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朝小圃花開 

                                                                                         受訪/馬景壽

五月的某一天,路經台南新化楊逵文學館,正好那兒有一場為了慶祝母親節的活動。於同時間,文學館的迴廊也有「馬景壽老師樹石盆景師生聯展」。就進去瀏覽一番,沒想到自詡「樹石老人」的馬老師剛好在現場,稍事敘談一番,才發現馬老師與千佛山其實早已結緣。

八十七年,千佛山三十週年山慶,本山舉辦了各式各樣賞心悅目的展覽,其中要以雲老禪師的墨寶特展更具濃濃的禪意,在墨寶間點綴著若干匠心獨運的盆景,那些盆栽就是來自馬老師的全神經營。距今十年了,這其中馬老師也曾來寺走動,但總是來去匆匆,緣慳一面;如今再續法緣,馬老師跟我們聊了一段“盆栽經 ”,以下是千佛山雜誌社拜訪馬老師的訪談:

樹石老人以樹石和同好結緣
馬景壽老師現居於台南縣新化鎮,十多年來成立了「樹石緣」,以樹石跟更多同好結緣,大家在這塊園地互相切磋,相互扶持,彼此分享人生的體會,學習做個快樂的種樹人。他常對學生說: 「要種一棵美的樹,需有一顆美的心,一顆美的心,才能造出一個美麗的景。」盆景於馬老師而言,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他不只講求盆中樹石佈局的技巧,也是生活的智慧,可以將灑脫的人生觀盡藏於盆景藝術中,他說:「希望藉著盆景藝術,推廣家庭環境的美化、社區環境的營造,影響更多人投入環境的綠化工作。」

「我自己從不去想種樹能有什麼成就,但是我因“樹石緣”而快樂、健康,得以回饋社會,人生至此已然知足。」馬老師的夢想是希望將來台灣有一座盆景博物館,除了照顧這些辛苦培植的盆栽外,重要的是令社會大眾有機會親近盆景藝術,共同愛護大自然,增進人類彼此的共處,感受喜悅充實的人生。
在馬老師的心目中,樹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每一件作品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造就完成的,必須勤加澆灌、用心培植。由於每件成熟的作品都是歷經好幾年的心血的累積,如果意外的人為疏忽,心血付之東流,令人非常痛心。記得一次,他心愛的「壽娘子」被偷了,心裡很難過,晚上竟然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攀爬一座高山,想到山上尋訪神仙救救這棵樹,夢中他問神仙:「怎麼辦?這棵樹到底有沒有辦法救?」神仙這樣回答他:「有啊!很簡單!必須用你的眼淚去灌溉它.....」醒來後他的枕頭真的淚水浸濕了一片;由此可見,馬老師對盆栽是真正付出感情,用心去呵護的。

還有一次,他苦心栽培的「快樂老樹心空空」也被偷了,過了三個月偷走的人又把小樹放回門口,可能是看樹快枯死了,或許“物歸原主”還有一線生機,但是事後仍然救不了那棵老樹,於是他寫了一首詩以遣懷:「此樹我最愛,伴我數十載,可惜已往生,移來心中栽。」言下之意,這棵樹已長埋於心,是誰也偷不走的!當時能道出這句「移來心中栽」,表示心已坦然,畢竟世事無常,該放下時就應該放下。

中國盆栽的特色

馬老師說中國盆景有兩大類:一類是樹木盆景,一類是山水盆景,這兩大類盆景早在宋代就已形成,所以盆栽藝術是中國的傳統藝術。在歐美所謂的盆栽其實就是種一棵樹,讓它自然發展,而日本因民族性的不同,表現的是武士道的精神,它們也種一棵很漂亮的樹,但是樹把整個石頭包圍起來,意喻著“你是山,我要爭服你!”所以樹縱然美,但令人不喜愛,因為太霸道了。而且我發現他們只有盆栽沒有盆景,可見每個國家因文化背景不同,培育出來的盆栽風格便有差異。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人與自然合一,表現出來的是「山有樹很美,樹有山更相得益彰」的融合,沒有誰要爭服誰的野心。

此外創作盆景需要“三心”──愛心、恆心、慧心;“二意”──意境高、意味淡。如果能做到這兩點,就算以破茶壺或殘缺的陶甕、怪石來造景,也能養出淡雅的味道。種樹的學問就在於“意味”的表現要淡雅,“意境”卻要崇高,何謂意境?其實它是個很抽象的東西,但是有內涵的人,作品一擺在眼前就能體會其中的意境,這跟談吐一樣,三句話講下來別人就知道你肚子裡有多少墨水?“意境”這東西的確不好說,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意境”?我只能用“意會”這兩字來表達,因為意會不到,就無法體會什麼是意境?再說,意境有高有低,具深淺不同層次,如果心胸不寬,作品便缺乏內涵與深度。那什麼是“意味”呢?實際上它建立在兩個基本條件上,第一:須講究整體的美,融匯比率、空間、色彩、質感的元素,進而求藝術上的統一,但是過於統一又會缺乏深度與活力,必須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又能統一。

