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短篇】康朱氏的返家和出家

【極短篇】康朱氏的返家和出家
/鍾玲

 

東晉初年,位於山東半島,魯山大風寨後山的牧羊棚屋裡,康朱氏歡喜地誦讀行腳僧送她的《觀世音普門品》。三個牧羊婆子聽她講經,都信了佛。康朱氏學佛的心更加堅定,她想必須離開山賊的控制,回到高平縣的夫家,才可以到佛寺聽經。就那麼巧,每個月來羊圈取羊的山寨漢子告訴她們,寨主王朔下山擄人時,給官兵抓去,已經斬首了,現在二當家變寨主。康朱氏知道機會來了,對她由愛生恨的王朔死了,新寨主不會費心派人追捕,婆子們多少會替她遮掩。她私下囤積多天,儲了十幾個大餅;計畫輪到她一個人到樹林拾柴那天逃走,外出牧羊的婆子到傍晚才會發現她失蹤。

 

因為她聽錯行腳僧說的地名,以為大風寨位於林慮山,林慮山在高平城之西約五百華里,所以康朱氏朝東逃。她沿行腳僧來路而行,山中小徑如羊腸,越爬越高,到達一覽眾山的巔峰。晚上找個岩洞睡覺,即使夏天,晚上也很冷,還好有羊皮披風保暖。走了兩天山徑不見了,她找到一道小溪,心想小溪終究會成河出山。她不知道這條小溪是彌河上游,彌河北流入渤海,她離家鄉高平城越來越遠了。

 

康朱氏沿小溪走了兩天,小溪變大溪,下臨斷崖成瀑布,她只得走入山坡的樹林尋找溪的下游,不久迷了路,覓得岩洞過夜。第二天康朱氏一出岩洞嚇壞了,洞外十步遠有一隻橙色黑紋的大老虎,黃色晶亮的眼珠正盯著她。但她很快鎮靜下來,牧羊十年,天天跟羊、狗為伍,有時要跟狼周旋,她有跟動物打交道的經驗。這隻老虎沒有擺出伏蹲的攻擊姿勢,而是放鬆地、動也不動地伏地抬頭,眸子流露和氣,牠沒有敵意,不是尋常的老虎。康朱氏嘗試用細語和眼神跟老虎溝通:「虎老爺,我想逃出山,去學習佛法,您能幫忙嗎?」

 

老虎尾巴輕輕擺動,發出「噴、噴」的鼻音,牠的回覆是肯定,她趕忙回頭把剩下的一個大餅和佛經放在羊皮披風上,裹成包袱套上肩,拎起水囊出洞。老虎站起身來,回頭望她,起步前行,康朱氏快步跟上;老虎好像知道自己腳程太快,還常伏在地上等落後的她。穿梭山林走到黃昏時刻,她在葉隙間看見村落,炊煙裊裊,再看老虎已經不見了。她跪下叩三個頭,謝謝老虎,然後向村子走去。走進一間茅草房,裡面有個老婆子和一個十歲左右的女童。她問婆子這是什麼地方,婆子說:「峪溝村。」

 

康朱氏問:「請問是在兌州地界嗎?」

 

婆子訝異地望著她:「不啊,是青州。」

 

康朱氏呆住,心想怎麼可能是青州!婆子問:「你由哪裡來?是兌州嗎?」康朱氏在失神中點了個頭。婆子想,這個女人打扮得像乞丐,但是談吐顯示身分不平常,一個兌州人由山裡出來,可能是逃跑的肉票,她對康朱氏說:「你可以在我家休息過夜。我媳婦砍柴去了。」

 

婆子對孫女說:「娃兒,到村子口去看你媽回來沒有?」

 

入夜門外進來兩個個頭高大,滿臉鬍鬚的漢子,他們用繩子把睡夢中康朱氏的雙手綁起來,帶頭的是青州的綁匪明伯連。孫女跟他們通風報信了。康朱氏想還好現在歲數大,又蓬頭垢面,不會因為美色而遭難。

 

康朱氏的丈夫和兒子親自到青州城把她贖回去。她失蹤這十年,丈夫康大少爺娶了三房妾,就是不娶妻,不是因為他對朱氏一往情深,而是朱氏太賢明。身為長媳,在康府當家那十二年,做事圓融,公正無私,賞罰分明,不但公婆放心,主僕族人兩百口都服服貼貼,家運興旺。她失蹤後二少爺媳婦當家,十年來紛爭不斷。

 

朱氏回到高平城的康氏大宅,她和丈夫之間產生矛盾。她想到佛寺住一段時間學佛,丈夫要她安安靜靜持家。後來跟丈夫達成協議,三年內她不外宿寺院,但可在家中設佛堂修行,三年裡訓練二媳婦持家之道,訓練好以後她就可以全心修行。朱氏在家中佛堂做早課、晚課。她嚴守戒律,如有微犯,也深切懺悔。一天她得知二媳婦訂製新衣,把舊的華服送給一個貼身女婢。她訓示二媳婦:「不是衣服不能送給貼身婢女,是公平的問題,我一定先考察她們的勤勞、功效,作為標準,所以我三個貼身婢女都兢兢業業。妳三個貼身婢女中,送衣服的這個做事少、嘴巴甜,妳怎麼聽不出虛情假意!妳會教婢僕生諂媚之心而疏忽職守。」

 

二媳婦出房門時,朱氏覺得自己犯了「不自贊毀他」的戒條,有自誇之心,輕人之心。她立刻到佛堂跪下懺悔,誦讀《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誦了三個小時,看見佛龕中佛陀旁邊的普賢菩薩像發出銀光才起身,她等到了內心清淨的瑞象。

 

三年後朱氏遷到康家城郊的別墅修行,淨心寺的老和尚替她剃度,法號明感。她把別墅的廳堂改為佛殿,把廂房變成寮房。三個貼身婢女也圓頂了。十多年後追隨她出家修行的女子達四十多人。她們都在淨心寺剃了髮,因為那時中土連一個正式出家的比丘尼都沒有,所以她們是出了家,但無從受具足戒。東晉建元二年,西元344年,明感六十歲,聽說東晉的宰相何充護持佛教,她帶著弟子南下渡長江,到建業城謁見何充。何充跟明感一談就傾倒,知道她就是在江南建立第一間比丘尼寺院的理想人選,何充捐出城郊的大別墅,明感成為建福寺的創寺住持。

 

(參考六世紀寶唱撰《比丘尼傳》,〈建福寺康明感尼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