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安街的故事

    穿著一身樸實便裝,文居士站在96年度高雄般若寺舉辦的“微笑滿人間”的高雄園遊會攤位上,熱切的招呼著交錯如織的人群。

  • 文:編輯部出處:生活與修行期數:227期 2008年7月刊

                                                                                 受訪/文建新與郭束賢                    

1、上台當主席.開會

穿著一身樸實便裝,文居士站在96年度高雄般若寺舉辦的“微笑滿人間”的高雄園遊會攤位上,熱切的招呼著交錯如織的人群。今天一整天他扮演的角色是這個攤位的店長。所以一大早他就載著一車用具,從桃園趕過來;但身忙心不忙,他從容、自在地捲起衣袖,熟練地掌起咖啡機的操作,叫賣起咖啡了!只瞧他身手敏捷,表現投入,不多時便把一杯杯香濃的咖啡“卡布奇諾”交到客人手上。

一旁是園遊會的表演台,熱絡的歡唱、熱舞,還有摸彩的興奮聲浪,一波波傳到他的咖啡攤位上;陽光很溫暖,斜斜的照進了他的攤子,在一旁幫忙的女兒,有時也會緊靠著他,微笑的注視著他,看過去這對父女好像倚著理想的溫暖而立,緊緊相握的心,讓衣服、帽子都發出耀眼的光芒。這同樣熟悉的光采,有時也常會出現在千佛山的其他場所,好比菩提寺、般若寺、桃園講堂等地;尤其每逢本山舉辦大型活動,大伙為了順利推展活動,都會一再開“事前籌備會”,這時就可以看到文居士與同修束賢居士熟悉的身影。不是嗎?舉如大大小小的活動:傳戒、禪修營、學佛營....他總是穿著義工背心,在齋堂收碗、洗碗、拖地,還不時拿著竹掃帚在庭院安靜的掃著落葉;那時的他是沉默的,但是在千佛山開會,他又是一個不吝奉獻己見的主任委員,時時抱著一副“捨我其誰?”的熱誠,非常關心周遭的人事物。

倒不常見他缺席!哪怕老遠要從桃園趕到台南或高雄,有時還臨時被推選上台當主席,但他總落落大方,豪氣豁達的站上主席台,呈顯大將之風。那股魅力與氣概、不急不徐的臨場經驗,總賺得台下人的刮目相看。他有一股難以形容的英雄本色,更有一副菩薩心腸,不旦口才流利,台風良好,主持會議純熟、靈利,關於開會的流程、技術的掌握,都言簡意賅,得心應手,這份能力到底是如何養成的呢?原來他從高工畢業進入鐵路局,就常被推選參加黨部舉辦的演講比賽,由於用心做好事前準備:找資料、寫演講稿、把演講稿背熟,或對著鏡子修正台風,所以“努力”的結果,常獲得優異的成績。

其實最難得的是他對人對事的誠懇,哪怕遇到大型法會活動,要掮起比平常還艱鉅、勞苦、繁重的任務,他都會不厭其煩的擔負起任務,他的想法是:「事情總要有人做啊!如果大家認為我有這份能力,菩薩也點頭,我想我是不會推辭的,因為這是一種學習。」

2、結拜金蘭.八拜之交

這種重義氣、豪氣十足、對團體的使命感,文居士說完全出於天性使然。
也因著這份豪氣,在讀夜間部大學時,他認識了林大哥,因林大哥的提攜,使人生有更上一層樓的轉折。那份友情可比溪澗、山泉澄澈,就像看著河水潺潺流著、流著,不期然的因為某人而打開了生命的視野,突然的江面變得更遼闊了。

文居士說:「除了林大哥外,我還有結為金蘭之交的八位兄弟,我們就這樣走著走著,走出了筆硯相親的緣份,畢業後一起開公司做生意,成了我們家經濟最主要的來源。」、「算算歲月流水,我與林大哥認識也將近二十年了,這份感情就像相交已久的知心朋友,他只比我大幾歲,但我一直把他當兄長看....,從林大哥那兒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尤其林大哥的組織能力很強,在學校時鋒頭很健,他的逸事傳奇不少,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剛進大學,必須繳交電腦實習報告,我們這些菜鳥可是什麼都蹦不出來,隨便胡亂湊個七、八張就交上去,林大哥卻不一樣,他一繳就繳一疊,剛開始助教先生收到他的報告會叫嚷著:『不可能!一年級的學生怎麼有能力寫出這樣的東西來?』只見大哥想緩和當時的氣氛,略帶輕鬆的口吻對教授說:『教授!真的是我寫的,我找了許多資料參考,從中發現新的觀點,也許我看東西的角度一向跟別人不同吧,請相信我!』

