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法看故事 存心怎樣?

    墨子說:「譬如有一幢房子被火燒了,某甲打算取水救火;某乙卻打算拿些引火的東西助火勢延燒,他們兩人的想法,雖然沒有做出來,可是你說說看,這兩個人哪個對,哪個不對?」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61期2020年12月

從佛法看故事 存心怎樣? /信解

 

有一次,巫馬子問墨子:「你主張兼愛,世上的人也不曾得到你什麼好處;我不講兼愛,世人也不曾受到我什麼害處。你只是嘴上說說罷了,事實上沒有發生一點效力。這,也不見得你好在哪裡,我又不好在哪裡。」

 

墨子說:「譬如有一幢房子被火燒了,某甲打算取水救火;某乙卻打算拿些引火的東西助火勢延燒,他們兩人的想法,雖然沒有做出來,可是你說說看,這兩個人哪個對,哪個不對?」

 

巫馬子說:「當然是甲對,乙不對。」

墨子說:「我們的事,與這甲乙二人有什麼不同呢?」《墨子》

 

在佛法中談心,是以人的「我」作為概念。一般而言,把心分為六個不同的類型,即肉團心、集起心、緣慮心、堅實心、積聚集要心。雲老禪師在《大乘起信論法義」》中把心的類型作了如下的解釋:

 

1、肉團心:是說人的心臟,是色身的一個機關或是一個發電機,色身的健康或不健康,都是以肉團心來說。

2、集起心:指集合而生起的心,也就是眼睛見到、耳朵聞到、舌頭嚐到等蒐集起來的資訊,於某一個時刻發出來,叫做集起。所蒐集的內涵,有業的,也有道的。當面對緣境時,依賴已有的資訊,或知識經驗去表現,叫做集起心。

3、思量心:指人的自我,依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思考而後衡量,也就是自我意識的表現「這個好那個不好,或這個對那個錯」,這叫做思量心。

4、緣慮心:緣是外緣,因為外緣而反應到自我的心所產生的慮;所謂顧慮或忌諱,皆屬於慮。慮與思也有關係,只是思,是衡量之後的決定,而縁慮是依於外緣所產生的一些反應,所以仍是有不同之處。

5、堅實心:指強烈的自我,就是很頑固執著的一種心念,有業的和道的分別。

6、積聚集要心:就是集起心、思量心、緣慮心、堅實心總合而完成的心,稱為積聚集要心。

 

可知,肉團心就是色身之心;而集起、思量、緣慮三心就是法身的知識經驗,由此三心去蒐集資訊;堅實心就是自我意識,依自我的知識經驗,強調我認為就是這樣,生起計較、執著,並且非常頑固;積聚集要心就是法身之心,集要是說所蒐集的重要性,是缺失傷害?或是利益圓滿?

 

由此可以發現,集起心、思量心、緣慮心最容易產生所知障,而所知障會完成堅實心,所謂我親眼看到、親耳聽到,或說佛法就是這麼說的,而造成了計較執著。這種計較執著就是來自集起分別、思量的分別、緣慮的分別。所以,集起、思量、緣慮之心,很容易造成堅實心,也就是依自我意識而生分別,去計較執著。而第六個積聚集要心,就是把蒐集、聚集的這些知識經驗,總合起來去比較、選擇,再次的比較、選擇,不斷的比較、選擇,去發現它的重要處,也就是能達到饒益、圓滿的結果。

 

以上所說的心的類型有六種,包括了物質的、精神的及分別和執著的,如何去運用它?也就是它的法在哪裡?例如談煩惱即菩提,為什會煩惱?一定是關係到人與事的問題,而引發色身的不自在。學習佛法就是幫助我們,當煩惱來時,要面對它,去認識、了解而後突破煩惱,化解煩惱於無形。要化解煩惱就關係到集起心、思量心、緣慮心,因為集起那些資訊的內涵,是以什麼的方式去衡量其正確不正確?而面對外緣時,又能把握多少?如果能實際去修養而完成般若的饒益,也叫堅實心。因為所知障會造成傷害,而透過佛法的熏習陶冶之後,完成的是利益,這是憑藉積聚集要心,經過不斷的比較、選擇而完成的。

 

所以,堅實心就是頑固的,就是計較、執著的,有業的與道的不同,要去把握的是積聚集要心,這是非常重要的重點,而關鍵性是在集起、思量、緣慮三心所蒐集的知識經驗。以佛法來說,只談因果關係,少了因緣法則或只談因緣法則,少了因果關係,就不可能顯現佛法。每一個人有一個色身,但不要忘了還有法身;色身是個物質體,法身則是精神方面的,可以起變化,改變它的作用,透過佛法的熏習,錯的可以轉變為對的,不好的習氣可以慢慢轉為良好的習慣,也就是所謂的煩惱中有菩提,菩提能顯現,煩惱就能化解。

 

總之,心是主宰者,也就是人的自我,經常去決定什麼?「我」在籌劃時,做肯定時,那個主宰者,就稱為心。心能主宰,須依很多條件來構成,完成組織,才可以發生效用。以人的我或心來說,基本條件就是「根、塵、識」三個層次的變化作用。並具八種因素結合而成八識,八識名為心王,依根與塵相應而生起分別了知的現象,此現象的作用,具足造作萬法的功能。所謂根,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塵,即世間依五塵了別的作用而生思想,思想的變化依於能藏的本有,藉我意識的功能而生諸法;也就是唯識學上所說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