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比丘的釋義

    因此,面對善惡的時候,不分別愛、厭,平等對待,不起錯謬;也就是對待惡的使能轉為善,對待善的使之能更好。依於法的修行,猶如衣服,欲穿必須洗,洗淨之後,再穿又髒,髒了再洗;如是行為,即是於法的修行。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4期2022年2月

雲語書摘 比丘的釋義
/潛

 

比丘為梵語,是bhiksu的音譯。又作苾蒭、備蒭、比呼。意為乞士、破煩惱、除饉、怖魔。

 

《大智度論》卷三說:「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乞食活命,故名為乞士。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復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 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大智度論》中也說:眾生福薄,在「因」無法自資,得「報」多所饉乏;出家之人,戒行是良福田,能除因果之饉乏,故名除饉。

 

在《出曜經》謂比丘具足三種意義:

1、破惡:謂比丘修戒定慧之道,能破除見思之惡,故名破惡。

2、怖魔:梵語魔羅,譯作「殺」,意謂能殺智慧之命;比丘既能修道,魔即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亦能轉化於他,空我眷屬。魔即驚怖,故名怖魔。 

3、乞士:乞即乞求,士是清雅之稱;比丘常當乞食,清淨自活;上乞法以資養慧命,下乞食以資養色身,故名乞士。

 

《法華義疏》中則說:世間的乞人,但乞衣食,不乞於法,故不名比丘。

《出曜經》也說比丘有兩種:

一者多聞,樂誦經典,旁搜廣記。

一者寡淺,學道日淺,經教少通。

 

在《翻譯名義集》卷一謂:以雪山「苾蒭香草」的德性,來讚喻稱道「比丘」亦具是德,故而翻譯比丘作苾蒭,乃引喻的說法。

苾蒭草有五德:

1、體性柔軟:以喻比丘能折伏身語意之粗獷也。

2、引蔓旁布:以喻比丘傳法度人,延綿不絕也。

3、馨香遠聞:以喻比丘戒德芬馥,為眾所聞也。

4、能療疼痛:以喻比丘能斷煩惱毒害之痛苦也。

5、不背日光:以喻比丘正見思惟,常向佛光而不背也。

 

在《四分僧羯磨》中說,比丘入大眾中,有所謂「入眾五心」的內涵,堪稱比丘無比的德養。

1、修慈愍物:謂比丘入大眾中,應修慈心,憐愍於物;嚴淨律儀,整束身心,精勤學道,是為修慈愍物。

2、謙下自卑:謂比丘入大眾中,常用謙和,永絕憍慢,應自卑下,如拭塵巾,是為謙下自卑。

3、善知坐處:謂比丘入大眾中,動止有時,若見上座,不應安坐;若見下座,不應起立,是為善知坐處。

4、說於法語:謂比丘入大眾中,不宜雜說、論世俗事;若自說法,若請人說法,是為說於法語。

5、見過默然:謂比丘入大眾中,若見僧中有不如理之事,若便言語,恐致別異;故當安忍,默而不言,是為見過默然。

 

可知,比丘是僧伽中的個體,是佛陀座前的出家弟子;肩負如來家業,燈燈相續濟世之慧命。以僧伽的組成分子來說,具備有和合之義,有所謂的六和敬:

戒和同修、見和同解。

身和同住、利和同均。

口和無諍、意和同悅。

 

《白雲深處》〈比丘的大小〉中說:「出家為僧,學行沙彌,三年中,修習行止威儀、規矩法則;而後受具足淨戒,成就比丘身。三聚淨戒圓滿,行結夏安居,前五夏學戒法,成為大比丘;後五夏學經論,成為阿闍黎;於是,可以充當羯磨,或者隨緣遊化,接引眾生。」

 

 《正法念處經偈釋》謂:「彼諦知三界,苦樂不能動,善惡不經心,見世間如焰。彼修者普愛,意常不錯謬;恆樂於法行,心樂比丘法,如是名比丘。」

 

這偈語的大意是:三界本苦,然有暫樂,而苦樂是果,善惡受因,此是造作成業的發展現象。修學行者若能承受果報,於苦樂不為所動,於善惡不起心識分別,則近聖諦的見地;又發現世間無常,如火焰般原來是著薪的緣故。因此,面對善惡的時候,不分別愛、厭,平等對待,不起錯謬;也就是對待惡的使能轉為善,對待善的使之能更好。依於法的修行,猶如衣服,欲穿必須洗,洗淨之後,再穿又髒,髒了再洗;如是行為,即是於法的修行。

 

又佛陀初轉法輪,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度化五比丘時,即已完成了比丘法。因此,觀察法行,以正知正見為準則,於身口意的造作行為,必須依教如法去行,也就是於惡者而不惡,於善者應該去增上;突破諸惡而行善,方始修習清淨。如實行修,苦樂無厭,一旦諦見真如,則任何的邪魔外道,皆不能侵害。如是,才是名符其實的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