源於大哥的邏輯思考與常人不同,能力強,粗細兼具,一件事在他手上可以剖析細密,兼顧多元,常常發人所未發。白天他經營水電設計大工程,跟社會接觸的面非常廣,涉獵也多。基於事業繁忙之故,他請一位碩土生到家裡來教小孩讀書;有一次跟老師閒聊,他發現他與孩子好像有無法解決的化學難題,就與他一起解開這題化學方程式,想了許久,最後還是大哥先解出來的,頗令那位碩士生驚訝。」

文居士從這位兄長身上學了許多東西,兩者間常有互動。其實文居士一向平實、樸實、簡單,與林大哥對人對事的運籌帷幄,繁複、豐富的另類解析,剛好可以互補彼此的個性差異。從文居士口裡,我們還知道由於他習慣於一切簡單、樸素化,有一次姊姊來他家,看到他家的擺設那麼簡單,驚訝的說:「建新!你們家怎麼這麼簡單、樸素?要不要我陪你們再去添購一些東西?」

這就像他的人生與生活,平常頂多到道場走走,參加活動或當義工,要不就與妻子束賢一起爬爬山、看看老和尚的書,生活上的要求都是最基本的。姊姊實在看不過去了,執意要開車帶他到大賣場,大肆添購一番,好把家裡裝飾得美美的,依姊姊的看法是:生意做得不錯,家裡也不是很窮,為什麼要搞得這麼寒酸、簡單?他笑著搖搖頭說:「姊!其實對我來講,夠用就好,夠用就好!」

3、克難坡與淡水河

文居士說:「我是大陸來台的第二代,父親很早就退伍,自此謀生不易,後來回到軍用基地,軍方給了我們一塊地養魚,小時候我必須很早就起來,晨起,在曙光微明,蕭瑟的冬寒裡,抖顫著小手拉網抓魚,那景象如今猶深刻。也因此在這艱苦的環境下,我們家的孩子都培養出一份勤勞與力氣;更難得的是父母肯用心培育我們,讓我們受好的教育。」

「讀完高工,北上求職,我是屬於那種比較會考試的一型。畢業後馬上參加政府的考試,幸運的進入公家機構,在鐵路局一呆就是十年,之後覺得人生的視野應該更廣闊,時時接受不一樣的挑戰,於是再次赴高考遷調電信局。下個十年,又靜極思動,經過高考回鐵路局,但職位比以前升了一等。印象最深的是離開鐵路局,要去電信局報到的第二天,剛好是與同修束賢的結婚日,也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是的!在文居士大大小小不同的理想裡,乃至學佛、修行,同修束賢都是他最好的後盾,他們立志永遠護持三寶。文居土說:「束賢與我同住嘉義一個村,隔著幾畝田地,再走不遠,有扶桑花圍著的一片矮籬就是她們家。上下學我都一個人騎腳踏車,束賢他哥與我哥都搭火車,因為這樣的關係,我們兩個交往了一陣子,後來為了準備大學夜間部聯招,白天忙於工作,有一段時間我們沒有互動,直到順利考上淡江大學夜間部電子系,才重拾那份感情。

課餘,她會搭火車到淡水找我,淡江大學校景非常美,我倆拾級“克難坡”而上,穿過校園古典的宮燈大道,在黃昏校區,有一搭沒一搭的走著、聊著,不外是談人生的憧憬與今後的理想,要不然就在淡水河岸,靜靜的看浪潮拍岸,眺望對面的觀音山。感覺河水潺潺流著,彷彿人生的前方始終有一個理想,不斷的吸引我們前進,每一個階段,都會探觸不同的人、事、物,獲得不同的新知,那些迴異的體驗與觀念就像迎面而來的微風,洗滌了我們對人生的看法,最重的是,因為有師長、親人、朋友相伴,才讓兩岸的風景越益豐采。

但這止於世間法的得少為足,學佛後我才發現是不夠的!也因為遇見老和尚、熏習佛法後,我與束賢才擁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佛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誰不想覓“菩提”以清喜?但在學佛之前,可能我只會落在“好時節”的苦苦追尋,而依止師父後,我認為學佛一定要弄清楚一連串的為什麼,才能去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畢竟“好時節”需要時節因緣,可遇不可求!如果把一切搞個清楚,弄個明白,說不定“閑事”也會像“春花、秋月、夏風、涼雪”一般的可喜可親呢!

4、蛻變.一個成長的空間

「走!到龍安街去!」一個學佛充電的道場就在桃園市的龍安街上。
「束賢」?一個熟悉又親切的名字,好像在哪聽過!

