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379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白雲老禪師

 

 

經文

 三世一切諸如來 靡不護念初發心

 悉以三昧陀羅尼 神通變化共莊嚴

 十方眾生無有量 世界虛空亦如是

 發心無量過於彼 是故能生一切佛

 菩提心是十方本 亦為四辯無畏本

 十八不共亦復然 莫不皆從發心得

 諸佛色相莊嚴身 及以平等妙法身

 智慧無著所應供 悉以發心而得有

 

釋疑

 三昧陀羅尼:三昧,或謂三摩提;含意甚廣,如正受、調治、正定、正心行處、息止思慮、制心一處、專注不動等。陀羅尼,意謂總持、作持、能持、持善法令使增上,處惡法不生力用。

 四辯無畏:又作四無礙辯,或四無礙解;是諸菩薩說法必具之智慧辯能,故又謂之四無礙智。何者為四?謂:

 1.法無礙──深解教法,圓融無礙。

 2.義無礙──悟入義諦,圓通無礙。

 3.辭無礙──諸方言詞,通達無礙。

 4.辯無礙──善巧方便,樂說無礙。

 云何四辯無畏?

 菩薩於大眾中說法,已具四辯無礙之智慧,故無所畏懼;何況已發菩提心,具有如來十力之根本修養!

 

經文

 一切獨覺聲聞乘 色界諸禪三昧樂

 及無色界諸三昧 悉以發心作其本

 一切人天自在樂 及以諸趣種種樂

 進定根力等眾樂 靡不皆由初發心

 以因發起廣大心 則能修行六種度

 勸諸眾生行正行 於三界中受安樂

 住佛無礙實義智 所有妙業咸開闡

 能令無量諸眾生 悉斷惑業向涅槃

 智慧光明如淨日 眾行具足猶滿月

 功德常盈譬巨海 無垢無礙同虛空

 普發無邊功德願 悉與一切眾生樂

 盡未來際依願行 常勤修習度眾生

 無量大願難思議 願令眾生悉清淨

 空無相願無依處 以願力故皆明顯

釋疑

 色界諸禪三昧,即色界四禪定;無色界諸禪三昧,即四無色定。何以欲界不言禪定三昧?為欲界具五欲八風故,其情識散亂不能自主故。於觀、練、熏、修之要領,其過程之次第,即可發現端倪。

 

 1.觀: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是四者,通觀法相,入達識處。

 2.練:四禪天、四禪定、四空定、滅盡定;是四者,循次第而精進,從有漏而入無漏。

 3.熏:循次第精進,突破有漏入無漏之空處,不為色塵緣境所惑,離垢清淨自在。

 4.修:歷經精進,逾越三昧,於禪定修養之功用,徧一切法界,出入佛剎自在,往謁諸佛如意;唯值此境地,脆弱如初出胎嬰,稍有不慎,前功盡棄,甚至轉趨魔境。

 上述四法,要言之,即:從八背捨而觀四念處。以九次第定練四念處。以精進三昧熏習四念處。以離垢入法界勤修四念處。四念處者,即身、受、心、法四者念處之觀、練、熏、修之要領。如是四法,基於聲聞行者,修習五停心觀之後,必須修四念處觀。為五停心觀、在止行者之散亂故,謂之奢摩他;依四念處、開發行者之觀慧故,謂之毘婆舍那。

 

 

經文

 了法自性如虛空 一切寂滅悉平等

 法門無數不可說 為眾生說無所著

 十方世界諸如來 悉共讚歎初發心

 此心無量德所嚴 能到彼岸同如佛

 如眾生數爾許劫 說其功德不可盡

 以住如來廣大家 三界諸法無能喻

 欲知一切諸佛法 宜應速發菩提心

 此心功德中最勝 必得如來無礙智

 

 

釋疑

 了法自性如虛空:明了諸法,各具不變不改之性;又謂勝義性,從徧計所執之自性,依他而起之自性,以至圓成實質之自性;是法界所謂未生四大之前,但住自分,曰地、曰水、曰火、曰風之種性也!

 經中說:眾生皆有佛性。其義即言如來之自性,亦即眾生皆有覺悟之本能,故又名覺悟之性,或謂自性,或謂佛性。

 無礙智:即諸佛之智德,以其智慧之行,自在圓融,無礙暢通故;所行善巧,宜方便,力用於無缺失,終究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