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念等本空(上)

    現在流行的話「如果愛他,就要說出來」,這是肯定的一種言語,可是用語卻不一定,如果愛他,難道就要說「我愛你」,非要用這種言語不可嗎?用別的言語同樣可以表達!就是無言的意思。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91期2023年09月

佛說四十二章經 念等本空(上)
/白雲老禪師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看經文上「吾法」,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現在一句一句來談這個問題。念無念念,這四個字,自己排列看看,應該怎麼排列?就是打標點,怎麼標法?哪個不能標。

 

第一個解釋是談念,意念的念;第二個意思是無念;第三個意思是念念無念;要這麼去看,才會瞭解它的意思。如果用文字來解釋,念無念念,念沒有念念就好了,佛法在哪裡?所以第一個,就是談我們的意念,要把握它的重點;意念一定會有,譬如:談無念,一定是因為有念。不能夠說有念、無念,不能用這種方式。經文上面,很少用這種對法的方式。「念」是肯定的有,「無念」不是沒有念。肯定的有念,就表示人必然會如此,所以就會造成很多的問題。這個念,有包含意念跟想念,不是單純的一個念。

 

意念,是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是正在進行的,就是現在式的,這是意念。想念,是經過五蘊起變化,生起作用的念,也就是色受想行識的想。意,是根據五根五塵接觸之後產生的意,可是這個意,不是一個獨立的意念,它是相應於五蘊的念,所以叫意念。我再重複一遍,意念是根據五根跟五塵相接觸之後,會產生認識,這種認識叫做意。可是意加上念,是這種認識,跟五蘊的想也接觸了,才會產生意念。否則它只是意,沒有念。而想念,是經過意念完成之後,進入到五蘊裡面,再起變化生起的作用,這叫做想念;這裡面需要思考。

 

譬如:我現在拿的叫書籤或書夾,對不對?眼睛看到了,這是根與塵接觸。一個東西怎麼知道它是書籤或者書夾?我們的意一定要進入,對不對?這個意進入,我們眼睛看到這東西,這東西是塵,眼睛是根;眼睛看到,就是根與塵接觸;看到之後「這是什麼」?要能有所認識,對不對?說這是書夾或書籤,都可以;這是一般大家都知道的一種認識。所有這些只是一種意念──正在發生的意念。

 

如果進一步去認識,完成想念;看這個上面有LOGO,這上面有字;再一看,這東西代表的意義,除了是書籤、書夾之外,還有它的一種涵意;這是經過想,也就是經過五蘊起變化再產生的作用,叫做「想念」;這是意念跟想念的差別。意念是正在、現在、馬上在發生的,想念呢?是有了意念,經過五蘊的想,而後產生的作用,叫做想念。

 

所以不要把意念跟想念當成同一個!說念無念,不管意念、想念,現在只談念。我們一下看到這麼一個東西,假使是書夾子,是不是得到這種資訊以後,凡是夾書時就都要這東西呢?不是這東西就不能夾書嗎?這東西要這樣分開了才能夾上去,為什麼它也是書籤呢?因為它可夾某一頁;如果從這個念,肯定的有,是如此,沒有錯,不能否定它,這是個書夾子、這是書籤。那是不是要用書籤、用書夾子時就非這東西不可呢?不一定,為什麼?

 

以它的整個類別來講,不同的書夾子、不同的書籤太多了;不只是它的形狀,連質料、做法、呈現……太多了;這種太多了,如果要一個一個都講出來,就等於一個念一個念講出來去認定它一樣;無念在哪裡?是從一個有的突破,而後顯現的一種現象,叫做「無」,可是還包含有不一定的意思。

 

無念,是說不一定非這個、或肯定要這個,才能做為書夾子或書籤不可,凡是可以完成這種作用的,都可以叫書籤;也不一定什麼質料才是書籤,什麼質料都可以,這就是突破!可是還有不一定呢?這東西不一定只是拿來當書籤,也可以做別的用處;也就是現在所知道的,也不是肯定的有念,它可以當別的,也不一定做什麼用。

