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與創意

                                                                              受訪/陳榮華與吳婉嬋

1、創意與先知先覺的定義

我與同修於83年到千佛山高雄講堂聽老和尚講經,那堂課講述《心經》,因為之前在別的道場上過一陣子的佛學課,對於“十二因緣”、“五蘊”等等名相一直心存困惑,等聽完師父的舉例引譬,才約略明白“五蘊即我”與“心的變化作用”。

下了課,回家途中凝視車窗外美麗的夜晚,街道上車聲、人聲與廣告霓虹燈匯成的光流,宛如有一部心經在胸中流淌,滌洗我對事物陳舊、淺陋的觀念,當我重新再凝視眼前這熟悉的世界時,竟感覺無限歡喜。

多年來得以親近師父,法喜充滿也得到了許多饒益,曾有多次與同修榮華跟著師父出國參遊,到過「印度聖地、尼泊爾、大陸四大名山、澳洲墨爾本」等地;由於那時榮華一心想到大陸設廠開拓生意,但總覺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我倆便找一個機會向師父請益,師父給我們這麼一句話:「做生意要自己開發創意!」

當下驚喜萬分,從未想到“創意”與“生意”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我與榮華像一般人一樣,只知“創意”是發人所未發,見人所未見,而我們是那麼的平凡,從來談不上“創意”;但是學佛卻令我們有突破性的想法。榮華說:懂得把握時節因緣就是一種創意,不論是觀念的啟發或是創意的發想,那突然迸出的點子應該就是一種創意。我呢?則認為佛法中所謂的“想”與“非想”乃至“非非想”就是一種創意,因為能從中把握什麼,在“多讀、多聽、多蒐集資料”之下,細心研察事物的各各層面,多方吸收知見與經驗,從佛法的“一切智”,進而到達“道種智”,甚至更勝一籌的“一切種智”,佛陀之教洵然充滿創意,可以改變一個人。

後來又向師父請益:「師父!請問什麼是“先知先覺”?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做到先知先覺,有的人卻後知後覺或不知不覺?」師父說:「要學佛啊!」一句「要學佛」如此擲地有聲,原來學佛就是學覺悟,一寸寸溶進,一點點打通,遍歷所有問題,累積無數的知識經驗,當然可以把握更多!當煩惱來的時候,才不致像無頭蒼蠅猛往裡鑽,懵懂無知,不是沉溺這邊、便是執著那邊,盡皆是負面的情緒,那種“不自由”與“對立性”可說是扼煞創意的殺手,令生命失去了那份活潑。

所以肯定的,佛法有助於獨立思考、開放創造、跳脫大小不同的框框,迎來一片花開爛漫的景致,一個人能打開視野,才能展現生命的甘醇潤熟。可見“先知先覺”須靠循序漸進的修行,在過去的老經驗裡摻進新的思惟,熏出達觀、廣闊、創意的生命風格,師父的一句「要學佛啊」!就像一道光,叫人驀然瞥視,深刻體悟人生。

2、萬綠叢中一點紅與打卡鐘

印象中有一次聽師父講“要怎樣修行與修養”,還有“菩提大道要怎樣走”。聽完師父介紹佛位十乘與菩薩的十位階,覺得漫漫菩提道,到底要經幾億劫才能到達?不免氣餒興嘆:「學佛要有成就好難哦!」師父聽了就鼓舞我等:「已經不錯了,萬綠叢中一點紅!」

什麼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當下聽不懂,反復的思量:當我們坐在這裡聽課,外頭有人卻必須終日為生活奔波,或汲汲營營於功名利祿,以至擾攘不安,而我“明師難值”今已值,“人身難得”今已得,怎可再嘆路遠而不知珍惜呢?再說時間含納空間,那“一點紅”消融於“萬綠叢”中,這“萬”不嫌多,“一”也不嫌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論佛法一切現成,所以“紅”也好,“綠”也罷!揚揚待發,渾成一片,繼續走下去就是了!

