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讀之八十四 - 自我轉化的關鍵 (三)

佛陀的智慧是圓滿的,他的表現是沒有缺失的,那麼經典前面安什麼話好呢?

佛陀跟弟子們說:安〝如是我聞〞,而且還回問弟子們:〝安如是我聞,有沒有什麼問題〞?弟子們也各自用心思考一番,回答佛陀沒有問題,才定案的。 (詳見《大智度論》)。

可見佛陀智慧的圓滿,連教育都是採最先進的民主式的啟發方式,不是規定教條,而且儘量的引發每個人的覺性智慧。

所以〝如是我聞〞是針對每一位與會的聽法者而說的,也是為了徵信於後世的佛弟子,證明這部經確實是佛陀親口所宣揚,表明了在場有見證人──聽聞到佛陀圓滿說法的法義,如此,佛經便有了不可移易的穩定力,對佛弟子而言,沒有比這再重要的了;所以後世德者有言:佛經即是佛陀的法身舍利!

我們再看〝聞〞,佛法中若要探討〝聞〞,學問非常大。我們所知道的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反聞聞自性,清淨證圓通的修證者。自性如何聞?如何聞自性?雲公老禪師介紹《金剛經》的時候,提到〝聞〞,說聞包括三層(是層面有層次),分別是根聞、聞聞和性聞。

須知聞不止於聽見而已,為了要了解聞的層次作用,我們先做這麼樣的一個認識:

我們人的身體,透過六個門戶跟外面打交道,這六個門戶,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其中意根是一個變化根,隨著前面五個根──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作用而作用。

當我們的五根跟外面的色塵緣境打交道的時候,眼睛看到什麼,所見的叫做色塵;耳朵聽到什麼,聽到的叫做聲塵;鼻子嗅到什麼,那是香塵,香塵是指所嗅到的氣味,包括臭在內;舌頭能夠嚐到什麼,叫做味塵;身體碰觸到什麼,有一種感覺,碰觸到什麼,叫做觸塵。當我們的五根跟外面的五塵接觸的時候,這種作用叫做〝根塵相應〞,或者叫做〝能所相應〞。

因為我們的根有能力、有反應,它會起作用,所以是〝能〞;〝塵〞是我們能力反應的依據所在,所以是〝所〞,這是相對的,一個能一個所。當我們的根與外界的色塵緣境打交道的時候,這就是根塵相應,或說能所相應。當根塵相應的時候,我們的意根會即時跟入,比方我們眼睛看到東西,或者其他四個根也在動,意根會同時加入。意根加入後,我們才有意識分辨,我們才知道眼睛見到什麼,耳聽到什麼,鼻聞到的氣味是什麼,舌所嚐到的是什麼,身所碰到的是什麼。這五種我們能意識出來的,都叫做法塵,這是能所相應的結果。

我們接著看,能所相應它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能所,就是根與塵的接觸。比方開車走南二高快速公路,看到一尊巍峨高聳的坐佛,意根加入,那就是你看見了那座大佛;感覺到大佛形像很古樸,造型很典雅,這個感受起來,就是進入第二層的能所了。第二層能所是我們的五蘊作用,包括:色、受、想、行、識,這個作用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的主體〞,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我〞。

色就是色蘊,當我們的五根與五塵打交道,意根加入時,它會有兩種現象:一種是僅止於分別,另一種就是隨即產生一種情識作用。

僅止於分別,就好比你雖然看到了,但是視而不見,沒感覺,所以你對所看到的毫無印象,只是根塵相應止於法塵而已。如果進一步,你看清楚了,看進去了,而且有了感受,那就有〝我〞的加入了。

好比你對大佛沒印象,這個就是〝五蘊〞的完成,從色蘊經受、想、行蘊再到識,這就是一個完成的分別的結果,通常它的作用非常快,五蘊作用常是一氣呵成的。

舉一個例子,各位可以配合觀照一下,了解什麼是五蘊!

我們假設,現在你身邊有一個人,他放了一個屁,請問當下你會有什麼反應?什麼都沒有?不可能!因為人不會那麼麻木。然不管什麼反應,你的五蘊都已經完成了,一個反應就是五蘊的完成;只要有一個意念出來,或者有一個動作出現,你的五蘊就已經完成了。舉這個例子,為的是要讓各位了解,我們每一個人的我,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五蘊,就是這麼身不由主地隨著外面的色塵緣境在作用,在變化,緊跟著就是身口意的造作,這些造作,佛法名之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