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看故事 《偷雞的人》

佛法看故事 《偷雞的人》
/信解

 

某人有個壞毛病,隔天總要從別人那裡偷一隻雞。後來有人告誡他說:「偷雞這樣的壞事,有品格守規矩的人是不會幹的。」他聽了便說道:「我願意改,先改為每個月偷一隻雞,來年再徹底改正。」

「既然知道應該改,那麼就快一些改吧,何必等到來年呢!」(孟子)

 

這譬喻故事起源於宋國大夫戴盈之特意向孟子徵求意見:「我們想遵照夫子的意見,計劃推行古代十分取一的稅法,並且免去關卡和市場上的捐稅,但是今年還不能完全做到,只好先減輕些,到明年再全面徹底實行。您覺得怎麼樣呢?

 

孟子沉吟了一下,就以「偷雞的人」的故事來說明:如果要推行善政,就立刻著手去做,讓老百姓早一點享受國君的恩澤,不要為了自身利益而拖延。

 

「知錯能改」的道理,大家都懂;然有些問題要馬上改善,頗為困難,如水質污染、土壤沙漠化、飢荒、人口老化等,就不是短時日可以做得到的。世間人本來就在對錯、好壞、善惡等相對法裡過日子;怎樣把負面、傷害的現象愈來愈少,而正面、利益的愈來愈多,就必須有道理方法,透過學習、修正,才能完成絕對的利益。

 

曾經有個退役軍人,他有一位同事過世了,他為了幫助同事的孩子維持生活費、教育費,遂去搶劫銀行,這種行為是善的嗎?另外有些人認為某某是義賊,難道賊還有義不義?賊就是賊!沒有什好賊與壞賊之分。去搶、去偷富人的錢,以這些錢去幫助那些貧苦的,可以嗎?事實上,每一個人的業報不同,有錢是他的福報,劫富濟貧不能稱為義賊。真想幫助他人,必須以自己賺的錢去助人。

 

《法句經》六十七則說:「惡業是造作之後會後悔的事,惡業是當接受業報時,使人涕泗縱橫的業。」

 

《法句經故事集》有〈佛陀拯救無知的農人〉之故事:

 

有一天,幾個小偷在空曠的野地分贓。分贓之後,他們就離開了,但卻疏忽而留下了一袋錢。

 

當天早上,佛陀入定觀察世間時,發現在那空曠地附近耕作的一位農夫,會在那天領悟佛法;因此,佛陀在阿難的陪同下來到那裡。

 

農夫看見佛陀時,向佛陀問訊,然後繼續耕作。此時,佛陀看著裝滿錢的袋子向阿難說:「阿難,你看啊!那是奇毒的蛇。」阿難也回答:「世尊,是啊!真是隻劇毒的蛇。」說完後,佛陀與阿難就繼續往前走了。

 

農夫聽完佛陀與阿難的對話後,就去查看是否真有毒蛇?結果,發現是一袋子的錢,他拿起袋子,並把它藏起來。這時候,被搶的人也追捕小偷到空地來,他們順著農夫的腳跡找到農夫和錢,就將農夫痛打一頓,並把他抓到國王那裡去,國王就判他死刑。

 

農夫因此被解送到墳場,準備受刑,但農夫一直呢喃著:「阿難啊!看那毒蛇。」 「世尊,是啊!真是隻劇毒的蛇。」

 

行刑的人聽見農夫一路上都重複這些話,十分困惑,就把農夫解回,交給國王,並報告此事,國王猜想農夫可能想請佛陀作證。就帶著農夫去找佛陀,佛陀就向國王說明整件事情的過程,國王聽了,說:「這農夫若不祈求佛陀證明他的清白,早就被殺了。」

 

佛陀回答國王,說:「智者不做會令人後悔的事!」

 

人們有偷盜的行爲,都是為了貪心和懶惰,完全處在不勞而獲的心理,有了貪心,是過份的私欲在作祟,加上害怕辛勞,不願付出努力,在懶散中過日子,然而現實中所需要的種種,為求來源,便很自然的走上偷、搶、騙、扒、擄人勒索等墮落的道路。因此,人格與道德為之淪喪,佛陀為了挽救和避免這類醜陋的行為,才建立起不可以偷盜的戒法。古德們也說:義之所在,必須從不偷盜做起,便是人格和道德修養的本份之行。所以,不偷盜他人的財物,是道義的表現,是光明磊落的德行,能使人樂意親近和交往。

 

《日日禪》有篇禪師與竊賊的故事:

石屋禪師一日外出,黃昏時分投宿到一家旅店。由於一路走來十分疲累,禪師躺在床上很快就睡著了。

 

過了不知多久,禪師隱約覺得房間有翻東西的輕微碰撞聲,就問:「天亮了嗎?」

 

有個聲音說:「現在還是深夜哪。」

禪師心想:能在漆黑的夜晚來到住人的房間,功夫肯定不錯,或許就是阿羅漢,於是問道:「你是幹什麼的?」

 

沉默了一會兒,答:「是小偷。」

禪師覺得這小偷很誠實,說:「我不抓你,只問幾個問題。你偷東西有幾次了?」

 

答:「數不清了。」

問:「偷東西快樂嗎?」

答:「偷成之後很快樂。」

問:「每偷一次,能快樂多久呢?」

答:「那要看偷的東西價值如何。」

問:「你感到最快樂的一次有幾天?」

答:「四五天吧!」

問:「四五天之後呢?」

答:「提心吊膽,很不快樂。」

禪師笑著說:「看來你不過是個鼠賊,為什麼不大大地幹一次呢?」

問:「看來老兄很有經驗了,你偷過幾次?」

答:「就一次。」

回:「一次太少了。」

禪師大聲說:「只偷一次,畢生受用。」

問:「那老兄偷的是什麼東西?」

禪師站起來,看到小偷站在牆角,走過去一把抓住他的胸部,說:「『這個』你懂嗎?它可是無盡的寶藏,得到它,保管你一生受用不盡。」

小偷說:「聽別的和尚說起過,可是捉摸不到,也許這感受很讓人舒服吧!」

禪師說:「那你為什麼不親自體驗一下呢?」

小偷聽了,就向石屋禪師懺悔自己的偷盜行為,並隨他出家,做了一位禪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