慢慢的漸能體會學佛修行的意涵,談到“先知先覺”、“後知後覺”,我有過以下特殊的體驗:一次靜坐中,腦海突然浮現一個如夢似幻的畫面,我看到一個鐘,還聽到內心的聲音:「把鐘拿進去是正確的。」我擺平腿,一再思索這突然浮出的念頭,奇怪的事!家裡明明沒有這樣的鐘,會不會是同修榮華工廠裡的鐘?等晚上榮華從工廠回家,我告訴他這檔事,他的看法是:「是的!我的辦公室前面的確有這麼一個鐘,但不過是一個上班用的打卡鐘而已,會有什麼妨礙?」還說感覺有時是不準的.....

就此將這事擱下,但不知為什麼,下意識裡仍然覺得這是一種提醒,也是因緣和合待發的“蓄勢”,或者是一種“徵兆”;但也有可能是我自身不確定的幻想,為了不讓過度的敏感吹皺一池春水,擾亂了家人的清淨,我抱著不要在乎它的想法,也與“先知先覺”擦肩而過──這佛性的作用、敏銳的覺察。果然不久,工廠真的有事,搞得榮華與我暈頭轉向,虛耗了許多精神才將此事擺平。自此稍能體悟什麼是“先知先覺”了?它除了是一分對人與事的極細觀照,也是止觀、禪定修養的提昇。

可不是嗎!“一葉知秋”已過時,“未雨綢繆”是鈍置。其中有道“發其萌”,若能時時體察“法”在哪?在煩惱尚未形成時,是可以嗅得出味道與氣氛的。本來“佛”就是“覺悟”,是汩汩流瀉的智慧,也是生命無限的創意,佛法讓生命的每個過程都充滿喜樂。

3、師父教我們怎樣看世界

關於創意的想法,可以解決生活中的難題,轉煩惱為菩提之事,我還可再說一件以為佐證。話說我那老二女兒,當了三年空姐畢,要到國外繼續升學,學費也已繳了,但突然又說不去,嚷嚷著說要結婚,我倆怎麼勸也不聽,時常鬧得不歡而散。過沒多久,我跟女兒說要帶她去見老和尚,她也答應了,我們便一同前往菩提寺。哪知一踏進菩提寺便遇見老和尚,我高興的叫女兒說:「快叫師公!」沒想到這時,師父在女兒的肩膀輕輕拍了三下,綻出和煦的笑容說:「我知道!我知道!」還對著那被戀愛衝昏頭的女兒說:「看任何東西不要只近看,有時要遠遠的看才有整體美,才會看得更清楚......」

沒想到這麼幾句鏘鏗有力的話,便觸動了女兒的心,我與同修榮華也上了一堂彌足珍貴的課。回家後,女兒一番思索,重新規畫生涯,她也覺得戀愛固然甜蜜,學歷與未來的前途也是重要的,她決意暫緩踏上紅地毯,而且那頭的男朋友也答應等她。於是女兒又重綻笑容,我們也放下了心中的重石。多麼感恩師父啊!激發了女兒向上的心;當年女兒在千佛山“自我追尋”的心路歷程,有善知識為她指出多方觀看事物的幽徑,何期幸運!

因此體悟到佛法教我們看世界,不要單只從一片葉子的成長,就大剌剌的浮誇道:「我已經知道什麼是春天了!」或是看到一棵桃樹“開花”、“結果”,就無厘頭的判定:「人生!我已經看透了你.....」,佛法是要我們對事情多作比較、選擇;再選擇、比較,才能符應圓滿、零缺點的結果。師父那番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話語,已然融匯為女兒親切的生活哲學,現在,她已經是一個幸福的妻子了。