 

這個裡面,念是肯定的有,所謂有念,有什麼樣的意念或想念,這只是一個「有的」某一種的說法;涉及到相同的,依於它的形態、質料、作用,也不一定是肯定這麼一個,只要能達到目的地的都是;這種現象於意念或想念而言,就是無念的意思,也就是不是局限於某一個,是突破那種「有」而顯現的現象。所謂不一定就是說,不去肯定這東西的用途;如這是書夾子或書籤,就一定只能是書夾子、書籤,它不一定做這種用,也可以做別的用處,這就是「念無念」的意思。

 

「念無念念」應該怎麼說?意念是肯定的「有」,無念是突破有之後的現象;無念念,什麼叫做無念念呢?假使這本書要用書籤、書夾子來完成標記作用,從有念也可以說,不一定非這個不可,這個都知道了。無念念要從這上面,怎麼去表現?思考一下,怎麼說出它的道理來?假使這本書我看到這裡,現在暫時要做什麼事不看了,把書折一個角,是不是也可以?因為目的,就是看到什麼地方,剛好在那裡作標記,不會找不到,這是它的作用;不能說現在看到這裡了,我要拿書夾子來夾,可是沒有這東西,卻認為非這東西不可,那是錯的;只要能達到做標記的作用,這麼折一個角,不也就完成了嗎?於念而言,是從肯定的有念到突破的無念,以及到無所念念;加「所」字就瞭解了,這叫做「念無念念」。

 

再看下面的文字:「行無行行」。如果懂得了這一個,我認為下面幾乎都懂了。「行」是一種行為,行為包含了身口意,可是通常是談表相的。因為內在的,譬如講到「意」,前面談「念無念念」,就是講內在的;這個「行」就是表相的,這種行,是依於內在的動力而發起外表的行為,如果內在不起動力,行為就不會表現。譬如身上某個地方癢,「癢」就有了意念,對不對?要去抓癢,意念又起變化了,如果沒有這種「念」的話,會不會產生這種行為?還是會,為什麼?什麼地方癢,我不理它,我忍耐;表面沒有行,內在是在忍耐,癢還是癢,對不對?真正說看不見的,是什麼?我剛剛說身口意,身與口是一個表面行為能看得見的,可是還有一個意的行為。意的行為是別人不容易理解的,只有自己最清楚。

 

所以說,行、無行、無行行。行為是肯定的有,人都會有行為、有動作;無行,就是突破原有的行為,又這種行為要這麼做,其實不一定要這麼做,能達到這種目的的方法很多,表現的行為很多;所以最後就可以,不會產生這種計較執著──非這麼做不可!就叫做無所行行。

 

「言無言言」,「言」是言語,剛剛的行呢?除了身體的行為,其實身口意都包含在內;這裡談到的言是什麼呢?因為言涉及到十善戒裡面,或是十善法裡面的口,口有什麼?「兩舌、惡口、妄言、綺語」都是屬於言的業作,所以這是屬於口的問題,不管講出來什麼樣的言語,是兩舌也好、惡口也好、妄言也好、綺語也好,反正都是言語,目的在哪裡?譬如我們要跟人家講什麼話,肯定一定要講出來,人家才知道。

 

現在流行的話「如果愛他,就要說出來」,這是肯定的一種言語,可是用語卻不一定,如果愛他,難道就要說「我愛你」,非要用這種言語不可嗎?用別的言語同樣可以表達!就是無言的意思。不是沒有言語,是用不同的言語,突破了這種肯定有的言語。而且這種言語,用文字可以表現,用不同方法也可以表現。譬如畫個圖畫,你要畫什麼都可以表現。因為「言」也包含了文字,語言、文字是相同的東西,這裡面,文字也包含了圖畫,知道了這種概念,

這裡就不用講得太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