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上)

    密教也有所謂的淨業觀法,什麼叫淨業觀法?身口意是造作業的三個工具,為了讓這三個工具怎樣不去造作成業,反而能轉變為道的修養,所以才有所謂的三業去受三密的加持,相應而成道,這是它的原理。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95期2024年1、2月合刊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上)
/白雲老禪師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

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第十九章主要是講觀法,先瞭解很多經典上談到各種觀法,要真正去究竟什麼叫做「觀」?「觀」,當然還是離不開所謂的看,可是「看」是概念,「看」有它的深度。觀呢?應該是深入的認識;深入的認識就是一種觀。一般講觀呢?好像是觀察或觀照,這並沒有說出它真實的情況。真實的情況應該是,從表面進入到內層,也就是深入地去認識,才叫做「觀」。譬如看一盞日光燈,好像整個都是亮的,這個亮,它的光是怎麼產生出來的呢?其實看到的只是表面顏色的光,形成這一種光的機制或它的結構,就必須要深入地認識它,才能知道,顯現的這一種光是怎麼形成的!

 

所以這裡面,從表面看到的,而後再深入地去認識它,在物體上面的看法。當然世間法裡面,也有很多的所謂的觀法,可是這種觀法,往往不一定跟生死有關係,而佛法,必須要跟生死有關係。譬如:在世間法裡要想觀照,不妨拿一面鏡子看自己。鏡子的本身並沒有意義,可是也具備了這種效果。這種效果,只能說反映出什麼來,絕不是這鏡子裡面本來有這些東西。鏡子照人,有人的樣子;照其他的物體,就有其他物體的樣子,而鏡子本身並沒有這些樣子。這就是從觀到照,叫做觀照,但這是世間法的說法。

 

佛法談觀照怎麼觀呢?我在這裡先提醒各位,千萬不要用密宗裡面一般人的講法,用觀想去觀。那一種所謂觀想去觀,可以說是由假而真,這種由假而真,只能看到一個直接的,等於說是有進沒有尾,也可以說只有一個直線,它並不涉及到橫線,為什麼呢?因為從假相去觀照,產生的只是個人的意念。所以密宗裡面的觀法,是由假而怎麼去顯現它的真相,可是這種真相很容易使人迷惑,為什麼?

 

因為真正密法裡的所謂觀法,絕不是目前一般人所講的,譬如去觀白色白光、黃色黃光,即使觀到能顯現出來,又能怎樣?於生死幫不上忙。不是說,密法這個觀法不好,因為密法的大前提是:在手結印,口要持咒,意則要觀想,要把這三個合而為一。所謂三密加持是,以身口意三者相應而產生的結果,絕不只是一種觀想,捨棄了身跟口;所以它的觀,如果三者只取一個的話,那不是密法。可能大家會想到,三者能合而為一,能相應於咒語、手印以及觀法,是不是跟生死就有關了呢?這個就要深入的認識了。所謂深入的認識密或顯一樣,都是相同的道理。

 

例如:顯教裡面講白骨觀,為什麼要白骨觀呢?先必須知道,為什麼要觀白骨?觀白骨不是看死人的骨頭,它的緣起,是在乎本身有所執著。譬如女性執著於男性,或男性執著於女性。在欲望上有了執著,而成為障礙的時刻,就是會障礙道心,這時就可以行白骨觀。這種觀法不是,明明很英俊的男人或很漂亮的女人,就把他看成像一堆白骨,不是這意思。而是告訴你,眼前所見到的是一種相,這種相會慢慢起變化,慢慢到最後,就完全使你認為不漂亮了、不英俊了;到最後呢?就是死了,剩下一堆白骨頭。這是顯教的一種不淨觀,它是來自當你有所執著的時候。

 

密教也有所謂的淨業觀法,什麼叫淨業觀法?身口意是造作業的三個工具,為了讓這三個工具怎樣不去造作成業,反而能轉變為道的修養,所以才有所謂的三業去受三密的加持,相應而成道,這是它的原理。所以密教、顯教的本身,其實還是依業與道的關係。在這裡不談顯教、密教如何,而是談所謂真、假怎麼去觀?

