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禪門中的密意

    我們看,見性的人當如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雲在天空水在瓶………, 雖如此的平實而自然,然而「密」就在其中。

  •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3期2022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禪門中的密意
/若知

 

  「禪門中的密密意」?來自於《六祖法寶壇經》裡惠能大師度釋道明將軍的公案。在進入主題之前,先把《六祖壇經》做個交代。

  雲公上人說《六祖法寶壇經》最好還它本來面目,名為《惠能大師語錄》比較合宜;因為佛教有經、律、論三藏,歷來都是把佛陀所宣說的法結集起來的稱之為經藏;佛門弟子們應遵行講究的行儀、軌則、規矩、法理是為律藏;所有菩薩們的心得報告、經釋等稱之為論藏,禪宗如達摩初祖的《血脈論》、《悟性論》、《破相論》,五祖弘忍大師的《最上乘論》等都是,《六祖法寶壇經》是惠能大師的弟子法海所編記能大師的行誼與度眾開示的法語錄,把它稱之為「經」,實在是因當朝皇帝與時人對六祖惠能大師推崇的厚愛所致,不過也顯示了惠能大師這本開示語錄的重要性,確實可以幫助修行人掌握到法要樞機。

  「經」在中文裡的意思是「不易」,易不是簡單容易,是變易、改變的意思,也就是說「經」所記載的是「不變的道理」、「永恆的真理」,在中國古書中如〈四書、五經〉,就是儒家的經世治國寶典。

佛教裡面談「經」,來自梵文,叫修多羅;經是從佛陀涅槃後,由迦葉尊者主導,根據《大智度論》的說法,迦葉尊者招集一千位上座比丘參加,其中除了阿難外,其他的人都已經證得了羅漢果位,而結集又少不了阿難,因為阿難是佛陀的侍者,常隨侍於佛陀身側,佛陀每次說法開示他幾乎都聽聞到了,記憶力又超強,經典的結集少不了他,可是沒有證果,怎麼辦?

  迦葉尊者深深了解他,於是毫不留情地在大眾面前指責他做侍者不力,當眾糾舉阿難失責的六件事,阿難雖然都提出了理由、做了解釋,可是在佛門裡,耆宿為尊,錯就是錯,阿難照規矩當眾懺悔後,就被迦葉尊者牽出會場,責令證道後再回現場;阿難果然有實力,就在他卯足全力用功,疲憊到要倒下休息的那一剎那,他頓然明白了,也證到了阿羅漢果。沒有辜負迦葉尊者的期望,當天就得以趕回結集現場幫忙;經藏就是由阿難負責宣講,然後經在場的上座眾比丘的認可而完成的。

  經藏依經文的體裁跟性質可分為十二大類,一般說十二大部經教,其中一類「修多羅」就是「經」,形式是平鋪直敘式的表達,如《心經》、《金剛經》基本上都是這類形式。但梵文裡的「經」有五個涵義:

一是「出生」之意,說明經開發的義理,可以讓人生出智慧。

二是「泉湧」,經包含的義理深廣長遠,學習、研讀、探討,可以讓人智如泉湧。

三是「顯示」,簡單明確的經題就能顯示全經的法義。

  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

  界經》、《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觀世音菩

  薩授記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等等,一看經

  題,就知道佛陀在經中要宣說的法義。

四是「繩墨」,繩墨是一種簡單又標準的測量儀器,只用繩子、石頭或重器加上

  碳粉,就能畫出最垂直的線條,所以用以象徵準則,說明〈經〉是學佛的人

  依教如法修持的標準。

五是「結鬘」,結鬘是用線將花一朵一朵串起來,而經也是透過文字的貫穿而後

  將經義內容達到貫通諸法的作用,就像結鬘一樣。

  另外,雲公上人提出〈經〉可作「」解釋,徑是路,指學佛行者修行的道路,因為〈經〉就是佛陀留給我們修行的道理跟方法。

  以上是學佛人對經、律、論三藏應有的簡扼認識。

  此外有一點特別要提出來的是:惠能大師是「惠」是恩惠的「惠」,不是智慧的「慧」,這也是雲公上人在上課時特別提到的。因為命名有來歷,緣於惠能大師出生時,有兩位僧人特地到他家去送名字,對他父親說:「此子將來惠施眾生,能作佛事,當名『惠能』。」這是多麼慎重的事,但是現在內地佛教文獻及一般流通的佛書普遍都把能大師的名字寫作慧能,後來者不明究理,也是以訛為正,通行於世,已失去命名的本意;若要探尋禪宗的「密意」,則此事必須還其本元。

  禪宗的旨意是要明心見性的,我們來看「禪門密意」究竟透露著什麼消息?

