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轉重令輕(上)

    你的表情如果不是人家欠債沒有還你的那種臉孔,你帶著很輕鬆自在的笑容,真的,人家想打你都下不了手,可是你的輕鬆自在、還有笑臉,是要有修養的!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71期2021年11月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五章轉重令輕(上)
/白雲老禪師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轉重令輕」這標題是說,怎樣把重的--比較嚴重不好的慢慢減輕,這是主題。可是究竟說什麼呢?是說造作行為!我前面談過,修行是修身口意,因為身口意就是造作行為的工具;也可以說造作的時候,依於身、口、意三個來表現。人畢竟是人,即使是學佛,或三寶弟子,或出家的弟子,還是會有造作的行為。

只是這段講得比較籠統,造作行為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如果用這標題來說,很容易造成誤解;說不好的、比較嚴重的要減輕,這是對的;那麼好的、比較好的是不是要減少呢?就會造成這種誤會。一定要把握:造作行為的結果,有不好的,可是同樣也有好的。在這裡談好還是談壞呢?是依業來說:不好的就是惡業,好的就是善業。不管是惡或是善,都是造作行為完成之後,所得到的結論,這結論就肯定它是好或不好。

 

所以談到造作行為,必須要注意什麼呢?要注意過程。如果過程調理得好,當然結果就會好;過程調理不好,結果就會不好。譬如自己的修養不夠,沈不住氣,很莽撞、衝動,有這種行為和習氣,不能說這個人就是壞人;因為人來到世界,是帶著好、壞不同的業來的,只是這過去的業以成分來講:如果這個人比較偏於負面的話,業的成分就是不好的比較多,可是絕不能說,這個人就是惡人或壞人。為什麼?如果就這麼肯定,就不需要談修行了。

 

「修行」就是怎麼去調整不好的,而不好的也不是一下就能改變、轉變為好的。學佛談修行,不要先以這個人所表現的,就來論斷他是好或不好,不可以用這種方式;為什麼呢?所謂不好,他知道來學佛目的所在,知道自己的不好,當然希望能好;如果本來就是好,來學佛當然希望更好;這是必須具備的觀念。

 

為什麼要這麼講?因為佛法特別強調:要有平等心,不要有分別心。如果一定要把人分成「好人與不好的人」,就有分別心了。尤其是原來習氣比較重的人,一旦開始學佛了,所發起的心願,以及在修學的過程中生起的精進心,可能比一般人更求好、更強烈;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這都因他過去已經體會了太多,唯有體會多的人,才能夠去想到什麼,才會知道要怎樣去改變自己。當然要改變,一定要有道理和方法,也就是佛陀說的道理方法。

 

前面講過殺生的事,有人說一輩子從來沒有殺過生,殺生的戒守得很好,這是不正確的;可以說,他根本沒有戒,為什麼?因為他從來沒有殺生的機會,連殺生的機會都沒有,還談得上殺或不殺嗎?佛法講不殺生是──有殺生的機會而能做到不殺,才談得上是個戒。人也是如此,如果以業的習氣來講,過去在家裡、在社會,可能因為時代背景、社會環境,造成很多影響,或是過去──前一世、前多少世以前,也有比較嚴重的不好的習氣,可是絕不能說「這個人業障重」,連學佛的資格都沒有,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

 

學佛的目的就是:「去清淨不好的,使好的能夠更好;把嚴重的減輕,慢慢愈來愈少」,這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只是概念。學佛一旦皈依三寶,就可以重業輕報,如果用這種方式去看,也只是概念,不是真正可以調整,把原來嚴重的慢慢轉輕的方法。

 

六波羅蜜裡談「忍」波羅蜜,在此我要提醒一下:忍波羅蜜的名詞,千萬不要自己去加上一個字,叫做「忍辱」波羅蜜;這裡面沒有那個字。忍波羅蜜就是忍波羅蜜,沒有忍辱,「辱」字是後期人加上去的。「忍」的本身,是要去承受而不是去反對,或提出來反駁、或是去爭取,找出很多理由來辯白,來維護自己,不是這種意思。

 

因為這麼做並不叫做忍,是在跟人家對立。忍波羅蜜是,在這種環境中可以做得到──讓自己冷靜一點、少講一句。通常吵起來,人家說:「你要怎麼樣?」如果不講話,他再問你要怎麼樣?你還是不講話,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如果面對面:「你要怎樣?」那你回:「你要怎麼樣?」兩個人本來還有距離,卻愈靠愈近,如果對方力氣比較大一點,把拳頭擺在你鼻尖上,結果會怎樣?

