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討 大乘正宗分第三

金剛經研討 大乘正宗分第三
/白雲老禪師

 

接上期:

菩提不是武器,把煩惱當敵人,打了一輩子的仗,最後還是煩惱,還是菩提的敵人!所以對法方面的認識,是很要緊的!我常說:「懂得道理好修行!」如果不懂道理,就難免瞎子摸象,是不可信的!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經文講:「無量、無數、無邊」,其實無量就包含了「數」跟「邊」,是一種加強語氣的用法。「滅度」是包含了任何的種族、或國家、或人──男女、老少。這是說明以人為對象,而不限於某一種族性、或限於某一種國家、限於男的、或是女的才可以學佛。無量就包含了無數、無邊,經典一般是講無量無邊,很少講無數,這裡無數跟無量的概念是一樣的。「量」是衡量,「數」是單位,「邊」是空間,這三個可以說是一種加強語氣的說法!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事實上沒有眾生可以得度、可以滅度。在這裡「無」是「沒有」,是一個文字的翻譯。「沒有眾生」不是否定,因為前面已經說無量、無數、無邊了,如果這裡來一個否定,釋迦牟尼佛未免不夠聰明。所以在這裡無是沒有,「沒有」是個概念的說法;「有什麼心事!」本來有心事卻回答:「沒有!」事實上還是「有!」想想剛剛講的意思;明明有說沒有,事實上是不是沒有?前面已經說無量、無數、無邊了,怎麼說沒有?「沒有眾生得度者」是什麼?還是有不一定的意思,為什麼?學佛的人不一定人人能成道!

 

在學佛的過程中,如果學三天休息十天,想起來就做一做,如果不遇到真正的煩惱,根本就把菩提都忘了,還是一個不一定的現象。可是在這裡是以「沒有」來說,事實上相應於前面的文字,還是一個不一定的意思;這是經典常常感覺好像很矛盾,前後不相對!記得上一次講《六祖語錄》的時候,有人跟我講:「好像把時間、空間搞錯了?」佛法有現在、有過去,還有未來。談現在不會捨棄過去,也不會捨棄未來,尤其談事一定不離因果還有因緣,它不是一個單一的方式說法。所以我常說:「佛法不是一個問題,告訴你一個答案!」因為有「法」在!所以談「實無眾生」,不是說沒有眾生,這種沒有,是不一定的沒有──可能有、可能沒有,就看本身的修養工夫怎麼樣?這是要去把握的!

 

何以故?

為什麼呢?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談四相,這裡「若菩薩」是正在修行覺悟的人,不是已經成就的人。因為正在修行覺悟的人,還是會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已經成就了菩薩果位的,就沒有這些。先要把握「若菩薩」,是因位上的,就是正在修行覺悟的人。先看「我相」,我相就是自己這個相,凡是人,每一個個體都有一個我相,「相」是說什麼呢?不是我的樣子,也不是我是男、是女,我是老、是少,不只是這樣!我相是自我意識而表現出來的言語行為,這言語行為才是我相的一個相。千萬不要只是我相,就是我這個樣子是男的、是女的,是出家的、是在家的,不是在這個表相上面。

 

「人相」,剛剛強調佛法是對人說的,因為人的業可以轉變為道,只要去修養,愚癡可以轉變為智慧。同樣人為什麼分別所謂平等、不平等?男女究竟平不平等,依女性來講,究竟平不平等?如果以現在說,在座的女性比較多,對男性很不平等,因為女性多於男性,這是以數目字來分別。如果以學佛的人,肯定都是平等的。去年在台北,比丘、比丘尼在那裡爭什麼平等身分,其實那一種爭執是自我意識,為什麼呢?釋迦牟尼佛心目中,從來沒有說,比丘就高一點,比丘尼就低一點,可是很多人提出平等!為什麼還有八敬法,為什麼比丘尼的戒律比比丘還要多,忘了法在哪裡?當初建立這些戒律、這些法,釋迦牟尼佛是因什麼而做,他們不管這一些!通常一個家庭,有幾個孩子,有的比較聰明,有的可能資質比較差一點,甚至有的智障,做父母的對比較不理想的,會多付出一些時間、愛心,對不對?站在聰明根機比較好一點的來說,爸爸媽媽很不平等!能這麼說嗎?就是要去瞭解,不要只是在表面上去分別,人相就是人的分別之相。

 

既然講了我相、人相,為什麼還要談「眾生相」?前面講有色、有想,這裡除了肯定於人相,並沒有捨棄一切的眾生,所以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都包含在內,叫做眾生。眾生相就是我是人,你是畜生,業障重!我是人,業障輕?看看這世界上的人,有的人真的還不如畜生!所以談眾生,除了人之外,還有其他的眾生。