4、不一樣的我
談到我本身,也感謝師父偶而出其不意的教誨,示現“法”在當下,信手拈來都是動人的佛心流泉。
某年,湯太太、小嬸與我約好一同去菩提寺,到了菩提寺剛好師父走過法堂;時近中午用齋時間,師父親切的對我們說:「吃飯囉!妳們還上哪去?」我們三個同聲回應說:「要到知客室打齋作功德。」知客師父按例會問名字什麼的,我不假思索說:「陳太太!」但不知何時師父走進了知客室,我的一句「陳太太」飄盪在空氣中,師父接著了它,再拋擲給我時,「陳太太」變成了「陳大大」.....
師父這句渾然光爍的「陳大大」究竟在表現什麼?「陳大大」三個字就像一扇突然開啟的窗子,吹進幾許清新氣息,滿室的陽光,照得室內的人不免也想睜開眼睛瞧瞧.....可別忘了眼前站著的是一位禪師哦!此時師父禪的誘引,打斷了我一貫的思考模式。誠如師父在“禪的智慧”一書中所說的:“馮京”與“馬涼”,一字之差,在相與意境上皆有不同的意涵。這份法喜真的很想與他人分享,便向寺裡的某位師父請教,那位師父這樣提攜我:「禪師就是禪師!隨手拈來要教妳怎麼“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想想!“太”比“大”多了一點,就像“我”與“找”少了一點,想想看跟自己有什麼關係?這才是重點。」
「基於約定俗成,姓陳的老婆叫“陳太太”,所以“陳太太”是“共相”,表示妳是“陳太太”其中之一。但“陳大大”就不同了!它是“自相”,也是“電光石火間”閃現的法要;當下“獨一無二”的那個妳──“一位打齋做功德的三寶弟子”。居士!所謂的“名字”相是虛妄的,想想!跳脫每天與“油、鹽、柴、米、醋”為伍的妳,除了妳是“陳太太”,妳還是誰?誰是妳?能不能重新發現一個嶄新的“妳”?」
太好了!我說世界上最棒的事是什麼?就是「一字之師」,我徹底信服師父。

5、師父的墨寶“如意”與經塔的銅版字

眾所皆知“大佛”、“經塔”、“密壇”、“護摩壇”、“玉佛塔”都是菩提寺殿堂建築的“經典”之作。其中“經塔”就矗立於菩提寺三寶殿的上方,與大佛連成一條縱軸中線,已有十多年的歷史。甫一進入塔內,壁面五千多字的《金剛經》與二百六十八個字的《心經》立即映入眼簾,是全台目前第一座仿緬甸金塔造型的建築。

老師父為什麼要建造這樣的一座經塔呢?無非是要提供修行人拜經修行、砥礪道業之用。瞧!塔內的經文墨寶,多遒勁清雋,氣格不凡!它是出自於老禪師的大弟子的手稿──天岳山上鏡下印法師恭寫而成的。但是把經文墨寶,以專業印刷技術處理的人就是陳榮華居士。

經營網印(絹印)印刷技術多年的陳居士,除了專攻有術,精通平常的印刷技術外,還用心開發並克服各種材質和特殊形狀的印刷處理,秉持著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斷累積工作經驗,所以他是一位非常重視客戶需求以及生產作業提升的行家,就源於老和尚的那句:「做生意要有創意!」一聽入心後,便奉為開創事業的活泉汲引。陳居士說:從六十年代的台灣電子工業開始,到現代的資訊光電產業,絹印技術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網印(絹印)是一種什麼都可以印刷的技術;隨著台灣手工業的蓬勃發展,運用範圍逐漸擴大到陶瓷、玻璃、竹木、金屬、石材、塑膠等領域。

在陳居士高雄工廠的櫥櫃內,也有多種不同質料、類型的印刷成品展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老和尚的墨寶──“如意”兩字製成的銅版裝框品,這件特殊的作品能在陳居士手中完成,他說他忙得非常歡喜。至於將鏡印師父寫在宣紙上的墨寶做成底片文字,陳居士說它的工作步驟是:先把底片貼在上好乳膠的銅片上感光,再用紫外線照射,把需要顯現的字遮住,再運用綠化鐵腐蝕,就能製作成所要的字體。等銅版文字全製成品後,必須把它一個個排上去,首先測量四塊壁面的長與寬,再算算看一行要排幾個字?所以這份工作頂需要耐力與工夫的!陳居士還請了一位專業朋友來幫忙,他倆為了讓壁面的銅片字相近於渲紙上的酣暢、渾然與莊嚴,細心慢工,花了好幾個工作天。

完成這件殊榮的工作,在經塔正式啟用時,陳居士內心充滿了感動!提到菩提寺的這座經塔,它同時也是許多居士大德,發心捐獻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