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六十四) 養生貴在養心(續一)

    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69期2021年09月

健康管理漫談(六十四) 養生貴在養心(續一)
/詹天賜

 

  常保平和的心情,是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基石,但是人在面對各種人、事、物時,總會起情識作用,若不能及時化解,則容易引發各種疾病。素問 [舉痛論] 提到:“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人有喜、怒、悲、恐、思等各種情志反應,情志一旦生起,便會直接反應到氣血,而氣血的不良變化就容易導致疾病。例如看到或聽到不順心的事,人容易起怒氣,或心生不滿 (生悶氣),怒傷肝,就會導致肝氣上逆、氣機不順暢的現象。正所謂:“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不能節制喜怒哀樂的情志反應,會直接傷害到五臟,這是由人體內部引起的疾病。五臟本是人體精氣最為密實的地方,一般邪氣能入而不能駐,不容易傷害到五臟,但一旦起強烈的情緒反應,就會直傷五臟,五臟氣血產生變化,正如和緩的天氣,突然風雲變化,部份正氣瞬間化為邪氣,反而會傷害到自己。因此,如何調和情志,對健康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一方面,老禪師所提的五蘊調理方法,個人是受益匪淺,透過止靜、觀照的工夫,去分析、探究、認識生起情識作用的前因後果,可以緩解不安的情緒。若能再進一步的去追究根源,察覺到一些自己的心結,就有冰融的機會、化解的可能。

 

  靈樞 [口問] 篇提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 … 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情志一起,則身心動搖,馬上影響到對應的五臟六腑。怒傷肝,會導致肝氣上逆,生悶氣亦然,肝主疏泄,若悶氣郁積,則氣機不順。很多人常提到頭部不舒服,但又不是疼痛,也不是頭暈,也不是頭部感到沈重,這時可試按肝經的太沖穴,有人很快就緩解了。這是因為曾經肝氣上逆,部份受邪肝氣停留在頭部,按太沖後,引肝氣下行,因此會有頭部較輕鬆的感覺。

 

  人處順境,會有喜悅之感,處逆境而豁然開朗,也會有喜悅之情,這對健康而言,是有助益的,所謂“膻中者,喜樂出焉”,膻中是心包經的募穴,喜氣由膻中透出,令人精神清爽。但是驚喜,就容易出問題,“喜傷心”,驚喜容易傷到心臟,因此不要讓老人、長輩驚喜,以免樂極生悲。悲傷亦然,“悲傷肺”,過度的悲傷,容易傷到肺,肺主氣,肺氣渙散,宗氣便不足,連講話的聲音都變小了。我有一位長輩,因老伴突然往生,悲傷過度,不久後便宗氣不足,連講個電話都講講停停,可見大悲導致氣消的後果。

 

  靈樞 [本神] 篇提到:“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恐慌害怕、思慮過度,會傷心神,心神受到傷害,就無法固攝精氣,甚至會造成滑精不止的生理現象。悲哀過度的,會使精氣消散殆盡而失去生機。喜樂過度的,會使心神渙散,而無法收藏心氣。憂愁過度的,會使氣血閉塞而不得流暢。大怒之下,會使人一時神志不清,無法掌控情緒,而產生失控的行為。恐懼過度的,會由於心神動盪,而無法攝藏住精氣。由此可見,情識作用的反應十分多元,不止於“怒傷肝”、“悲傷肺”、“恐傷腎”而已。情志會傷到神志,神志受到傷害,精氣就無法攝藏,就會有精氣消散流失的可能。

 

  我們每天面對人事物,受到家庭、職場、社會等種種環境的衝擊,對喜怒憂思驚悲恐等七情,若不能有效的調和,而出現較強烈的情識作用,就會影響五臟的精氣,甚至會有因神傷恐懼而流淫不止的情形出現。五臟精氣因強烈情志而耗損、流失或閉塞不通,就會使得體內氣血不足、經絡不通,而衍生出種種疾病;若不良情志持續時間長,未能得到緩解,就會有耗竭的可能,這樣就會影響生機,而衍生出種種重大疾病。因此,及時調節情志,是養心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實際上,情識作用是難以避免的,在五蘊中,受蘊的涵藏,是難以計量的,加上每個人難免有自我意識,分別、計較、執著之心在所難免,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生起強烈的情識作用有時是難以避免的,關鍵是在生起情識作用時,是否能及時靜下來想一想,在想行之間拉開間隔,觀想一下自己的處境、觀照一下自己的心境。“戒是無上菩提本”,及時告誡自己不要傷害他人,也不要傷害自己,這樣就能爭取到寶貴的時間,使自己得以冷靜下來,反思自己為何生起如此的情識波動。靜下來之後,知識與經驗起到了作用,經過想、再想,也許會有一番體驗,正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如此一來,情識作用反成了提升知見與修養的契機。

 

  素問 [痿論] 篇提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肺為相傅之官,故為諸臟之長,肺居五臟最高處,亦為心臟的華蓋,若是人有親友亡故或亡失重要物品或財物,或有求不得的深切苦惱,肺就會發出悲鳴之聲,而引發肺熱,使得肺葉枯焦。肺主氣,肺的精氣因肺熱消散而嚴重不足,身體就會因氣血不足而有無力的痿証、跛足等症狀。由此可見,重大的心病,容易使五臟精氣流失或消散,而引發重大的生理疾病。所謂“心病還將心藥醫”,平時多調理五蘊,多想、多看、多反思,才能提升因應各種環境衝擊的心理能力。

 

  靈樞 [邪氣臟腑病形] 提到:“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若是曾由高處跌落受傷,壞血滯留體內,如果再有大怒生起,肝氣上逆,就會將這些壞死的淤血帶到脅下堆積,而阻塞到肝膽經絡,進而傷到肝臟。脅下的經絡保健十分重要,常疏通脅下肝膽經絡之氣,可以緩解脅下氣滯血淤的情形,呼吸也會變得較為順暢。若是保健脅下經絡穴位,發現有硬塊時,可先就醫檢查,若沒問題,則可放心保健。

 

  人有喜怒等各種情志反應,情志一旦生起,便會直接反應到氣血,氣血失調便會出現各種亞健康狀態。而強烈的情識作用,會直傷五臟,使五臟精氣流失消散,進而導致疾病;若再加上原有淤血等問題,就會引發各種疾病。因此,如何善自調心,常保神志清明,五蘊的調理就至關重要。個人的心得是,情志的升起有其潛藏涵蘊之處,有時是難以掌控的,一旦生起情識作用,要有警覺,及時止住,才能為自己爭取到寶貴的調理時間。例如及時吐口大氣,然後作個深呼吸,調個息,調個氣;或是及時生起戒心,以止住突如其來的衝動,都是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