  惠能契應《金剛經》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五祖弘忍大師處夜聞此句而透達大義,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不由得道出他心中的喜悅: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道他見到本地風光了,就對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於是密授衣鉢,告言:「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並說:「達祖初來,人未之信,故傳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證。」並囑咐「衣為爭端,止汝勿傳,汝須速去。」

  在師送徒的過程中,有一段頗堪玩味。

  因為惠能從南方來的不識路,五祖送他到九江的驛站渡口,要他上船坐好,五祖坐在船尾把著船槳搖起來,船就開動了;惠能覺察到了趕忙說:「師父上人請坐,弟子來搖艣。」

  五祖說:「合該是我渡你。」惠能回答:「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讓我明白了自性本體的重要,此後我必須靠自己度自己了。」

  我們看,惠能雖然不識字,可是說的話卻是溫文有禮,句句有分寸,進退合度!禪門常有句「平常心即是道」;源自馬祖一日示眾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自性的本地風光當如是。

  禪之一字來自於梵文dhyāna 的音譯「禪那」,禪那梵文的涵義有四:「棄惡、思惟修、功德叢林及新義靜慮」。雲公上人介紹佛法,曾說:「一個完整的佛法,包括體、相、用、境。」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要去認識世間的種種世相、法理,圓不圓融、合不合理?是不是佛法?可以用「體、相、用、境」去察看,分析及認識。

  禪那的體可以用「棄惡」來說,為什麼?因為初禪的內涵已超出了欲界,我們用常理去分析:人間一般持戒行善的最高善報是上生忉利天,有修行有願的才往上提昇。菩薩行者,他們願的去處是第四天兜率天的內院。兜率天的內院,現有彌勒菩薩在說法,住此之眾都是不退轉的阿鞞跋致(阿惟越致),應是六地以上的不退菩薩。第五天化樂天躭著於樂境的享受;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最高天,善法之極,也是欲之最勝昇華,是兼具法力與魔力的;法力是修養,魔力應是考驗。天魔名波旬,意為惡愛,甚是自私,可奪他人之樂為己樂,更不願行者超出欲界成聖成賢,所以極盡干擾之能事,如當佛問阿難「得四如意足的修行人,是否可住世增減一小劫?」事時,竟障蔽阿難不能回答,三問三障,然後自己請佛入滅。所以天魔具法力與魔力,超出欲界必須通過他的考驗;但是修行人如果能無欲無私、超越凡俗,不退菩提心志,就能超越天魔,自在無礙。

  佛陀在《大集經》〈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三〉中有交代:

  善男子,云何菩薩摧伏怨敵,超越四魔?

  善男子,若菩薩以如幻智通達一切五蘊,諸法皆如幻化,超越蘊魔。

  通達諸法,本性清淨,超煩惱魔。

  通達緣起,超越死魔。        

  不退菩提心故,超越天魔。

  復次,菩薩如是觀故,能害所有障,於菩薩一切魔業,魔不得便。 

  所以超欲界入禪定必須棄惡為「體」,才不會受制於天魔。《大智度論》云:「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三ㄇㄛˋ,不唸三ㄇㄟˋ,取「三摩地」的發音,三昧是正受不亂,是正定(三摩地)的前行工夫。

  思惟修是禪那的「用」,雲公上人用字很講究,一般經文裡,思維都作「思惟」,所以老禪師改思維作「思惟」。「思惟修」的重點──要運用〈學佛方程式〉:

  「當分別心生起來時,不要一味地計較和執著,應該深入的認識和瞭解;尤其要於中有所發現,久而久之,必能自我突破。」

  也就是要在五蘊的想、行二蘊間建立起間隔,去觀照自己,進而察覺與返照,才能調整與改進。

  靜慮是「相」,其實體用相境之間互有涵攝作用,不是獨立的,是四而一、一而四的關係;說相,離不開體、用、境;說體,離不開用、境、相;說用,離不開體、相、境;說境,離不開體、用、相;彼此之間,缺一不可,才能顯示佛法的完整性,真實而不虛。

  功德叢林是「境」,境是內容與境界;有道是「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終久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禪觀深入可以讓人脫胎換骨,若喚醒覺悟,發慈悲心,則可轉凡成聖,成就的內涵形形色色,所謂「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故謂功德叢林。

  但禪宗的旨趣卻不在禪定解脫,禪宗的要旨在於明心見性。

  當惠能回到南方,曾落腳於一古寺,不過弘法的緣尚未到,山上的古寺遭人放火,惠能躲到山洞裡才逃過一劫。此後就潛居獵人隊中,幫忙看守獵網,將能放走的儘量放,自己則只吃肉邊菜,有緣就以身邊事跟獵人說說法,這麼一恍就過了十五年。

    這一年,他自己思惟,避開風險這麼久,該是弘法報恩的時候了,於是到了廣州的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師在寺裡講《涅槃經》。進了寺院,遇到兩個和尚在討論風吹旛動的問題。一個說是風動,因風吹旛才動;一個說是旛動,旛若不動,風能奈何!議論不決;惠能一聽,當下插了一句話:「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是仁者的心動。」這一提撥真是緊要,讓風旛之諍頓息。

  傳到印宗法師那裡,就請惠能到客堂上座,然後請教問題,只見惠能說事言簡理當,不講究修辭,不套用成語。印宗法師說:「您一定是個非常人,久聞五祖黃梅衣法南來,莫非就是您嗎?」惠能謙答一聲:「不敢。」印宗法師於是向惠能行禮,請惠能展示衣鉢,讓大眾見識。

