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採訪 法雨甘露浥輕塵(上)

    有一次輪到我主持的時候,我拿著麥克風說:『今天天氣好熱啊!』事後朴師父糾正我說:『是好“樂”嗎?』我突然醒悟:『喔,不是好“樂”,是好“熱”!』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68期2021年08月

人物採訪 法雨甘露浥輕塵(上)

與會法師:智旭、若勍、若月法師
受訪/月笑與雅玲居士
採訪/編輯部

 

1、明月顯現 遇逢善知識

月笑親近三寶是從一次帶孩子去戶外郊遊開始的。

四月中旬,天氣清朗,她跟孩子走過了園林,踏過石階,在「佛○光山文物館」看到一尊觀世音菩薩像。「這尊菩薩怎麼這麼莊嚴!」讚歎之餘,看了說明,才知道是觀世音菩薩,回頭想想自己也太不上道了,把寺院道場當兒童樂園,包包裡還帶著一隻雞腿呢!

 

月笑說:「湊巧的是,同修當天意外的賣出了一部車,我們就把所得一部份做布施、供養。許是佛緣到了,接著認識一位師父,突然萌生皈依之想。還有一事久縈心頭,丈夫同修是獨長子,多年求子不得,朋友就叫我們去找貴人,貴人會是誰呢?因緣不可思議,我們先認識千佛山的某女眾師父,引介我們去見白雲老禪師,也是傳聞中的一位高僧。

 

當天我們就一窩蜂的邀親戚同去。初次見面就被老禪師的言談吸引了,他的舉止投足散發一股攝受力,有時諧趣,有時嚴肅,不多久就拉近了之間的距離。大家聽了他的開示,笑顏逐開,心裡一陣熱騰,也不看看是中午,竟然吵著要皈依,真是任性不懂事,老禪師卻滿我們的願,吩咐徒弟:『若遷!你幫他們做個皈依。』

 

皈依後用了齋在客堂小坐,好奇的我想趕快認識寺院的環境──只覺菩提寺環境清幽質樸,看著望著,突然驚喜的看到一隻紋白蝶,載著清新綠意蹁躚飛入,我知道!我親近善知識的日子就要開始了!難禁那股雀躍欣悅。之後就常找機會去親近老和尚,那是74年,我珍惜,我感謝,有這福份認識老和尚。常常呼朋引伴上山,師父一坐下就問:「有什麼事嗎?」「沒有啦!是因為很久沒看到師父!想看看您!」「有什麼好看?那妳就儘量看吧!」(笑)師父也知道我們這群賴皮,即使沒有問題問,一勁的看著師父傻笑也好。某一刻當老和尚問話時,我們還緊張的互使眼色,推一下鄰座的人做答,有時掩著嘴笑,就像個剛註冊入學的小學生。

 

後來老和尚週日講經,生意再忙我們全家都準點報到,渴望熏習佛法,浸潤其中。那時每場上課座位都坐滿,我以為剛開始這樣,以後就不會了,哪知場場爆滿。偶而也有人來踢館,故意找喳碴為難老和尚,老和尚慈悲,可是我們就會站起來說話:「居士!你想問法,跟師父講話怎麼可以這樣沒禮貌?」

 

平常我也沒多問老和尚佛法問題,因為在他上課時就慢慢熏習了一些佛法,讓我們能化煩惱為菩提,「喔!原來是這樣!」偶而領悟了一些道理,思及自己的無明迷惑,當下眼淚也會掉下來;感動像雨點,落有一陣、無沒一陣的飄灑。奇的是,下課後每人都說師父是在說他(她),老和尚神奇的化解了大家的問題,真是「一音說法多人解」的殊勝!是否月映千江,每個眾生在內心皆流淌著一池湖水,他就是天上那一輪明月。

 

2、母女情融  走在菩提道上

常在般若寺看到一位年輕的大女孩,臉上始終保持微笑,清純秀麗,皮膚白晰,說話拿捏得體,教人印象深刻,原來她就是月笑的女兒雅玲。「好早以前我在三單位上班,在佛弟子協會負責人事公文遞送簽收。般若寺的前身叫高雄講堂,我在那負責這件工作,每天都要送公文給老和尚簽收,一進老和尚的辦公室,看到的是一塵不染的畫面,桌上放著稿紙、文具,全部整整齊齊的。

 

後來又到白雲廣播金禧電台主持節目,隨時要收蒐集生活中相關的資訊。電台的負責人是若朴法師,有一次輪到我主持的時候,我拿著麥克風說:『今天天氣好熱啊!』事後朴師父糾正我說:『是好“樂”嗎?』我突然醒悟:『喔,不是好“樂”,是好“熱”!』她就教我要每天讀報紙,聽錄音,以糾正自己。我讀中文系,段落、換氣、捲舌,從來不覺得自己怎樣,沒想到就毀在這個「天氣很“樂”」上。

