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篇

解惑篇
/釋若知

 

一、
問:請教師父,何謂「三世二重」的因果關係?
答:佛陀以智慧教我們認識生命:
我們生存的器世間有時、空之異,對時間的看法是有過去、現在、未來(前際、中際、後際)三時段,每個當下是現在,現在之前一秒即過去,現在之後一秒即未來;以長時段言,則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生命的現象是依十二因緣之法則在輪轉,圖表如下:

 

 

造作業因即得業果(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無記因得無記果)
從無明到老死共十二支是生命發展之輪相,簡言之,即惑→業→苦,除非修行正覺,得阿耨菩提,否則無法出離三界六道之輪迴苦海,其他宗教也只不過在三界中,對生命的解脫而言,並不究竟。
以現世生命來分析認識,較易理解,十二因緣之前二支無明、行,是過去因;
而孕育胞胎到成熟降世,從識到受之五支,為現在果;
愛、取、有為現世之再造作,是為現在因;
所得隨即而來生之狀態及生命衰老以致死的情景,是為未來果。
概括前十二支之現象,此謂之三世二重因果關係。
若修行者,則於現在因──愛、取、有三支,進行熏習,獲得改變,或能轉業因為道因,改業果為道果,於未來則可出離老死無明的輪迴而得解脫。
二、
敬啟者:阿彌陀佛!
請教一個問題,在佛法的十二因緣支中,如果解行並重而且明白甚深法義的話,由破無明支而演變至明,由行支而修成無行,由識支而進入空性恆定,由愛取有三支而修行變成少私寡欲,由以上六支的改變,是否可能突破十二因緣支的宇宙力量,超越輪迴,而成為長生羅漢?
一般而言,生老病死的輪迴很難突破,是因為世人並不明白佛法,如果徹底明白佛法,是否有可能長生?
答:先要說明──佛法是覺悟之法,要覺悟,有道理有方法,所以要學佛,先要建立正知正見,而後依教如法去修學,方能獲修證的結果;所謂「明白道理好修行」,「信、解、行、證」即是學佛的次第。學佛先要充分的信,「信」是先要皈依三寶——佛、法、僧。唯此信是正信非迷信,《金剛經》云:「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參證。
  因為起信是降伏自我的第一步,然後依止善知識學習道理方法,方能入門不偏,否則極易走偏而不自知。學佛需要依止善知識,得遇善知識是學佛二十難之一,可見師資多麼重要。遇善知識,你才能學到正知正見。
  十二因緣是釋迦牟尼佛開示緣覺乘覺悟的道理,其中沒有修行的道理與方法;所以你所理解的說來很籠統:「在佛法的十二因緣支中,如果解行並重而且明白甚深法義的話,由破無明支而演變至明,由行支而修成無行,由識支而進入空性恆定,由愛取有三支而修行變成少私寡欲,由以上六支的改變,是否可能突破十二因緣支的宇宙力量,超越輪迴,而成為長生羅漢?」佛法不尚空談,其內涵相當複雜,從聲聞的修證到菩薩的提昇,不是簡單的文字可以敘述得了的。比方簡單的一個問題,「長生羅漢」不是佛法裡的詞眼,羅漢修證要斷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諸業清淨,所做皆辦方能不受後有;修證的羅漢幾乎都在深深的禪定(色界四禪定)中──受報五那含天(也有遊戲人間的化身羅漢),那含天受報壽命很長,故謂「具壽」,但學佛者,尤其是學菩薩法者,不以成就阿羅漢為修行目標。阿羅漢尚且要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回自向他,走出狹隘的自了心態,此為佛陀的教誡,是學佛者所應知。
  此外,十二因緣所提示的是生命發展的現象,也是說明了生命流轉的法則,簡單來說,就是惑→業→苦的現象;這強大的力量從何而來?實屬自己造作的結果──業力!試看宇宙的生息不是自有一股力量存在嗎?日人江本勝博士對水份子做了實驗可以證明,無情的水尚且有感應,何況是有情的眾生呢!《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宇宙間的真理啊!如何去把握?!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功課。
三、
師父:您好!後學有一疑惑請師父開示:
禪與教有何不同?感恩您!
答:回到靈山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的公案──禪宗的緣起,這段故事不在一般的經典中,而是王安石做宰相時,在朝廷的藏書中發現的,記載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一天眾弟子如常飯食迄、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等著佛陀為他們開示法要。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只見大梵天王手上拿了一朵希有的金色波羅花走上前來供養佛陀,佛陀接過花,一直默默地,………,終於佛陀舉起手上金色的波羅花,卻一句話也沒有,在座所有弟子都不知道佛陀要傳達什麼意思?只有迦葉尊者會心展顏。佛陀於是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可見禪是要悟的,以心印心,直契佛心本懷。一般說,乃上根利器,上根利器怎麼來?也可以說:久事漸修,始有頓悟。
  可見禪與教最大的區別,禪旨在悟,教旨在修。禪是主動的,具備真如智慧之力;教是被動的,走在改頭換面熏習的破繭之路上。
  教旨是什麼?如戒經所提示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禪」是禪那的省詞,禪那有「棄惡、靜慮、思惟修、功德叢林」等涵義,主要就是思惟修的功德力。然而莫忘:頓悟來自漸修。悟在明心見性,破一切執著,見取真如;修在依教奉行,三無漏學,勤行精進;總而言之,禪與教不是對立的法門,其所以不同,適足以說明學佛有其次第性,不宜躐等,只要能逢善知識,在正修行路上用功,久而久之,就會有水到渠成的收穫。
四、
問:曾有基督徒批評佛教,是把自己內心練麻痺。
    請問對某件事情麻木,是否也算是止於一念?又止觀法門為什麼可以了生死?
答:俗云「隔行如隔山」,既是基督徒的批評,怎能中肯呢?! 
先要清楚,佛是覺者,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所以學佛是學覺悟。那麼一個學覺悟的人,會是一個麻木不仁的人嗎?會是一個甘於麻痺自己的人嗎?此基督徒之所以這麼說,有什麼根據沒有?沒有根據的話不宜人云亦云,以免形成牽業;再說一個內心麻痺的人適合做修行人嗎?會不會是他個人自心的投射?
  所以對不了解的事最好不要亂批評,否則就是造口業,「自讚毀他」在我們佛教裡是犯菩薩戒的,對別人造成污衊毀謗更不妥,對自己非但沒有好處,反而是傷害。
「為什麼止觀法門可以了生死?」
  首先要糾正:不是「了生死」,而是「了生脫死」。
  學佛基本上可以說在研究生命學,生命如何來?又會到哪裡去?生命的內涵是什麼?形態又如何?這些都是學佛可以求得的答案,而方法呢?止觀法門是其一。
  止於一念是非常清楚的,進而才能去「研究、分析、認識」,怎麼會是「對某件事情麻木」?學佛要開發的是慈悲喜捨心,「無緣慈、同體悲」的濟世精神。
  你聽過「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的絕妙好辭嗎?那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