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梵行,梵天所行之法,以斷婬欲為要;修梵行者,當生梵天。梵行清淨,乃菩薩利他之行,以慈、悲、喜、捨為四梵住;此四無量心,乃往生梵天之行法。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67期2021年07月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
/白雲老禪師

 

     經  文

     如是十住諸菩薩 皆從如來法化生

     隨其所有功德行 一切天人莫能測

     過去未來現在世 發心求佛無有邊 

     十方國土皆充滿 莫不當成一切智

     一切國土無邊際 世界眾生法亦然

     惑業心樂各差別 依彼而發菩提意

     始求佛道一念心 世間眾生及二乘

     斯等尚亦不能知 何況所餘功德行

     十方所有諸世界 能以一毛悉稱舉

     彼人能知此佛子 趣向如來智慧行

      釋  疑

    一切智,若以知識經驗而言,涵蓋世出世間之一切道理與方法;從眾生之業,至行者之道,關係運轉時之執持與突破。因此,說十住菩薩之成就,仰賴如來教法,轉化業惑之障,成菩提之道;既具諸功德,即能利他度他,如是佛子!即已趣向如來智慧之行。

 

      經  文

     十方所有諸大海 悉以毛端滴令盡

     彼人能知此佛子 一念所修功德行

     一切世界抹為塵 悉能分別知其數

     如是之人乃能見 此諸菩薩所行道

     去來現在十方佛 一切獨覺及聲聞

     悉以種種妙辯才 開示初發菩提心

     發心功德不可量 充滿一切眾生界        

     眾智共說無能盡 何況所餘諸妙行

      釋  疑 

    妙辯才:辯才、能方便,具善巧說佛法義諦之才能者。言妙、則為菩薩具足真智、深解佛法之德。且能以權宜方便之法,適當突顯佛法微妙之饒益性。亦即於意之所起,深具德養所能解,於言說能巧辯是為智;解智圓具無礙,是為妙辯才。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卷第十六

 

      經  文

     如是十住諸菩薩 皆從如來法化生

     隨其所有功德行 一切天人莫能測

     過去未來現在世 發心求佛無有邊 

     十方國土皆充滿 莫不當成一切智

     一切國土無邊際 世界眾生法亦然

     惑業心樂各差別 依彼而發菩提意

     始求佛道一念心 世間眾生及二乘

     斯等尚亦不能知 何況所餘功德行

     十方所有諸世界 能以一毛悉稱舉

     彼人能知此佛子 趣向如來智慧行

      釋  疑

    一切智,若以知識經驗而言,涵蓋世出世間之一切道理與方法;從眾生之業,至行者之道,關係運轉時之執持與突破。因此,說十住菩薩之成就,仰賴如來教法,轉化業惑之障,成菩提之道;既具諸功德,即能利他度他,如是佛子!即已趣向如來智慧之行。

      經  文

     十方所有諸大海 悉以毛端滴令盡

     彼人能知此佛子 一念所修功德行

     一切世界抹為塵 悉能分別知其數

     如是之人乃能見 此諸菩薩所行道

     去來現在十方佛 一切獨覺及聲聞

     悉以種種妙辯才 開示初發菩提心

     發心功德不可量 充滿一切眾生界        

     眾智共說無能盡 何況所餘諸妙行

      釋  疑 

    妙辯才:辯才、能方便,具善巧說佛法義諦之才能者。言妙、則為菩薩具足真智、深解佛法之德。且能以權宜方便之法,適當突顯佛法微妙之饒益性。亦即於意之所起,深具德養所能解,於言說能巧辯是為智;解智圓具無礙,是為妙辯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

    經  文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非法,則為渾濁,則為臭惡,則為不淨,則為可厭,則為違逆,則為雜染,則為死屍,則為蟲聚。若身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伸俯仰。

 

    釋 疑

  梵行,梵天所行之法,以斷婬欲為要;修梵行者,當生梵天。

  梵行清淨,乃菩薩利他之行,以慈、悲、喜、捨為四梵住;此四無量心,乃往生梵天之行法。

  身行所現,非是梵行。何以故?身行隨業所作,非善、非法、渾濁、臭惡、不淨、可厭、違逆、雜染、死屍、蟲聚故;若身業是梵行,則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伸俯仰,悉是梵行之法,故說於身所行,非是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