  接著向惠能請教:「請問黃梅祖師有什麼指授、特別交代之處?」惠能說:「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意思是沒有特別的傳授交代,只講見性,不談禪定解脫。

  印宗法師問:「為什麼不談禪定解脫呢?」

  惠能回答:因為「禪定解脫是二法,而佛法是不二之法。」

  所謂二法就是相對法,每個人不一樣,禪定境界非常複雜,一不小心就落入外道,不得解脫。佛法是超越相對的絕對之法,是究竟覺悟之法;一般寺廟的山門都寫著〈不二門〉。

  印宗法師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回答:「法師現在正介紹《涅槃經》,此經闡釋宣揚眾生皆有佛性,即使一闡提性惡人也不例外,絕對的平等,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     

     補充說明:一闡提是指不信佛法之人,經中說:無信之人名一闡提。或不信

               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戒,如

               是之人名一闡提。

  印宗法師一聽,高興得恭敬合掌說:「某甲(自稱其名)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於是為惠能剃髮,願事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五祖住湖北黃梅縣黃梅山,山在縣之東所以叫東山)。

  東山法門的重點在那裡呢?我們看法海法師的記載:

  弘忍五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五祖弘忍大師叮嚀眾弟子的是: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可見──禪門的宗旨即在明心見性、了生脫死。

  所以特別吩咐:「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意思是:見性的人,對自己的心念─善、惡、無記,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即使刀架在脖子上,輪刀上陣,死在眼前,也不會畏懼失心,一樣分明清楚。自己對自己,掌握得住、做得了主,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大家受旨,卻個個沒有主張,忘了自己是為什麼出家的,沒有了擔當,都推給首座教授神秀和尚,神秀和尚在勉為其難下呈報了心得:「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修行的下手處,所以弘忍大師令大眾持誦,說「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但對神秀和尚本人卻勖勉説:「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為什麼?下面我們看弘忍大師說禪宗的旨趣:

  「無上菩提,須於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拂塵護淨、勤修精進,都是修行的基本工夫,要想到達無上菩提道,只停在基本工夫上怎夠!何年何月才能超越「相」的功用,完成「境」的覺悟呢!

  那麼如何用功呢?弘忍大師特別推崇《金剛經》,他說:「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開始,長老須菩提便代表大眾提問,「…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所以再平常的話都不能忽略,當知鳩摩羅什翻譯此經,用字是一字不多,一字不少,沒有差舛乖違,一切恰到好處,所以荼毗時舌根不爛。

  讀《金剛經》,對這段啟請問話是否覺得很親切?為什麼佛說中土有大乘氣象?看看佛弟子的尊師重道與儒家的風範是不是如出一轍?就知道自性的本地風光該是何樣!

  所以雲公上人說:「欲明心見性,先須修心養性。」

  龍樹菩薩說:「欲顯現佛性,必須先除我慢。」

  《金剛經》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這其間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麼禪宗的密意究竟在那裡?我們回到當時的場景:

  惠能拜別了五祖,向南而走,兩個月之間,到了大庾嶺,沒想到後面竟有數百人為了衣鉢而追來。有一僧人俗姓陳名惠明,以前是四品將軍,性行麤慥,個性暴躁魯莽;極意參尋,刻意用心非找到不可;為眾人先,趁及惠能,因為會騎馬,腳程比別人快,在眾人之先趕上了惠能;惠能知道有人追上來了,就卸下衣鉢放在石頭上,然後隱避到草叢裡。惠明趕上來,一看衣鉢放在石頭上,一提卻提不動,大吃一驚,嚇醒了!

  唉!我昏頭了,衣鉢是傳法的信物啊,我怎能來搶呢!於是大聲喊話說:「行者!行者!我是為法來,不是為衣而來。」

  惠能於是走出來,盤坐在石頭上。惠明向他行禮,然後恭敬請法:「希望行者能給我開示。」惠能對他說:「既然你是為法而來,那麼現在就靜下心來,放下一切的緣,不起一念,我再跟你說。」

  ………就這麼樣,隔了好久……惠能看他依言進入情況了,就對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在這個當下)那箇是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惠明一聽:啊!原來如此!

  瞋心起時,昏了頭來搶衣鉢……,剛剛提掇不動,懊惱羞愧生起……

  現在要我不思善、不思惡,哦!原來……

  請問上來的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說:能說的,就不是「密」了。如果你懂得返照,密就在身邊。

  惠明說:蒙您指點,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您就是我的師父。

  惠能說:如果是這樣,我們有緣,五祖黃梅就是我們的老師。往後好好照顧意念修持用功。  

  惠明為了避諱惠能的惠字,把法號改為道明,

  我們看,見性的人當如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雲在天空水在瓶………,

  雖如此的平實而自然,然而「密」就在其中。

 

原來,舅舅是外婆的兒子。

  各位朋友!您收到「密意」的消息了嗎? 

  敬祝各位新春大吉,健康快樂,吉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