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禪師訪談紀錄(九)

二十、關廟菩提寺

菩提寺並不是地方上的寺院,會請我去,是因為原來老住持過世了。這個住持出家很晚,已經80幾歲,90多歲過世。他們請我過去,也有一些因緣。我在民國48年(1959)年底退役,就看中了關廟菩提寺那個地方,可是位置是靠湖的左邊,一共有27、28公頃,包括現在的菩提寺,價錢也講好了,一公頃3,000元,共有20幾戶人家,大概有18戶同意,手續也辦好了,但還有幾戶聽說是外省法師來買,就不同意,我也不好意思買了。所以我早在民國48年就去看過這個地方。結果到民國62年,他們來請我過去。

到菩提寺,我蓋了幾間寮房,也辦了佛學院和各種佛學活動,像是夏令營、冬令營,都是以大專學生和教師為主要對象,所以在裡面出家的教師很多。

那時我才度了20幾個出家弟子,程度比較差的留在古嚴寺,程度比較高的,就到菩提寺辦佛學院及各種活動,因為只靠我一人是沒辦法成事的。

在古嚴寺兩年的時間,幾乎每天都要從事12到14小時的教育工作,除了上課,也要教大家共修、靜坐、規矩法則等等,他們很累,我也很累。到菩提寺以後,我反而輕鬆了,因為有了他們的共同經營。

二十一、千佛山各道場

民國72年(1983)我在甲仙禪林入口處闢建精舍,稱為天岳山道場。這裡並不是我剛退役時建茅蓬的地方,以前住山的地方都是鐵皮屋,在瑪家鄉、桃源鄉、甲仙鄉交界,交通很不方便,只能用走的進去。從甲仙到我住的地方,要經過5條河流,而且沒有橋樑。

民國81年(1992)我在高雄市開闢第一個講堂,次年創立財團法人千佛山慈善基金會、中華佛弟子協會,這都是全國性的組織。

廣電是我的本行,所以我在民國84年(1995)籌備白雲廣播公司,次年6月正式成立。過去這家廣播公司完全是公益性質的,沒有廣告,但是長期以來虧損太多,實在維持不下去,所以2002年6月才轉型為商業暨公益性的金禧電臺。[1]以前這個電臺完全用普通話,轉型後98%都是閩南語,雖然有廣告,我們也不想隨便作賣藥的廣告,所以還是一直賠錢。後來我們又成立一家企業公司,代銷臺北一家生化科技產品,這是我一個信徒的妹夫所開發的保健食品,經過很多年實驗有效,我們就以代銷的利潤來補助廣播公司。

民國83年(1994) 千佛山在松山後火車站建立臺北講堂,因為是在輕工業區,來往的人太複雜,又是在馬路中間,結果就轉到永吉路。可是運氣不好,那裡是海沙屋,現在搬到羅斯福路去了。

民國83年底(1994)在臺中成立講堂,其他還有一些道場,是第二代、第三代他們自己出去發展的,我都沒有參與。

到現在為止,整個千佛山聯合功德會大概有大、小道場20幾個,本身經理的講堂不多,只有臺中、臺北、高雄,另外有甲仙道場,其他地方都是第二代的弟子創設的。甲仙有兩個道場,靠山裡面那個是共修的道場,不對外公開;進山口那個是對外公開的。一個寺院難免有佛事,我把這些事都放在前面道場,所以有內外之分。我們設立講堂也分內與外,關廟菩提寺那是個修行的地方,道場與講堂則是弘法的。

我們在高雄縣市、臺南縣市這個區域的信徒比較多,但高雄講堂這個地方太小,而且對面有一個夜市,晚上共修並不合適。講堂是為了信徒在城市裡共修方便,讓他們聽講經說法,白天大家都沒有時間,所以利用晚上的時間共修。現在實施週休二日了,我鼓勵信徒假日帶著全家出去玩,不要在家裡過日子。平時利用下班後一個半小時左右參加共修,聽聽道理。所以類似這樣的一些作法,都是不希望學佛的人連假日都沒有;學佛的人有他的家眷、有他的兒女,別人週休二日前幾天就在計畫要去哪裡玩,如果假日父親、母親都到寺院去了,小孩子怎麼辦?所以在這一方面我比較推行晚上共修的作法,週休二日時道場儘量不做事。除非有特殊的法會,比如佛誕法會或各種紀念日才利用週休二日。

興建中的般若寺的經費來源是所有道場節餘下來的錢,可是到現在還是差得很遠,買土地就花了一億多,我們寺院能籌措的不過幾千萬而已,目前還是要靠信徒。般若寺位於高雄市博愛路底,在路口就可以看見,不是傳統橘色琉璃瓦建築,而是灰黑色琉璃瓦建築,因為一般橘色琉璃瓦都是在山林裡,有綠色的背景,城市較擁擠、髒亂,和山裡的情況又不一樣。