 

這中間如果有緩衝的距離,要怎麼建立起來?要先建立起距離,最好的辦法不是「往後退一步」,而是「忍一下」;忍一下什麼?「少講一句」就有間隔、有空間了。當然少講一句,是不是問題就能化解?這只是「忍」的下手方法。有的人得理不饒人,你忍,他表現得更激烈,這時你回一句:「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你就根本沒有忍,因為忍的修養是無限度的。

 

可能就會轉變成什麼現象呢?「這個人好懦弱,好沒有出息」,不是這樣的。因為佛法的重點是擺在,當承受了一切,把它隱忍下來以後,會不會把原來承受的──勉強承受的給化解掉?也就是不讓它存在我意識裡,不會再產生作用,引發情感變化;如果還是會,那這種忍並不是完整的,只是暫時的。為什麼?下次遇著原來那個對象,會瞪他一眼,或是對方看你,你好像很平靜,對方不定會說:「怎樣?你服不服氣?」可能你就又承受不了了。因為原來不好的、勉強承受的沒有消化掉,還是存在於感情裡,一旦有了外緣引發,馬上又冒出來了,這還不是忍。

 

所以說要「忍而化之」,忍要能化解──不是去化解別人,是化解自己。千萬不要說:「我跟他有誤會,現在忍了,等到哪一天再來解釋、談判,……」或「我現在很冷靜,很客觀跟他談」;錯了!這根本沒有忍,為什麼?在自我意識的情感裡,問題還是保存得好好的,從來沒有消失掉。「忍」是要消化那些,唯有這樣,嚴重的問題就可以慢慢減輕,這是修養的方法。

 

講道理很容易,當面對問題時能不能做得到?就很容易發現自己的修養有多少!修養高一點,做得到的就多一點,完全沒有修養,還是跟普通人一樣。在佛法裡講「自證」──就是依自己的知識經驗證明自己!談「忍」,能化解到什麼程度?自己認為「我可以了、我不在乎了」,這並不表示自己的忍波羅蜜就已經做得很好,哪一天同樣的問題又發生,甚至還是同樣的人、還是過去同樣的事,再面對時,就等於我剛剛講,本來事情過去了,第二天又碰面,對方說:「怎麼樣?服不服氣?」這時就可以證明自己的忍波羅蜜了。的確,有了修養,最多笑一笑;就可以證明自己的忍波羅蜜到了什麼程度。所以,自認為做到了、證明可以了,並不可信;還要再次遇同樣的事、同樣的人,或不同樣的事、不同樣的人,證明原來自己認為做得到的那種程度是怎樣?

 

經典上談到忍波羅蜜,就是忍的方法。因為「忍的方法」的目的,是教人能離苦得樂。譬如:在菩提寺平常自己過得很自在,而佛學院的房間,都是木板隔間的,一個人住一間。晚上沒事了,自己在房間打坐或用功,隔壁的人在乒哩乓啷整理什麼,或是跟別的師兄弟在聊天,這時你在靜坐,自認為自己很不錯,很有道心,在修行辦道,此時就會敲牆壁「叩叩叩」:「你們不要吵」,如果有點修養會講:「你們不要吵,寧動三江水,勿動道人心。」就會冠冕堂皇搬出來,好像自己很有修養。如果嚴重一點,就會吼起來:「你們吵什麼,妨礙我修行。」這種情況,我告訴你,「你根本不是在修行」!是把你的耳朵放到外面,專門去聽人家在幹什麼了,要收攝六根才能修行!把六根都放出去,怎麼能用功?不管做什麼?哪怕是看經、打坐、念佛也好,都要「制心一處」。

