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382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明法品第十八
/白雲老禪師

 

    經  文

  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何等為十?一者善巧圓滿、福智二行。二者能大莊嚴波羅蜜道。三者智慧明達、不隨他語。四者承事善友、恒不捨離。五者常行精進、無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來神力。七者修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莊嚴。九者諸地法門、心無所住。十者與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體性。佛子!此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

    釋 疑

  速入諸地:地、即地處。佛子修行未斷一分之惑前,所依之地處,謂之地前;已斷者,謂之地上,其時數,須經一大阿僧祇劫,其所依地處,計有十地;凡地前者,仍以凡夫菩薩之修行為屬,已入地上者,稱法身菩薩。

  同一體性:所謂心、佛、眾生,三為一體;又說眾生皆有佛性。因此,地前凡夫,入地法身菩薩,修行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者,即能證得諸地,甚至圓滿佛位,為皆循此十法而成就故,為與佛同一體性故。

    經  文

  復次、佛子!諸菩薩初住地時,應善觀察,隨其所有一切法門,隨其所有甚深智慧,隨所修因,隨所得果,隨其境界,隨其力用,隨其示現,隨其分別,隨其所得,悉善觀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如是知已,入菩薩地,能善安住。佛子!彼諸菩薩,作是思惟,我等宜應速入諸地。何以故?我等若於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廣大功德,具功德已,漸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無邊廣大佛事,是故宜應常勤修習,無有休息,無有疲厭;以大功德,而自莊嚴,入菩薩地。

    釋 疑

  菩薩入地,於初地住,不過法身成就之起始,宜應知善觀察,增上住地;故說隨其所有,於一切法、甚深智慧等、悉善觀察。

    經  文

  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何等為十?一者悉捨資財、滿眾生意。二者持戒清淨、無所毀犯。三者柔和忍辱、無有窮盡。四者勤修諸行、永不退轉。五者以正念力、心無迷亂。六者分別了知、無量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無所著。八者其心不動、猶如山王。九者廣度眾生、猶如橋梁。十者知一切眾生、與諸如來同一體性。佛子!是為十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菩薩既得行清淨已,復獲十種增勝法。何等為十?一者他方諸佛、皆悉護念。二者善根增勝、超諸等列。三者善能領受、佛加持力。四者常得善人、為所依怙。五者安住精進、恒不放逸。六者知一切法、平等無異。七者心恒安住、無上大悲。八者如實觀法、出生妙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能知如來、方便之力。佛子!是為菩薩,十種增勝法。

    釋 疑

  所行清淨:行者、乃身口意行為。佛子修行,即在修治身口意之作行;務期淨業道成,以至清淨,法身圓具,得大自在。

  增勝法:增、在提昇向上。勝、在超越平常。佛子當知,凡夫眾生,隨業應果,故求解脫,為淨業行者;如入離垢地菩薩,但住一阿僧祇劫之修治,於十地之住位,差距甚遠,何況佛之妙覺!因此,行修增勝法,旨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圓證,故說十種增勝法。

    經  文

  佛子!菩薩有十種清淨願。何等為十?一願成熟眾生、無有疲倦。二願具行眾善、淨諸世界。三願承事如來、常生尊重。四願護持正法、不惜軀命。五願以智觀察、入諸佛土。六願與諸菩薩、同一體性。七願入如來門、了一切法。八願見者生信、無不獲益。九願神力住世、盡未來際。十願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種智之門。佛子!是為菩薩,十種清淨願。佛子!菩薩住十種法,令諸大願,皆得圓滿。何等為十?一者心無疲厭。二者具大莊嚴。三者念諸菩薩、殊勝願力。四者聞諸佛土、悉願往生。五者深心長久、盡未來劫。六者願悉成就、一切眾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為勞。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厭離。九者於一切樂、心無貪著。十者常勤守護、無上法門。

    釋 疑

  願、希望達到某種理想的目標。

  願、二乘行人,無願行修。菩薩行者,生世化物,常立弘願;如四弘誓願、如普賢十願、如法藏(彌陀)四十八願等。

  願、於佛法界,有總別的不同。總願、凡佛子,顯教須立四弘誓願:一者眾生無邊誓願度。二者煩惱無盡誓願斷。三者法門無量誓願學。四者佛道無上誓願成。次為密教立五大願:一者眾生無邊誓願度。二者福智無邊誓願集。三者法門無邊誓願學。四者如來無邊誓願事。五者無上菩提誓願成。復次別願者,即諸菩薩個別所立之願,例如前述。

    經  文

  佛子!菩薩滿足如是願時,即得十種無盡藏。何等為十?所謂普見諸佛無盡藏。總持不忘無盡藏。決了諸法無盡藏。大悲救護無盡藏。種種三昧無盡藏。滿眾生心廣大福德無盡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無盡藏。報得神通無盡藏。住無量劫無盡藏。入無邊世界無盡藏。佛子!是為菩薩十無盡藏。菩薩得是十種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淨;於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法。

    釋 疑

  無盡藏:無窮盡之德養,含蓋寬廣,謂之無盡藏。如心廣大福德,如能演一切法甚深之智慧,如報得神通等。

    經  文

  佛子!菩薩云何於諸眾生,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所謂知其所作。知其因緣。知其心行。知其欲樂。貪欲多者、為說不淨。瞋恚多者、為說大慈。愚癡多者、教勤觀察。三毒等者、為說成就勝智法門。樂生死者、為說三苦。若著處所、說處空寂。心懈怠者、說大精進。懷我慢者、說法平等。多諂誑者、為說菩薩其心質直。樂寂靜者、廣為說法,令其成就。菩薩如是隨其所應、而為說法。為說法時,文相連屬,義無舛謬;觀法先後,以智分別,是非審定,不違法印。次第建立無邊行門;令諸眾生斷一切疑;善知諸根,入如來教,證真實際。知法平等,斷諸法愛,除一切執,常念諸佛、心無暫捨;了知音聲,體性平等,於諸言說,心無所著。巧說譬喻,無相違反,悉令得悟一切諸佛,隨應普現平等智身。

    釋 疑

  三毒等者:於貪、瞋、癡三者,同時具足;是三毒不從智生,從狂惑,是一切煩惱之根,亦為障道之業行。

  三苦:苦、逼惱身心。梵語兜佉,意謂內心不安,惱義。所謂三苦者、即苦苦,緣於饑渴冷熱所引發之苦。次為壞苦、於富而貧,於樂而悲所生之苦。三為行苦、於一切有為有漏之法,無常遷變,不能安住所生之苦。

  法印:佛法微妙,真實不移,體性不變,勤修得證之意。法印約言三種:一者、諸行無常。二者、諸法無我。三者、涅槃寂靜。是為佛說,一實印之。

  平等智:一切事法,自他無差異;理諦道行,信受恒修,悉得成就,無有高低。如得解脫,如入涅槃,如證真圓果,一實平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