將來般若寺會以對外弘法為主,供信徒共修聽經,也辦一些法事、慈善社會福利工作,也會有佛學院。中華佛弟子協會和慈善基金會也設在般若寺。將來有商業行為的公司則是另外設在般若寺的對面。

我的弟子裡,比丘尼的比例比比丘多。現在我把大部分的比丘留在甲仙,我不容許他們住在同一個道場。我也給他們有機會在都市發展,比丘也可以開發道場,可以在都市做一些事。其他的弟子還是住在山裡,但他們可以輪調。在城市住3個月,如果習慣,可以延長住到6個月,但我也不希望他們留在都市太久,最多留6個月,比丘尼住菩提寺,比丘住甲仙。出家人在城市太久也會變質。他們都還沒成就,是人總會有人的問題,所以有時候要有一些規矩法則,按照這些規矩法則,即使我不在了,這個寺院不會亂。如果沒有規矩法則,老和尚一不在了,就一團糟。

在千佛山我有一些作法:職務為先,常住自治。我依據個人的專長來領職事,進到寺院來的,我都會問他:「你在學校學什麼?你適合什麼工作?你本身的興趣是什麼?你最有把握的是做什麼?」比丘和比丘尼都這樣安排。千佛山慈善基金會是以在家人為主,也是考量他們才安排工作。我覺得比丘、比丘尼都是平等的,完全要看個人的專長來做事。

二十二、道場的經濟問題

這幾年來,我們經濟上比較困難。還好我們的寺院、道場都很節省,能節餘下來的儘量節餘。我很反對化緣,因為臺灣寺院太多,化緣太浮濫,有時信徒們會害怕到寺院去,我們希望能做到信徒進我們的寺院不會有壓力。甚至我常說,布施不要造成傷害,因為信徒要解決健康問題、教育問題、醫藥問題,我知道有很多虔誠的佛教徒甚至為了布施而去標會等等,以佛教徒而言,這是虔誠的行為,可是這中間會造成傷害的後果。

我們寺院中,有從事商業行為的都是在家的信徒,協會、基金會的事業則都是出家人,這兩部分完全分開。

我們的寺院還有一個好處:完全是出家人自己管理自己。我們的寺院是我一手創辦起來的,說難聽點,我的棺材本全部都投在寺院了。

過去我在軍隊並沒有太多的錢,可是我在軍隊時很有賺錢的機會,經常寫文章投稿、授課,卻沒有什麼花錢的機會。加上那時候我有計畫經濟--買股票。所以寺院能蓋起來,並不是偶然的事。最初我買鋼鐵的股票,像唐榮鐵工廠,買時8毛錢一股,幾乎我的積蓄全部買唐榮股票,那一次買最多,後來陸陸續續又買了一些,把我的存款全部都拿去買。我那時還在山裡,買了股票也不管,就擺在那裡。在這中間,有機會買另一種股票──南亞塑膠。

我用8毛買來的唐榮股票後來陸續賣了,最高大概賣到170多元。第一次買鋼鐵股時,大家都罵我傻瓜,沒人要的股票,一股才8毛錢,我卻買那麼多。當時我認為臺灣沒有鐵礦,臺灣的鐵是日本人留下來的戰車、汽車、砲彈等等,都是軍用物資,唐榮是這麼起家的。我回復本來面目後,仍然要過日子,因為這麼想,所以才去買了股票。如果用比較佛教徒的口吻來說,這件事和護法神還是有關係的。要不是護法神的力量,即使有機緣,也不會去爭取。

南亞塑膠我則是一次就賣掉了,我在這種股票上賺了不少,有一次塑膠類的原料在很短的時間內飛漲,從25元升到75元,那一次我全部賣光了。有了這些股票利潤,才有今天的千佛山。賣了之後就買講堂,包括1、2樓、5、6、7樓及12樓,共買了6層樓。那時我有一個出家弟子,他是彰化和美人,家裡是做塑膠的。當時臺灣所有塑膠顆粒都靠進口,我認為臺灣本地沒有礦產,如果買這些股票一定會賺錢。

[1] 白雲禪師於民國85年(1996)6月創立公益性質的白雲廣播公司,民國91年(2002)1月轉型為商業電台金禧之聲。金禧之聲的宗旨為關懷弱勢族群,每年定期舉辦公益活動,並舉辦兒童暑期佛學夏令營、心靈演講、環保生態等相關活動。節目為全內製,以閩南語為主,收聽範圍為台南、高雄、屏東,聽眾年齡層主要為35至5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