 

眾生以生相而言,特別介紹有三種;依於情感而言,有「有情」的眾生、有「非情」的眾生、有「無情」的眾生。有情的眾生肯定是動物,非情的眾生是植物,無情的眾生是礦物。以生命的情感作用而言,有情的眾生是有情感,可以直接反應出來,很明顯,打他會疼,受傷了會流血,會顯現一些現象;有喜怒哀樂、有愛有恨,這是有情眾生。非情眾生就是植物類,它會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同樣有生命的現象;無情類就是礦物,礦物的東西,不是沒有情感作用,只是依於人去體會很難得到,如果以現代科學的知識,用儀器去測試,還是可以發現它的生滅現象。通常以人去看很多的問題,才會有所謂的有情、非情、無情。

 

「壽者相」,通常談壽者就是以人多少歲,不管是幾十歲、或一生下來就死掉、或甚至百歲,只是以這個壽者來講不夠!這裡談壽者相依於我相、人相、眾生相,有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時間上,烏龜的壽命很長,可是以人類來講呢?有的人活到一百多歲。可是像蚊子、蒼蠅,也不過是七、八天的生命,都是屬於壽者,這是在時間上來看。還有空間的不同,這個空間包含什麼?不管是人也好,非人也好,有情、無情、非情,不管哪一類的。在空間來講同樣是人,他的生活環境,以及運動的狀況、營養的吸收,甚至於一家人吃同樣的飯菜,每一個人的消化系統強弱的不同,吸收營養消化的情況也有其差別,都是屬於空間類;營養,人需要各式各樣的營養,牛、馬、羊牠就是吃草、喝水,應該是營養不良,對不對?所以這裡談壽者相,包含了時間還有空間。時間是以它的數目,說他的年齡的數目,生存的時間,還有生存的空間,就是環境的不同。談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能只以概念去看,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以人來講;眾生相就是不同的眾生;壽者相,不同的年齡,不是那麼簡單!

 

經文「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裡面究竟說什麼?有這四種相,就不是修行覺悟的人,為什麼?一定有它的道理在!以我相而言,「我相」以人的一個個體來講,請問那個我在哪裡?是嘴巴講話、身體行為、還是腦袋瓜思惟?身口意的行為動作,不小心碰到了,這個地方好疼──「我好疼!」這個地方就是我嗎?吃飯吃完了,吃得很飽──「我很飽!」那個肚子是我嗎?以整體的人來講,「我」究竟在哪裡?所以只是談一個概念的我相不夠!六根除了眼、耳、鼻、舌、身、意,還有一個「五蘊」──色、受、想、行、識,如果把這些加起來,就可以去瞭解,真正我相是那麼簡單嗎?何況還有一個臭皮囊,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起來的。「我」包含了一些什麼?有六根、有五蘊、有四大,把這三個整個組合起來,才能稱之為一個我相,要詳細地去談我相,的確不是那麼單純!

 

「人相」有男人、女人,可是兩性人,他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同樣是人,有的智障,有的蒙古症、唐氏症…各式各樣的情況,都是人?所以對人的認識,不是一個單純的一個男女、老少而已!因為在每一個時間、空間的不同,他所表現的都不一樣;一個人,還在母親的肚子裡叫胎兒,出生了以後叫嬰兒,慢慢成長幼兒、少年、青年、中年、壯年、老年,都是叫人。所以,可看出人相也不是那麼單一的。「眾生相」包括有情感反應可以直接理解的,有不同於人的情感反應的,非情的是植物,還有礦物的,都是眾生相,不只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而已!「壽者相」一定要知道,不只是在一個時間上分別,還有空間的差別!

 

所以為什麼說,修行覺悟的人,若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一個修行覺悟的人,為什麼?相是講表相,表相裡面還有內涵,還有差別。如果不在上面去著手,只是在表相上去著手,就變成不是修行覺悟的人,就會有男女不平等、待遇不平等、地位不平等,什麼都不平等了。

 

假使說一個立法委員,是一個男的立法委員,跟一般男人一樣,是個女的立法委員,也跟一般女人一樣,可是人往往只看表相,好像這個人當了立法委員,原來長得不怎麼樣,反而都變成好看了!為什麼?可以這麼講,本來沒什麼,一旦出名了,什麼都是好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話,雖然是修行覺悟的人,跟真正修行覺悟的人還是不同的,因為只在表相打轉,就好像看到佛就磕頭、就拜,磕頭幹什麼?拜幹什麼?一定有它的內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