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看故事 薛譚

    《禪的語絲》四十二則謂:「當你自以為擁有了一些什麼時,切記你所表露的,不過是止於自閉式的傲慢;很可能忘卻自己,祇是大海中偶爾冒起的一些泡沫!」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66期2021年06月

佛法看故事 薛譚 /信解

 

秦青是秦國著名的歌唱家,有個叫薛譚的,他跟著秦青學了一段時間,並沒有學會多少,卻認為已把老師的本領,統統都學會了。他打算離開回去,老師知道他要走,也沒有挽留他。

 

薛譚動身回家那天,秦青送他出城,在郊外舉行了一個野餐會,秦青坐在青草地上,彈著琴,唱了一曲歌,給他送行。

 

那高亢的歌聲,震動了樹林;也沖上了雲霄,連雲都停住不動了。薛譚聽了,才明白自己並沒有學完老師的本領,和老師一比,真是相差太遠了。他就回心轉意,打消了回家的念頭,和秦青一同回去,繼續學習。《列子》

 

在《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到孔子學琴的故事:

孔子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他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有高超的音樂鑒賞能力。孔子從小喜好彈琴,年輕時便有較高的造詣。但是孔子並不滿足,他意識到單憑自己的努力很難有更大的進步,於是二十九歲時,他開始向音樂家師襄學琴。

 

  • 師襄把一首曲子拿給孔子,讓他自己練習。孔子練習這首曲子,日夜彈唱足足練了十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聽了孔子的彈唱,忍不住對孔子說:「你已彈了很久了,現在可以換個曲子練。」

 

答:「我雖然已經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摸到它的規律,還要繼續練。」說完便彈了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覺得孔子彈琴的水平大有長進,於是對他說:「你已經摸到這首曲子的規律,可以換個曲子練練。」

 

不料孔子停下琴,恭敬地回答:「先生,我雖然摸到了它的規律,但尚未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還需要再練。」

 

師襄教過許多學生,但還未碰到像孔子這麼好學的人,於是搖搖頭走開,心中卻暗自高興:「此人以後必成大器。」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好像變了個人似的。一天,師襄悄悄走近正在練琴的孔子,凝神傾聽孔子彈唱,深深陶醉於優美的琴聲中。

 

一曲彈罷,孔子向師襄深深行禮,說:「我已經體會音樂形象了,他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了,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是〈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禪的語絲》四十二則謂:「當你自以為擁有了一些什麼時,切記你所表露的,不過是止於自閉式的傲慢;很可能忘卻自己,祇是大海中偶爾冒起的一些泡沫!」

 

又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的世親,生卒年代約在西元380至480年間,是北印度健陀羅國人,出身於婆羅門家庭,與他的哥哥無著一同在「說一切有部」出家。後來,無著學習大乘佛法,世親卻入〈經量部〉,立志要改善「說一切有部」的教義,乃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毘婆沙論》,四年後回國,為大眾講《大毘婆沙論》,並著作《俱舍論》一書。

 

世親在北印度宣揚小乘佛教,抨擊大乘佛教非佛所說,其兄無著悲憫之,乃假託生病,請他來相見,命弟子在鄰室宣讀《華嚴經》〈十地品〉,世親聽聞後,方始領悟大乘佛法。他深深懺悔以往弘揚小乘誹謗大乘的錯誤,要割舌以謝過。無著對他說:「你先前既用舌頭誹謗大乘,現在何不用舌頭來讚揚大乘呢?」因此,世親乃捨小入大,廣造論釋,宣揚大乘佛法,而大成了〈唯識宗〉。

 

世間人因無知而活著,不離於無明、迷惑、煩惱,而佛法以八萬四千法門,契應不同根基的人,使得無明而能明了,迷惑而能化解,轉煩惱而成菩提;令諸修學者熏習智慧,成就覺悟,突破無始業作所形成的無知,轉凡入聖,以至成就佛陀般的殊勝果證!

 

佛陀未成佛前,諸方參訪,依然不得究竟;因此乃於雪山苦行,整理諸方參訪所得,從事不斷的比較、選擇,去蕪存菁的「內觀、外觀、內外觀」修行的實務工作。同時以折磨色身,入於苦行勵志之道;鍛鍊五蘊皆空,務期圓具「欲無欲」大活大死的殊勝之境!然而六年苦行,發現苦行只是磨練,不能成就正覺;乃拖著皮包骨的色身,接受牧羊女的供養,以另類的勵志決心,敷座菩提樹下,誓願「若不得正覺,決不離此座!」終於,在一次黎明時刻,當東方的啟明星昇起之時,頓然覺悟了,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果證。

 

所以,佛法便是針對人的無明、迷惑、煩惱,提出許多的道理方法,只要依教奉行,如法修行,就能獲得轉煩惱而成菩提,依覺的流程從本覺、始覺、相似覺、等覺,以至妙覺。而覺的層次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總之,你我他是眾生,想獲得覺悟的果實,必須修行覺悟的道理方法,從初學而提昇,以至增上,最終獲得佛陀的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