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念等本空(中)

    如果真的從來都不熟悉,前世都沒有這種修養,我可以告訴你,最多只是不做惡,在行善而已。將來可不可以去天道?還得看他的業,因為在臨終時,外緣引發他的業是什麼,那就去什麼地方!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92期2023年10月

佛說四十二章經 念等本空(中)
/白雲老禪師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

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再看「修無修修」,「修」肯定就是說修養,或修正、修改都可以。修正、修養、修改什麼?是關係到人的行為,而行為就包括言、行、念都在內。我為什麼開始講,念包含了意念,事實上這裡面就是意、身、口。因為身口意造作行為,難免都會有偏差,難免都會做錯,或說錯或想錯,這都是人不可避免的。才會談修養的問題,修養就是修正人的行為。因為有偏差、錯誤,是難免的,發生了怎麼辦呢?去修正它,以後不再犯!所完成的是什麼?就是修養。

 

在佛法中談到四攝法裡,有一種叫做同事攝,就是用同事的立場,一種彼此平等的立場,如果誤會這個法義,譬如父母跟子女的關係,做父母的有時肯定要有做父母的威嚴,本來就是父母;有時卻需要用比較平等的心,用朋友的方式跟他相處;可是有時要像老師一樣,去幫助他、教化他;這都是「修」的方式。

 

不要把修行看作,認為在持咒,或是念佛、拜經,或修什麼密法,才叫做修行;那不叫做修行!只是暫時用的一種方法,去防止我們不要犯錯的一種方法而已。這些只是學佛的入門工夫,先要有一些的依賴,因為我們只是人,必然會有些不恰當、不理想的缺失;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依賴這些,使我們不致去犯錯,不致去完成所謂的業作。

 

剛開始是要依賴,這種依賴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但只是入門的方法而已。人的言語、身體、思想,意念也好、想念也好,總是都會去修養;要怎樣從肯定的修養,進而突破這些修養而到無修呢?也就是要能自己做得了主,這就是無修的境界!不是沒有修,千萬要搞清楚:「無」不是沒有,是從「有」的突破而顯現的另外一種現象,或不一定。

 

修行,剛開始依賴,是肯定的一種修;但要修什麼,倒不一定。常講一門深入,如果一開始就一門深入,敢說這個人絕不能見道,更不可能成道,為什麼?就講念佛好了,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是一門深入,那錯了;修彌陀淨土,至少還有三經一論──三本經典和一本論典呢,都要去認識、瞭解,否則,對極樂世界只是幻想,阿彌陀佛於你只是一種偶像,你還是你,極樂世界跟你沒有關係;因為你從來不熟悉它、不瞭解它。所以要談一門深入,不錯,是一種修養,可是這種修養,並不是一下就肯定就這麼做;要將關係的經典、論典都要去熟悉;絕不是修彌陀淨土,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常常我講到這裡,就會有人提出問題來:「那些不識字的老太太,她們就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囉?」我說:「這也是一個『無』的現象,也就是不一定,為什麼?她可能前世已經修到什麼程度,就差這麼一點;為什麼也不一定呢?如果真的從來都不熟悉,前世都沒有這種修養,我可以告訴你,最多只是不做惡,在行善而已。將來可不可以去天道?還得看他的業,因為在臨終時,外緣引發他的業是什麼,那就去什麼地方!」

 

也有很多看起來這一生都很不錯,可是死得很慘,為什麼?因為這就是一種外面的惡緣引發的惡業,而去的地方就是惡道。這個惡道,是下三道,是所謂的畜生、鬼、地獄;那這個人不是白修了?不會!他原來所修的還是存在;所以說不一定是一種無的現象。「修無修修」,這裡談修,就是談修行的修,也可以說是修正的意思。通常學佛修行,修什麼行?就是修正我們身口意的行為。人之所以會造作,不管是造作成業,或是造作成道,都是造作。有時總把「造作」當成只是一種業,就忘了道也是一種造作。因為造作的本身,就是一種行為。平常講話,人家說這是一種造作,大部分是說不好的。

