疑見等諸般煩惱?是誰,共相造作一切諸業?是誰與諸物相造作能所相應行?哦!自我,自我,兼具污染與清淨的自我!」這不正是說明學佛的目的是從自我解脫嗎?我們常不自覺的處在迷惑中過日子,相對的容易隨業再造業,唯有保持一份「覺」,方能常警醒內心深層的世界,從心底去體悟,於日常生活中去行證。

感恩千佛山菩提寺的法師們!以及同參善信大德們!在學佛的過程中一再引導、勉勵,分享學佛的心情,更提供了學佛的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