原來在千佛山雜誌180期裡,就有兩篇文章──30頁的“菩薩行願路正長”與63頁的“側記天岳山桃園講堂的啟用”可見此位女子,文中介紹了文居士與郭居士賢伉儷,將房子奉為桃園講堂的故事。那篇文章是這樣寫的──「菩薩心行,如春雨潤澤了大地,利樂有情;菩薩風範,則長留在人間,緜延相續........。」

束賢說:我生長在普通農家,十多歲開始創業,忙了二十多年,在八十六年之餘,家人相繼凋零,內心沉痛、失落,非常需要一份信仰。原先在某一個道場共修,以為找到了心靈的依皈,但那道場給的觀念只講因果,不講因緣,某些信徒甚至認為積點小善、拿些供品禮禮佛就能消業,我想那是沒有道理的,我要的是一個能讓我究竟解脫的行修。

之前忙於事業,小孩都給人帶,弄得親子關係疏離,賺了錢而失去了精神世界,真是划不來!我一直想:難道我的人生只有這樣嗎?還好小孩讀大學時突然變懂事了,目前人在美國上班。這不其然的轉變,我忍不住問女兒:「妳以前好像不是這個樣子?怎麼突然變得這麼貼心?」原來她的朋友背叛她,這份衝擊與執著,讓她對舊有的世界改觀,也發現父母的關心是她生命力量的來源。女兒的轉變,讓她覺得窩心,也讓她體悟到:“危機有時是最大的轉機”,那麼她自己成長的樞機在哪呢?應該是發源於與老禪師的相遇。記得第一次看老和尚的電視弘法節目──“大般若經要解”,他倆忍不住拍案、雀躍:「唉!這位老和尚,怎麼現在才讓我們遇到,講得真棒!這才是佛法,才是我要依止的善知識。」由於當時桃園還沒有千佛山道場,又離台南本山遠,他們得開車到台北講堂上止觀課、參加讀書會,路途還是有段距離。

那時束賢覺得:「當你心裡覺得難堪、不好受,表示就是該修行的時候了,有時業習起來了連自己都不知道,還好有師父指導我們去抓這個點。那時我忙於生意,自己開一間電子公司,每天出入貨,勞碌不堪,我想我不要這樣過一輩子,我一定要規劃出學佛修行的路子。

有一次,在桃園舉辦書展,離我家很近,剛好我們有一間大樓沒有租出去,我就帶台北一位居士來看看,問她說:『不知道能不能在這裡組一個讀書會共修?』似乎水到渠成,在這節骨眼上,桃園是該有一座老師父所屬的道場,以滿足大家求法的渴望。於是這塊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地方,我便把它提供作為桃園、新竹、苗栗地區,學佛充電的據點。」

人生總有遺憾需要修補,有疑惑需要解困,就像束賢居士說的:大家在此共修,分享法樂,聲息相通、結個善因緣,所以這如茶香般縈迴人間的公共空間,總是汨汨流動著佛法的力量。常常我會站在桃園講堂潔淨、莊嚴的大殿,感謝三寶佛恩,感謝智修法師在講堂的引領,讓我們得以在此潛移默化。修師父帶領我們讀書會、共修,在開示中常會把老和尚說的“法要”帶進來,啟發我們的思路。還有也要感謝其他像陳家福居士這一些親近千佛山較久的菩薩,大家一起共襄盛舉,竭誠護持講堂。

5、菩薩行願路正長

所謂『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了老和尚、師父與居士、義工們的引導及付出,加寬了菩提的高廣,也潛沉了生命的深度。讓大家的人生因為有法水注入,人生更有意義、更豐實。承如180期文中所寫的:

「一處道場的成立,需要多方的助緣來成就......而今,“願”已在這裡落地萌芽,各方善因緣便自然地一一引發,來到此地,為之注入活水,助長茁壯.....」、「有願相隨,芬芳滿室───座落在桃園龍安街上、大廈社區一樓的天岳山桃園講堂,處於商街鬧區,交通便利。一進門,塵囂就打住,都會的五光十色逐一沉澱,化作觀照靜思......」

文居士與郭居士說,他們最感動的是參加千佛山三次的大護摩法會,法筵高啟時,莊嚴、殊勝的氣氛震攝人心;當火供熊熊之火照映天地,當灌頂甘露沾頰、沾頂,也濡染了他們的心。他倆一個投入場地組、交通組義工,一個是接待組,束賢居土告訴我們:「猶記得當時我們穿著接待組的制服(一身醒目亮眼的紫色中國旗袍),與夥伴們站成兩列,歡迎金剛無上師來到壇場行法,站在現場足以從頭到尾看得清楚,所以尤能感受金剛無上師──雲老禪師大慈大悲的的菩薩願行,受此感召我想每一個人都當盡己所能,將佛法的美好散播給周遭的人,而我們萬幸能親近師父,算不枉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