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白雲老禪師

 

    經  文

   無量諸佛妙法藏 隨順觀察悉能入

   眾生根行靡不知 到如是處如世尊

   清淨大願恒相應 樂供如來不退轉

   人天見者無厭足 常為諸佛所護念

   其心清淨無所依 雖觀深法而不取

   如是思惟無量劫 於三世中無所著

   其心堅固難制沮 趣佛菩提無障礙

   志求妙道除蒙惑 周行法界不告勞

    釋 疑

  妙法藏,如來妙法,藏之於世,隨順觀察,趣入其要,即如世尊;若以清淨大願,相應勝行,同時樂於供養如來,永不退轉,是則諸佛護念,人天歡喜。但是,於心清淨,不可依恃;亦即深妙之法,不可取著,必能趣佛菩提,順暢無礙。

 

    經  文

   知語言法皆寂滅 但入真如絕異解

   諸佛境界悉順觀 達於三世心無礙

   菩薩始發廣大心 即能徧往十方剎

   法門無量不可說 智光普照皆明了

   大悲廣度最無比 慈心普徧等虛空

   而於眾生不分別 如是清淨遊於世

   十方眾生悉慰安 一切所作皆真實

   恒以淨心不異語 常為諸佛共加護

    釋 疑

  真如,真實如常,不通乖違;佛法體性,遠諸虛妄,於現世中,利樂饒益者。真如門,於相無相,於生無生,於性無性;但取祛迷除惑,即法不善,終至出離,亦真如之道。

  云何法門無量?眾生隨業根行,亦如人病百千,須藥百千;復如飲食,維護色身,關係不同營養。是故大悲慈心,清淨無所著,令使眾生慰安;凡一切所作,真實不虛,淨心恒常不失,則諸佛隨應加護。

 

    經  文

   過去所有皆憶念 未來一切悉分別

   十方世界普入中 為度眾生令出離

   菩薩具足妙智光 善了因緣無有疑

   一切迷惑皆除斷 如是而遊於法界

   魔王宮殿悉摧破 眾生翳膜咸除滅

   離諸分別心不動 善了如來之境界

   三世疑網悉已除 於如來所起淨信

   以信得成不動智 智清淨故解真實

    釋 疑

  妙智光,智慧能破無明迷惑,猶若暗室光照,豁然明了,故以「光」喻;吾人常見諸佛菩薩之頭相圓光,即表智慧之光;唯有修習佛法,深入經藏,方能智慧圓明,善了因緣與因果之法,故說學佛之道,即在學佛之智慧。

 

    經  文

   為令眾生得出離 盡於後際普饒益

   長時勤苦心無厭 乃至地獄亦安受

   福智無量皆具足 眾生根欲悉了知

   及諸業行無不見 如其所樂為說法

   了知一切空無我 慈念眾生恒不捨

   以一大悲微妙音 普入世間而演說

   放大光明種種色 普照眾生除黑暗

   光中菩薩坐蓮華 為眾闡揚清淨法

   於一毛端現眾剎 諸大菩薩皆充滿

   眾會智慧各不同 悉能明了眾生心

   十方世界不可說 一念周行無不盡

   利益眾生供養佛 於諸佛所問深義

 

    釋 疑

  福慧,福德與智慧;於福,是行施善業,於慧,是淨治道行;二者悉為佛子修養、必具之功德。

  空無我,空以虛空為喻;透示虛空,任萬象的去來,無著無礙,無厭亦無喜,從來清淨,無人我之分別。

 

 經  文

   於諸如來作父想 為利眾生修覺行

   智慧善巧通法藏 入深智處無所著

   隨順思惟說法界 經無量劫不可盡

   智雖善入無處所 無有疲厭無所著

   三世諸佛家中生 證得如來妙法身

   普為群生現眾色 譬如幻師無不作

   或現始修殊勝行 或現初生及出家

   或現樹下成菩提 或為眾生示涅槃

    釋 疑

  如何是覺行?修習菩提,即是覺行。

  學佛行者,深入智處,即在深入法藏;唯有圓明智慧之德養,方能隨順思惟、善巧演說法界事理。

  世尊往昔,初現起修殊勝行,次現出家僧寶相,復於菩提樹下成正覺,終了示現般涅槃;如是種種眾色相,無非啟示群生,得證如來妙法身之歷程。

 

    經  文

   菩薩所住希有法 唯佛境界非二乘

   身語意想皆已除 種種隨宜悉能現

   菩薩所得諸佛法 眾生思惟發狂亂

   智人實際心無礙 普現如來自在力

   此於世間無與等 何況復增殊勝行

   雖未具足一切智 已獲如來自在力

   已住究竟一乘道 深入微妙最上法

   善知眾生時非時 為利益故現神通

   分身徧滿一切剎 放淨光明除世暗

   譬如龍王起大雲 普雨妙雨悉充洽

   觀察眾生如幻夢 以業力故常流轉

   大悲哀愍咸救拔 為說無為淨法性

    釋 疑

  希有法,梵語阿浮達摩,專述希有不可思議之法;令不同根性之眾生,得入如來境界,承如來加護之力,盡除身語意想計著之障,隨宜應行,自在無礙。

  云何身語意想?

  身語意是根塵智入而轉識,想是五蘊作用而分別;此說之旨趣,在業作與道行、同樣不可或離之動力;業作時,無明煩惱是誘因,道行時,菩提般若是緣起。

  云何無為淨法性?

  法界言眾生、常住有為造作中;佛法則在出離有為,即能淨除垢染;於法故說有為如塵垢,蒙汙原本清淨之法性,並非說法性之有無,經中前述,法性如摩尼珠,意旨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