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讀之八十二 - 自我轉化的關鍵 (一)

我們知道,每部佛經經文的開頭,幾乎都是〝如是我聞〞這一句,其實它是有來由的。這要回到佛陀行將涅槃的現場,當時佛陀所有的弟子們都陷在極度的悲哀絕望無助之中;阿那律尊者因為眼睛瞎了,見不到眼前的氣氛,保持著靈明和冷靜,所以即時提醒阿難。我們先介紹一下阿那律尊者,阿那律是佛陀的堂弟,後隨佛陀出家。
他剛出家的時候障礙很大,曾經一邊聽法一邊打瞌睡,佛陀呵斥他,並且嚴重警告說〝咄咄胡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他聽了很羞愧,又惶恐害怕,於是生起極大慚愧懺悔心,發憤及時精進用功,連著七天七夜不眠不休息,結果眼睛瞎掉了;佛陀心生悲憫憐惜,於是教他觀行智明法門,最後業障淨盡,證得了天眼通。當佛陀要般涅槃的時候,大家都慌了,只顧著悲傷,這個時候只有阿那律是清醒的,於是他就提醒阿難,要收拾起悲傷,因為還有重要的事情要請示佛陀,其中一件事情就是要問佛陀,以後每部經的開頭應該安什麼話?

佛陀告訴阿難,應該用──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與會有些什麼什麼人,然後怎麼樣,開啟了什麼法要?所以後來佛陀弟子結集經典,每一部經的開頭,都是以〝如是我聞〞作為開場白。

〝如是我聞〞四個字有其深義,並不止於字面的淺顯,佛法不能依文解義,古德有〝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的說法。

比方這個〝如〞字,它就有圓滿的含義在內,而且〝如〞是實相的表徵,《金剛經》裡面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而如是我聞的〝我〞,又不單單的指某一個弟子,或者說就是指阿難。因為每一次的法會都有首座弟子,或者是某位菩薩代表眾生向佛陀請法,然後佛陀根據他的提問來宣說法要。

比方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代表提問的是須菩提尊者。須菩提的中文意思是〝善現〞,這是基於須菩提出生時有瑞相顯現,所以叫善現;以他的修養來講,他是佛陀十大弟子當中〝解空第一〞,也就是說他善解空義。

講到這個空義,是告訴我們 ── 一切萬法的顯現,都是依於因與緣的和合所暫時顯現的一個現象;因緣和合之前是虛空性的,因緣離散之後,它也是虛空性的;就像虛空的風雲雨電一樣,風起雲湧之前是虛空,風起雲湧之後又回復到虛空;須菩提深明此理。

須菩提出生時有一異相,他生於婆羅門族姓家,家裡非常富有,但他降生之時,家裡一切器皿所有竟然剎時頓空,父母請教於相師,相師認為這是一種祥瑞的好兆頭,於是父母把他取名為須菩提,奇怪嗎?只能說其來有自吧!

《金剛經》便是由這位佛陀解空的首座弟子──須菩提代表眾人來向佛陀提問的。佛陀說法,通常經由請法才宣說,不會主動開示,這是因為佛陀深識法性之故,一切合乎自然,以免外道詆毀。佛陀是一位證到圓覺的大智慧人,他是一位真語者、實語者,他所說的道理都是真真實實的,那要怎麼樣才能夠為眾生所接受呢?因為在那個時候,佛教不是印度原有的宗教,印度其實很早就有修行現象,印度是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家,而它這個地方把人分為四等,最高等人就是祭司婆羅門,婆羅門認為他們從梵天的口降生的,清淨又尊貴,而婆羅門種性這一族,它本身又是非常重視修行的,所以印度在婆羅門的帶動下,它形成了一個風氣,它是重視修行的一個國家。佛陀生長在這麼一個環境之下,自然也會受到影響,他是看到了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苦,然後看到修行者的修為,讓他確定了生命的價值,於是為了要去思考人生的種種與究竟而投入到修行的路。

他曾經參訪了所有的外道,但他感覺到,他們對於生命的認識和追求都不真實,也不究竟;佛陀非常謙虛,對於所有的外道以及所有的苦行者,佛陀都曾經參訪過,在雪山艱辛地苦行了六年之久,曾經不食不眠,餓到只剩皮包骨,一息暫存,但無益於生命的追究,終於他體悟到苦行不是究竟的方法,苦行並不是一個根本的解決的辦法,於是到尼連禪河裡洗淨了身上的污垢,接受了牧女乳糜的供養,然後坐在菩提樹下去思惟。
從他三十年今生整個的過程所經歷的,以及在禪定思惟中所開發的智慧,上通天際,下徹地府,徹前徹後,無始而至未來,如此去思惟、觀照生命究竟的真實諦理,終於他看到了〝法爾如是〞,睜開眼,東邊地平線的上方,一顆奇大無比的閃爍明星正對著他頷首微笑,正是天有情,天亦語!而這個光爍的本體卻是眾生本來都具足的啊,只因為蒙塵而不能證得。

面對癡迷的眾生,佛陀能說什麼?說了又有誰懂?而在佛陀透徹的智海裡,生死涅槃原一如啊,又有什麼好強調的呢?佛陀默然了!終於天神出面了──請佛宣說法要,救度眾生!畢竟還有許多的眾生是熱切的尋道之士。

基於這一個因緣,我們知道一切萬法,皆是依於因與緣的和合而顯現的,所以佛陀不會主動說法,因為佛陀尊重眾生,必依有請而說,常是依於弟子的提問,或是菩薩為眾生的請法,有因緣佛陀才開演。在十二部經教當中,雖有佛陀〝無問自說〞(優陀那)的一類,而以《佛說阿彌陀經》為代表,其實佛說這部《阿彌陀經》,也是有來由的。《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三經之一,在另一部〝觀無量壽經〞中,佛陀就把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緣做了詳細的交代。

極樂世界是佛陀為應阿闍世王的母親韋提希夫人的需要而介紹的,韋提希夫人是皈依佛陀的虔誠信者,面臨人生際遇,她悲痛至極,因為阿闍世王忤逆不孝,受惡友提婆達多的嗾使,幽囚自己的親生父親,將置之於死,後因母親密送食物,於是把母親也關起來,人生之悲莫過於此,韋提希夫人身處絕望之中痛不欲生,於是她遙念佛陀,請佛救助。佛陀慈悲,於是為她開示西方極樂之淨土世界,能夠脫離我們所居住的這一個娑婆苦海、五濁惡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