 

談造作,就是說「業」,有不好的,也有好的。一般總把業都歸之於不好,

如果只是把業歸之於不好,為什麼說業裡面有善、有惡?惡是不好,善應該

是好,只是這一種好不屬於道;因為道是講佛法,就是佛法裡的道理方法;

善為什麼不是道呢?因為善如果以果報而言,善的造作行為,完成的是樂的

果報;惡的造作行為,完成的是苦的果報;所以它在因與果上面,沒有離於

因與果。而道,可以說是突破了因果的;如果還在乎善就是修行,把它當成道,就永遠不可能見道。因為善、惡、無記,是屬於一種業,道是從善、惡、

無記的業裡面,怎麼去認識、瞭解,而後怎麼去把握;如果能突破這種因

果關係,就可以顯現出道來;如果還在因果關係裡面打轉,那就不能見道!

 

談「修」,就是怎樣於現在不要去造作業;過去已經造作的,怎麼去面對它,

這就談到修的問題。懂得佛陀的道理方法,可以儘量避免去造業,可是道從

哪裡來?要避免造業,是要從業裡去認識、瞭解,去發現道的!既然現在避免

去造業,道就無從來了?不是這麼說!如果用這種方式說的話,就等於說不造業就不見道,這不是佛法,也不是說,要造業才能見道,這也不是佛法。這是很重要的課題,要把握!因為現在,只能說避免造業,或是怎樣少造些業,不可能不造業。因為人,本就有業的習氣,這種業的習氣是過去的,不是現在的,因為過去的習氣,而影響到現在的造作行為。

 

譬如喜歡喝酒的人,過去一直都喝酒,現在不喝了;假設原來喝酒是業的話,現在不喝酒了並不是道,但不喝酒了不能見道嗎?還是可以見,為什麼?因為如果成了一種習氣,過去喝了很久的酒,聞到酒味想到酒或看到酒,都會產生一種意念,這種意念,並不是說要不要去喝,也就是說會不會去造作;如果他現在不喝酒,也就是假設不造業的話,但難免還是有一種習氣在;一旦外面的色塵緣境引發,還能看到、聽到乃至想到,這種意念還是一種習氣,也會影響他是繼續喝呢還是不喝酒;見道不只是知道喝酒有什麼不好,還要怎麼去認識、瞭解,而且這種認識、瞭解,並不只是說喝酒有害身體、喝酒會出事,不只是如此,還關係到佛法裡面戒的問題,就是戒律的問題,這時就可以顯現出道。

 

道在哪裡?因為除了有那種習氣,雖然不再造作,也就是過去有喝酒的習氣,雖然現在看著酒不喝,當然就是沒有造作,可是那種意念是存在的。這種意念存在,如果要去喝,就是繼續造作了,就不能見道;如果不喝,最多只能說酒對身體不好,喝酒會出事,如此而已,還是不能見道。為什麼?原來喝酒假設是惡業,現在知道它不好,是善業,所以還不是道,如果進一步能用佛法的戒律來看喝酒,就有顯現道的機會了。

 

這一段,大家要好好地思考,如果想得不清楚,就很容易認為:不一定要造業,還是可以顯現道,可是往往道是從業裡顯現,現在不造業就沒有顯現的機會,會造成這種斷滅的相,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因為是現在的行為,依過去業的習氣,會產生的意念,在意念中做修養,就可以顯現道;可是意念中作修養,也可能顯現的還是業,那個業就是我剛剛講的,知道喝酒不好,喝了酒會出事,這是一種善的業而已,可是還不見道。就必須要涉及到,跟佛法有什麼關係?佛法說什麼?尤其還知道喝酒不喝酒,如果以道而言,並不表示喝了酒,就一定都是造業,為什麼?道裡面有方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