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393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卷第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白雲老禪師

 

經    文

復次,此菩薩摩訶薩、種種音聲,不能惑亂:所謂高大聲、粗濁聲、極令人恐怖聲、悅意聲、不悅意聲、諠亂耳識聲、沮壞六根聲。此菩薩聞如是等、無量無數好惡音聲;假使充滿阿僧祇世界,未曾一念,心有散亂。所謂正念不亂、境界不亂、三昧不亂、入甚深法不亂、行菩提行不亂、發菩提心不亂、憶念諸佛不亂、觀真實法不亂、化眾生智不亂、淨眾生智不亂、決了甚深義不亂;不作惡業故,無惡業障不起煩惱故,無煩惱障不輕慢法故,無有法障不誹謗正法,故無有報障。

釋  疑

音聲:乃六塵之一。耳識分別,有好惡相對之異。經中說:音聲不惑亂。是正法行,是清淨行;是正念、令於己於彼眾生等,安住正受者而不成「聞」障,趣向無邊之饒益功德。

 

經    文

佛子!如上所說、如是等聲,一一充滿阿僧祇世界,於無量無數劫、未曾斷絕,悉能壞亂眾生身心一切諸根,而不能壞此菩薩心;菩薩入三昧中,住於聖法,思惟觀察一切音聲,善知音聲、生住滅相,善知音聲、生住滅性。如是聞已,不生於貪,不起於瞋,不失於念;善取其相而不染著,善知一切聲皆無所有,實不可得,無有作者,亦無本際,與法界等無有差別。菩薩如是成就、寂靜身語意行,至一切智,永不退轉;善入一切諸禪定門,知諸三昧同一體性;了一切法、無有邊際,得一切法、真實智慧;得離音聲甚深三昧,得阿僧祇諸三昧門,增長無量廣大悲心。是時,菩薩於一念中得無數百千三昧;聞如是聲,心不惑亂,令其三昧,漸更增廣。作如是念:我當令一切眾生,安住無上清淨念中;於一切智,得不退轉,究竟成就無餘涅槃,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離癡亂行。

釋  疑

禪定門:禪、即禪那,以靜慮為法要。定、即制心一處,不使散亂。禪定門、即心性任運之作用;主旨在調理五蘊,出離諸垢,能得清淨。

禪定法門,計有四禪八定,九次第定等;下手處,五蘊之色,是煩惱之緣起,因業感而生分別,以至發想而分別計著;於是隨業行作,煩惱不已,若能想行之間,運用禪定法門,可以化煩惱而顯菩提;進而恒久修習,無明盡,煩惱亦盡,入於清淨地,得一切智、而不退轉,究竟成就無餘涅槃。

 

經    文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善現行?此菩薩、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住無所得,示無所得,身語意業,能知三業皆無所有;無虛妄故,無有繫縛,凡所示現,無性無依,住如實心。知無量心自性,知一切法自性,無得無相,甚深難入,住於正位真如法性,方便出生而無業報,不生不滅住涅槃界;住寂靜性,住於真實無性之性,言語道斷,超諸世間、無有所依,入離分別,無縛著法,入最勝智真實之法,入非諸世間所能了知出世間法;此是菩薩善巧方便、示現生相。

釋  疑

善現行:即現前所興發之業行,含蓋身、語、意等一切業作;菩薩行修,旨在清淨三業之作行。如何清淨?須從知見建立,進而深解法義;明了萬法,無論世出世間,一切唯心所造;於諸相法相,真實無相無性,勉強名之曰真如法性。

 

經    文

佛子!此菩薩作如是念:一切眾生無性為性,一切諸法無為為性,一切國土無相為相,一切三世唯是言說,一切言說於諸法中,無有依處;一切諸法於言說中,亦無依處。菩薩如是解一切法,皆悉甚深,一切世間,皆悉寂靜,一切佛法,無所增益。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了知法界,體性平等,普入三世,永不捨離大菩提心,恒不退轉;化眾生心,轉更增長大慈悲心,與一切眾生、作所依處。

釋  疑

依處:眾生於世間,無性為性,無為為性,無相為相,妄執為依處;菩薩則不然,深解一切法甚深微妙,於世間本來寂靜,於佛法無所增減;即所謂佛法世間法,相互不異,為體性平等故。(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