 

以《法華經》是講空、假、中,這個「中」不是真假的真,是從「有相」著手,而後怎麼去空掉表相,認識它的假;因為相本身就是假相,可是如果偏於空,或執著於假,都會產生問題。假使執著於空,就變成空亡,淪為一切都被否定的情況。因為佛法是以世間法做基礎,不能否定世間的一切,所以這中間會發現空與假|假也是有,空呢?是從看透「有」以後,顯現的另外現象;空什麼?是空其相。

 

假使一顆蘋果,看了表面的顏色,就聯想到這蘋果的裡面如何的好。可是蘋果的本身,是有相也是個假相,要真正突破假相,需要的是蘋果裡的──不是蘋果肉,而是蘋果的營養!這話怎麼說呢?從有相,要吃蘋果才能得到它的營養;可是吃了,得到是不是營養呢?這關係到對蘋果瞭解有多少?對自己的消化系統,吸收能力的認識又有多少?在這中間會發現:於空是來自假相,突破假相是取其中,事實上這「中」,是講裡面內容的意思。

 

所以於空,其中有道;於假,其中有道;叫做空、假、中,這是法華的觀法。華嚴的觀法呢?是法界的觀法。法界的觀法很多人誤解,以為是這世界,有世法的界、有佛法的界,不是這麼分別的,不是世間法跟佛法的分別。法界是事物有道理,是從事物上去認識道理,從道理上面去分析事物,這叫做法界觀。千萬不要搞錯了,這個法界絕不是世間法界以及佛法界,不是談這個,而是法界的形成,離不開事物跟道理。

 

四法界裡面,有事、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四個法界,談來談去都是事與理的關係。如果以表相看事物,這事物其中有道,是什麼?是道理。談中道,「中道」絕不是一般人說的中道,什麼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中間在哪裡?中道是說「其中有道」!譬如:於事物有其道理,有道理必定有事物,這其中有道。所以說:事,其中有道;理,其中有道。我們看法界,是看世間所有的事物,當然就涉及到所有的道理。如果知道事物,並不知道道理,不圓融;知道道理不懂得事物,也是不圓融。所以事理要圓融,要去認識瞭解,這種認識瞭解,要深入到於事物的裡面,於道理的裡面,要發現沒有缺失。這種沒有缺失,在經典上的名詞就是「真如之道」,也就是要顯現它的真如。如果不能顯現它的真如,只是執著於事、執著於理;但也不是把理與事都能搞通,就是圓融。

 

因為於事物是假相,於理是空相;為什麼理是空相呢?因為「理」只是文字語言,道理從文字語言能表現出來,如果不能夠發揮它的效益性,那就是其中無道,要能發揮它的效益性才能有道;所以於理其中有道,是說所顯現的不是空相,而是道理的本身;如果不能表現效益,就是空相,事物是假相,只是這種假相其中也有道,要能夠把事物的效益性表現出來。就像我剛剛講蘋果,蘋果只是水果而已,於道理也是個空相,為什麼?如果不能把蘋果的營養吃下去吸收,還是空相,蘋果還是個蘋果,於食物而言是假相,為什麼呢?因為蘋果只是一種水果,而水果的種類很多,那麼從假相上就可以發現:不同的水果有不同的營養,就不可以一概而論;所以「食物其中也有道。」

 

在這裡談非常,先要瞭解這個「非常」,這兩個字放在一起,不是一般講的「不是常」;「非」是不同於一般講的常性,所以叫做「非常」。講常就是常,那是肯定的,而不同於平常所知道的常呢?就叫做非常。所以非,要當成「不同於原有」,就很容易把握這個名詞。很多把「非」當成不是,當成否定,是不對的。我們要「觀非常」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剛剛講的──其中要能顯道,就不同於平常。

 

例如:都知道苦瓜很不好吃,苦苦的,那為什麼很多人都把它當成菜,甚至用各種烹調的方式煮來吃呢?這就要瞭解苦瓜的性在哪裡?也就是它的饒益性在哪裡?說白話就是它的好處在哪裡?苦瓜是涼性可以退火,還包含很多不同的維他命成分;不過如果只知道這道理,而不知道怎麼去料理,可能它所有的營養成分都會被破壞掉。如果把苦瓜煮得爛爛的,或用油炸得焦焦的,這樣的苦瓜,吃了以後,對人來講沒有益處,也就是沒有饒益性。還要知道苦瓜須怎麼去料理,營養才不會被破壞,才能得到苦瓜裡的成分。由此可知,平常都拿苦瓜來作菜,這是一種「常」,可是如果不能發揮苦瓜的作用,那還是「常」,要怎樣才是「非常」呢?苦瓜把它做成菜,而且經過烹調,不會破壞它的營養,而能得到苦瓜的效益,就是「非常」,就是不同於平常所說的了!

有很多的菜餚、蔬果,因為不會使用、不會烹調,就會造成營養的流失,吃到的只是纖維物質而已,從這就瞭解「觀非常」,並不是教人去看它不同於平常,而是要深入的認識,還要實際上能做到!看天地、看世界,天地包含的也是事物、道理,世界包含的也是事物、道理;這些事物道理,或天地、世界,跟誰有關係?跟人的我有關係!這「觀」是誰在觀?就是關係到人的我!所以只是在道理上講──去看!深入認識!誰看?誰深入認識呢?不要忘了每個人都有自己!這個自己,講的是修行的自己,不是平常的自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