種一棵樹 還大地一份快樂
馬老師小時候經常看父親種樹,欣賞父親用石頭、花、樹佈置的雅緻庭園。由年首至年尾,園中繁花盛開,丰姿百態,他曾問父親:「為什麼那麼喜歡種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父親說:「種樹帶給我“健康,快樂”呀!」媽媽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也這麼對馬老師說:「孩子!你自己快樂還不夠,應該同時讓別人也快樂!」七歲那年,父母的這番話已在他心中埋下希望的種子,影響了他的一生,讓他時時不忘回饋社會,如今他已82歲了,一路走來,世上沒有比這番話更受用的。

「心中有樹,樹更美;心中無事,一身輕」,馬老師常以樹喻人,樹需要塑形,人也需要培養才能成才;有些樹天生條件不足,那就必須靠後天的培養,才能成為具特色的盆栽,人亦如此!「種樹學做人」,不會種樹沒有人會取笑你,但是不會做人,就是一個恥辱和笑話。馬老師語意深長,這種「寓做人於種樹」的怡情養性,是盆景藝術大師馬老師的生命體悟,種樹讓他種出很多人生的哲理,有時他會付之於文字表達,這也是教導學生很好的教材。

有一次赴高雄一間學校之約去教盆景,學生一見面就拿出一棵樹要考他,看他會怎麼剪?他一刀下去「咔嚓」,就去了百分之九十,只留下那區區的十分之一。學生非常驚訝,讚歎著:「怎麼可以這麼美?」他說:「人生也一樣,包袱太多會使身心沉重,所以可以把不必要的東西丟掉,留下來的就是最美的。」如果一個人悟性高,大可從中去思考「為什麼有時候“我”會這麼累」?因為「有其人便有其樹」,凡事不能本末倒置,很多人以為馬老師是在教種樹,其實他是在教學生怎樣做人。

種樹知樹性

看著馬老師,讓我想起學生時代曾經讀過的柳宗元的「種樹郭駝橐傳」,顯然造景可以反映教化的道理。其實種樹植栽並沒有什麼困難不困難,只要對樹材有一番瞭解,懂得因材施教,了解對方的需要,就能成功的栽植出一盆好的作品,就像馬老師說的:種一棵樹,它喜歡陽光你卻不給它陽光;它需要水而你吝於給予,它喜歡陰涼你偏給它晒大太陽,何不以佛法的“四無量心”其中的“同事攝”面面觀,種樹將會種得更有興味!?

馬老師說他的一位朋友譏笑老板荒謬又可笑,不惜花錢買了三百多棵樹,一下子照顧不來,樹長得每況愈下;有人聽說了這件事,便“五十步笑百步”的說:「怪怪!我花了幾萬塊才買一棵樹呢!」但這也未必是好事。因為戀樹成癖,每天把樹搬進搬出,樹都被擾得不能安寧,怎麼會長得好呢?這就像照顧孩子不能過於溺愛,凡事須恰到好處。既然古人已把種樹的經驗與智慧保留下來,我們只要將它融合運用在人生中,視盆景為「永遠沒有完成的藝術」,接受挑戰,不斷學習經營,當樹開始落地生根,就是種下了希望,相信種一棵樹必定能還給大地一份快樂。

回首種樹生涯,馬老師表示:「剛開始種樹,出發點就是喜歡而已,依照自己的想法,用鐵絲綁著樹枝,牽引造形,一心只想到把樹種好,滿足自己的樂趣。但是這階段嚐過許多次失敗,才慢慢的捕捉到樹的特性,每棵樹的屬性不同,只有親身去體驗才知個中三昧,所以那是無法以口述出來的“單一法則”,只有全神投入,不斷的修正,就像學佛一樣溶合個人的內涵與修為。

在台南新化住了五十年,到處辦展覽,教種樹。有時候會有人問:「您種樹種得這麼好,我們什麼時候也能像您一樣好?」馬老師總是這麼回答:「妳不要這樣想!種樹是一個過程,去種就是了!就像一個學佛的人一天到晚想成佛,一輩子也成不了佛,所以學這個東西,千萬不要馬上想種得好或不好這個問題!雖然我不懂佛法,也沒有修行,但是我修樹修了五十年,修樹、修身、修心,樣樣都需要去修。」