 

雅玲笑著,有一次連老和尚見到母親也說:「那個ㄚ頭年紀輕輕的,怎麼有幾個發音是台灣國語?」

這不免教人好奇:「雅玲年紀輕,怎麼會像我們那個年代,ㄖ、ㄌ不分?」 

「還不是媽媽國語不標準!」 

「可是你在學校長期跟老師、同學互動!難道沒有學到正確的發音?」

「看嘛!老怪我,讓我一直蒙冤!」月笑一出語回撥,我們忍俊不禁的爆笑開來;彷彿她多年受屈,今日終能翻身吐氣。

 

月笑對老和尚的書愛不釋手,每讀就讚歎:「怎麼文筆、知見都那麼好!境界好高啊!」老和尚的書給她一次一次不同的領悟,可也感嘆自己的文學素養不夠,有的地方覺得艱深,便希望女兒能深入佛法知見,去讀中文系,因此就請教老和尚:「雅玲去讀曉雲法師創辦的華梵大學中文系好不好?」 「有什麼不好呢?」以後真的有一位華梵大學的女生出現在千佛山,那就是雅玲!她覺得中文系很好,為她迎來人生氣勢的扭轉,就像她喜歡的籃球,一連串的傳球、投籃、轉身,...完美的動作,如今回想在千佛山上班的時刻,那裡就是一間大教室,電台、協會、其他部門,...一度她跟著大家學習,面對工作上的挑戰。

 

曾經她嚮往寺院的生活,就跟老和尚提出家之事,可是得到的答案是「機緣還沒到!」也許在某個時機,出家緣已被她錯過了也不定。總之,足矣!那段時光受到老和尚的照顧!他是寶,是善知識,平常看似不動聲色,卻一路陪伴大家跋山涉水,若有過不去的山就幫你愚公移山;過不去的水也為你指點迷津。當雅玲向我們述說這些過往,眼裡總是煥發著不可言宣的光彩。

 

3、求個「沒問題」也不得

說來,素樸淡定的月笑與兒女的緣不同,雖然「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大女兒雅玲厚道貼心,相較之下跟兒子的緣就百轉千迴。月笑說:「兒女小時候都跟著我們去千佛山,我同修最沒意思了,早期在菩提寺庭院泥濘地,他先看到老和尚,就『噗』的一聲跪下去,也沒告知我們,我們也隨後跟著頂禮,老和尚說:『不用!不用!』但衷心對老和尚的敬愛,還是作一番頂禮,兒子還小只會胡跪,老和尚看他膝蓋沾滿了泥塵,就帶他去水槽那邊清洗,難忘的一幕,叫我們受寵若驚。

 

長大後他卻像脫韁野馬,自有他的同黨玩伴,就比較少跟我們走道場了,有時別人會問:「妳家那個可愛的男生呢?怎麼好久沒看到?」月笑知道,有些事情一直沒被遺忘,而人活著都不容易!沒有誰對誰錯!各有各的生活主張。」原來,青春期的叛逆像一陣颶風,兒子跟她們越行越遠,彷彿有隔,有一次當兒子不聽話又惹母親生氣,抝扭著脾氣,大姐雅玲就會故意打趣戲謔:「當初您生我和妹妹就好了,您硬要去求神問卜,人家不要您生,您硬要把人家生下來...」

 

「好啦!好啦!不要再說了!」月笑覺得好笑又有點氣惱,她感嘆人生的五味雜陳,苦樂常似輕綿沾絮,乾脆去請教老和尚──遇到孩子叛逆、個性上風飇雲變怎麼處理?

 

月笑有感,以前每當我提出問題,老和尚總會笑著說:「沒問題!」 「師父!是您說沒問題的喔!」這種掛保證的情況真叫人安心,可是這次他不說話,聽不到他那句熟悉的「沒問題」,侍者又說老和尚有事要辦,就轉身走了。我帶著失落的心情準備回家,突然驚鴻一瞥,看到老和尚上車準備外出,侍者即將發車,就追著站在車窗下,一勁想聽那句話,真是夠執著了!可是車子漸遠,我杵在當地,心裡竟有一些惘然。後來想想,人生哪有那麼便宜的,只想打「幸福、順利、如意」的算盤,人生其實風雲多,是她太依賴老人家了,人生自有要做的功課。

 