 

制心一處是什麼?把六根統統收回來,不要放出去,也就是一心一意在那裡,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如果外面有一點點動靜就受不了,認為干擾,其實根本是眼睛不看自己的東西,或自己在那裡做什麼,耳朵卻擺在外面蒐集資訊;為什麼?真正認真的話,外面很多事都不會影響你!還會影響,是自己把耳朵放出去了!卻自認為有修行。現在台灣就有很多人自認為是現在佛、再來佛、再來菩薩,我說哪天忽然給他甩兩個耳光,看他怎麼反應?

 

在此我要強調,自認為是現在佛、再來佛、再來菩薩的這種對象,才可以甩他耳光,一般人千萬不要甩他耳光,如果他是真正的現在佛、再來佛、再來菩薩,兩個耳光打過去,看他的反應就能確定他的修養,他若摀著臉:「你為什麼要打我?」就可以知道這個人修養多高。真正有修養的人,我告訴你,假使是現在佛、再來佛或再來菩薩,當人家起心動念準備打你耳光了,自己都還不知道,還讓人家打到你臉上,那修養在哪裡?菩薩、佛的境界是有他心通──人家的起心動念都知道。他要準備甩你耳光了,甚至已經打著了,怎麼還會不知道?所以真正要打,是要打那些自認為是現在佛、再來佛或再來菩薩的人,一般人千萬碰都不要碰,因為沒有那種必要。這裡面說明什麼?修養就可以決定!

 

比較嚴重的事情,往往都是從很小的事情慢慢擴大的,絕不是一開始就非常嚴重。人與人之間吵起來,開頭是意見不合,慢慢是強調自我,慢慢聲音愈來愈大,到最後呢?控制不了自己,就打起來了;問題本來是一點點,後來愈來愈嚴重。這章所講的是:希望不要讓問題更嚴重,即使已經有了嚴重的問題,還要減輕它,何況原來只是輕微的,反而慢慢讓它愈嚴重;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的世俗人,如果有修養,就很容易化解。

 

當然我要提醒各位:學佛的人,如果把嚴重的問題化小,小的不使它成為嚴重,這個學佛的人並不是台灣話叫的「軟腳蝦」,他不是軟腳蝦!千萬不要認為,這一下完了,人家都會看不起我。問題是要善用智慧化解!運用智慧還是有方法,就是六波羅蜜,前面五個波羅蜜都可以幫助人。所以看人修行,就是從人與事上的現實生活中,很容易發現他究竟有什麼修養?如果動不動就發脾氣,一點點就承受不了,那根本就是煩惱的人,不是修行的人。

 

我開始就講,人本來就有業的習氣,不可能沒有,既然學佛了,就要去認識佛陀的道理,自己再慢慢去體會、理解這些道理,而後運用;然後把理解的道理及方法面對現實的問題,就可以慢慢做到,表現出是不是個學佛的人,這種學佛就是我剛剛講的;不是你要罵我,你就罵,你要打我,你就打;不是這種,那叫做白癡。除非本身的修養已經到達像布袋和尚一樣。某某教講:當人家打你的左臉,不妨再伸出你的右臉,我說這是很笨的方法,人家本來打你一下,心裡面都已經不自在了,還把右臉伸出來,就擺明了你不服氣,他不打下去才怪!

 

布袋和尚是人家罵他、打他,他就躺在地上,他怎麼說?「我站著塊頭比你大,比你高,這樣打你很累,乾脆我躺在地上,讓你用腳踢,你比較舒服一點。」這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的。由此發現:人家打你,你就往地上躺,你如果不講話,我告訴你,他會說你是裝死;你如果講出來「為什麼躺在地上讓他打」?他會去思考的!他不會完全不去想,中國人有句話:「伸手不打笑臉人」,你的表情如果不是人家欠債沒有還你的那種臉孔,你帶著很輕鬆自在的笑容,真的,人家想打你都下不了手,可是你的輕鬆自在、還有笑臉,是要有修養的!就是勉強去做也做不出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