還有,來訪的人十分好奇的問:「馬老師!你種的韓國草怎麼這麼漂亮?一根雜草都沒有?」、「因為我一根根的拔呀!」、「那多累!」、「不會呀!拔一根念一聲“阿彌陀佛”,把一切融會在心中....」如果那人再問:「跆拳道會算段數,能否說說你在植盆栽造景這方面已到達什麼級數了?」馬老師告訴他:「談不上什麼級數!但身歷其中卻有幾個階段:剛開始種樹時心中“只有我沒有樹”,因為我不了解樹,不管什麼樹一拿過來就扭來扭去,所以“樹是樹,我是我”,不懂得融合在一起,而樹它有屬性呀!柳樹、柏樹、松樹各不同,你不能依照你的自我意識去種樹!在第二階段過後,我知道了柳樹有柳樹的味道,松樹有松樹的風華,那時的現象是“有我也有樹”,但是這還不夠!必須往第三階段“樹中有我,我中有樹”邁進!也就是目前我到達的階段。只不過我希望以後能到達“無我無樹”的境界,因為真正的“無我無樹”種出來的樹、造出來的景,會像天上的浮雲來去無痕,舒捲自如,所以我種樹跟一般人不一樣,我希望有人生超脫的理念,而不淪於匠俗。

經營盆景像人生

「以盆為紙畫出真善美、用樹當筆寫出真淨明」馬老師的園圃裡擺著一盆盆百看不厭的景盆,馬老師順手拿起一盆已種了兩年的“李氏櫻花”,告訴我們雖然這盆花看起來嬌小,但時節因緣一到依然會開花結果,瞧那幾顆紅豔欲滴的紅色果實垂掛在枝椏,真是美得叫人感動與愛憐,馬老師還為它寫下心中所感:「我用汗珠去灌溉它,它用珍珠來回報我。」好個珍珠“李氏櫻花”!

馬老師一向教導學生利用樹石植栽的學問,他說:一個盆景中有了花果、樹石與泥土就有生命的感覺,種得成功的話,它會年年開花回報你,所以歲月的痕跡以及對生命無上的禮讚,這些都是我想放進作品的東西。基本上我喜歡陶土,有緣去高雄教學看到這具缺陷的陶盆,買下它來種樹,相信嗎?它的缺陷正好是它的至美。我故意放一塊石頭上去,在它的裂痕處造成一道水瀑,上面再佈置一個人,很寫意的站在松下,加上獨特的色彩、布局,整體便呈現一種古典的美。我還把石頭挖個洞敷上土,在那裡種了一棵樹,慢慢的長出漂亮的青苔,所以這盆“李氏櫻花”的長形石與樹形成了一個漂亮的比率,如果葉子太大就沒有比率可言了,還有比率之外,位子的經營也很重要。務須把樹種在石頭上一個恰當的位置,因為位置不對會讓人覺得怪異,樹的存在便顯得突兀,就像人生,不是你站的地方你卻站在那裡,一點也不對襯!所以,我種樹有時會順著樹的形狀來栽種,有時會視情況而定,故意把某部位的樹皮剝掉,讓它顯得蒼勁,表現一種空間的美感,我說樹與人一樣都要有空間,才不會有擠壓感。

以前我曾經僱用一個印尼工幫忙園圃工作,但他老喜歡偷剪我種的樹,有一天他又偷剪盆景上的小樹,還從正面剪,剛開始我很生氣,但過了一段時間,我不經意的將背面轉過來當正面看,覺得也不錯!才發現自己的計較與執著,其實凡事換個面向也不壞,所以我才說種樹能種出很多人生的道理,誰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認為真誠不欺、無智無得,才能跟萬物感通,玩味出「夕陽無限好,哪怕近黃昏」的開闊,所以不妨用一顆純善的心、靈巧的手,讓盆景為你細織一個遙遠的夢。

春江水暖“人”先知

《西江月》詩云:「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且無拘無礙.....」

馬老師的園林充滿機趣,令人開懷,無酒有茶,溝渠游魚數條,魚兒悠游自得;院子裡還有一個大陶缸,缸中種滿了蓮花,那蓮花看起來是那麼的高雅聖潔!再回首看到門上有聯寫著:「春江水暖“魚”先知」,咦!唐詩裡頭不是明明寫著「春江水暖“鴨”先知」嗎?但是魚是鴨何妨?只要時時帶著覺悟,春江依然水暖,盆景常青。

儘管有人對馬老師說:「老師!你好像是古代人,一個從自己的盆景裡走出來的人,會不會你過去有一世是宮庭種樹的?」馬老師笑而不語,心裡浮現的卻是當年父親對他說的那句話:「為什麼要種樹?因為種樹能帶給我“健康,快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