月笑回想,老和尚曾經講的一句話:「有難能同當,有福不一定能同享。」又說「佛法是一連串的為什麼」我這人耿直憨呆,肚子又沒墨水,根本無法領會他的話,只揣想,是否說話、做事要拿捏分寸,把握事情的重點,才能調整思想,完成修養?由於遇到逆緣,佛法給我動力,所以才一直希望孩子也有佛法的認知。

 

勍師父建議:「先不講佛法名相,先播種子,與孩子互動時就只談跟他切身關係的事,譬如:怎樣處理問題?如何交友?慢慢的帶出佛法的觀念,培養一份自省能力,才能塑造全新的自己。」

 

其實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子不知什麼時候蛻變成長,漸有責任感,尤其接下父親留下的公司,雖然還未學佛入心,但認真工作。每天黃昏下班,雅玲會泡茶給大家喝,也給兒子送上一杯,慰勞他一日工作的努力。「巷子很靜,但是我們家很熱鬧!」

 

 

4、突如其來的棒喝──老和尚撒胡椒了

修行終須面臨試驗,月笑也不例外,她說:雖然「想行之間拉大距離要建立間隔」,但瞬間就要給出行動,行者有時能做到,有時不能,那要有相當的智慧。記得師父曾笑說:「有人,我撒個胡椒他就受不了。」沒錯!當看別人被老和尚撒胡椒,很清楚狀況,一旦自己是當事人就懵懂不知,一逕地抗拒掙扎。蘇軾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所謂“全面觀”,要了解事物真正的樣貌,那就要“橫看”、“側看”、“遠看”、“近看”...。看事情一定有角度,可是三百六十度之見,仍有高低之分,裡外再加上明暗,內涵就更複雜了。事情是這樣的:一輛沙彌園的九人座車,學生沒那麼多。老和尚說要把座椅改小,我不加思索的說:「不用改啦!」師父棒喝我一句,我難過的回家,心中有千百種感受交雜糾結著。後來師父打電話給同

修:「錦棠!你跟她講『我沒有惡意』,只是....」

 

過一陣子,老和尚又傳了諭令,說要把車子座椅改回來,我一臉納悶:「改就改啊!何須問我呢?」某師說:「可是師父叫我把車子開過來給妳。」唉!這真是一件難解的懸案,緣境一個一個繞著我轉,如墜五里霧的我想著:「世上哪樣東西是你的?改不改都沒關係,我何須跟師父生氣?」那時境界不到,根本不明白師父的用意,只覺事情複雜矛盾:「師父!您有話就直說嘛?幹嘛把車子座椅改來改去?一下這樣,一下那樣!」

 

那麼我在期待什麼?大概是尋找那份「認同」吧!可是修行就是要降低自我意識,就像春天悄悄探出頭的樹,這棵,那棵,接受自然天候的變化,各有風姿,一旦通過試煉就會煥發光彩。這不就像水嗎?老和尚講過水最柔軟,隨任何容器成方圓。可是心生羞慚,還是打算在家養息一段時間,而經過撿視才發現老和尚給我的太多了!都沒好好消化,只要將那些運用在生活中就綽綽有餘了。譬如:某次榮工處要我畫空間佈置圖,我不會畫,竟靈機一動憑抽象感覺也開了竅。可惜面臨磨練,老和尚一撒胡椒覺得嗆就跑了,因為境界還不到,慧根還不夠,無法契理相應。

 

這時旭和尚開示了一段話,有關趙州的「喝茶去」、「吃餅去」的公案:

所謂「茶禪一味」,就看你有沒有應機?有一位學僧老實修行,走很遠的路來參善知識,趙州和尚對他說:「喝茶去!」另外一位眼界高,認為自己很了得,工夫卻不道地的學僧,趙州和尚的說法便不同,他說:「吃餅去!」因為他肚子空空的,尚需多學習,禪觀要去“靜淨的思考、深入的認識”。「喝茶去、吃餅去」,也有另不同的領會,其實“喝茶去”就是告訴你:喝杯茶、休息一下,你就可以走路了。“吃餅去”表示你可以跟知客師打打交道,住一個晚上沒問題。修行必先要去清淨業習,調整自我。《金剛經》云:「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佛法幫我們突破那些無明、迷惑,乃至入達更高的境地,「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即是!

 

這個撒胡椒之事,圓悟克勤禪師的《碧巖錄》有這麼一段文字:

 

天下老和尚,踞曲录床上,行棒行喝,盡是撒塵沙,只為來者能悟啊!所以才說:「不知誰解撒塵沙?」

 

佛法境界高深,不是我們這些凡夫小輩能望其項背的,能不加緊腳步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