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看故事 染絲

    其實,無論做什麼事,都得謹慎小心。倘若一魯莽,便會像把絲投錯了染缸一樣,要想改變顏色,也困難了。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59期2020年10月

佛法看故事 染絲 /信解

 

《寓言新語》謂:有一次,墨子有事到染坊裡,看見染色工人在染各種顏色的絲。他看了一陣,嘆息說:「絲原來是白的,但是把它投進青色的染缸裡,就變成青的了;把它投進黃色的染缸裡,就變成黃的了。」

 

其實,無論做什麼事,都得謹慎小心。倘若一魯莽,便會像把絲投錯了染缸一樣,要想改變顏色,也困難了。(出自《墨子》)

 

依佛法來說,就是所謂的熏習。熏就好像把衣服拿去熏香,衣服就會有香味,然是否香氣永遠存在呢?習就是習氣,習氣怎麼形成的?關係到熏。簡言之,所謂熏習,就是這習氣的表現,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形成的?習氣有現在的,也有過去的;現在的叫做現行,過去的叫種子。唯識學上有所謂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就是談熏習的問題。

 

例如一顆種子,種在土裡要發芽,必須要有陽光、空氣、水,及人為的灌溉,這些叫熏,熏而表現其習氣,就是種子性。如果這種子屬於辣椒,種子的習氣就屬於辣性;如果是紅蘿蔔的種子,則它的習氣是甜性。唯識學談「種子生現行」,就是種子放在土裡,經過必須的助緣,加上耕耘會成長、茁壯、開花、結果。那麼,原有的種子性會表現出另外一種現行的果子相;可見種子是談性,現行是談相。

 

例如橘子樹,是從橘子的種子而來,種子種在土裡,之後發芽、成長、成熟,到開花結出橘子,要了解這橘子的本質,就要去嚐,它是不是原有橘子的本質?如果是就叫淨熏,如果不同於原有的本質,就叫染熏。目前有許多的東西可以加以改良,這種不同於原有的種性就變成「染」了,同於原有的種性就是「淨」。所以熏習有染與淨的不同,是關係到時間、空間的緣境,因為緣境可以起變化,改變作用的。

 

例如接枝的方法,蘋果樹可以接梨,梨樹也可以接蘋果。從蘋果樹上接梨枝,長出來的一定是梨的果相,是現行的相,但梨裡會有蘋果的味道,那就是種子性。同樣梨樹接蘋果枝也是如此,這是它的緣境經過改變,而產生另外的作用,這種叫做染熏。所以蘋果的種子長成蘋果樹,而後開花結出蘋果來,這叫淨熏。可知,所謂染,就是它的本質有了摻雜的成份;淨,就是原有的成份,沒有摻雜其他的東西。

 

佛法說人的種子有業的種子與道的種子,業的種子性顯現出來的現行,一定是惡業,顯現的是苦相,善業顯現的是樂相,這是淨熏;也就是從原有的種子經歷過程至最後是一貫性的,中間沒有摻雜任何不同的緣境。如果是道的種子發出來,顯現的現行相一定是道。如果惡業經過道的熏習轉變為善業,這是染熏,是好的;如果種子是善,可是所處的環境,並不能維護原有善種子的發出來,因為緣境,經過染熏之後,反而變成不善。可知,染熏不一定是壞,淨熏也不一定是好。

 

如果於善業只強調行善,那麼善業的最後結果是功德福報,所謂善因樂果,其實也是煩惱,因為於業而言,所顯現的果報,都少不了有煩惱,如樂極生悲或得意忘形。所以佛法說要化煩惱為菩提,怎麼轉化?煩惱中可以顯現菩提,必須要有道理方法,經過熏習,去認識、了解煩惱,而後才能突破煩惱。

 

人來到世間,一路走來,是不是都是淨熏呢?還是染熏呢?在漫長的生命過程中,免不了有淨與染的熏習。例如人有善有惡,並不是惡人就沒有善心,善人就沒有不善的心,因為因與緣的關係,往往在契合的時刻,就很容易辨別淨熏或染熏。人的阿賴耶識裡有業與道的種子,如果沒有緣的相應,就沒有機會再熏習,就不會有現行的果相,所以,就會涉及到因緣法則與因果關係。

 

怎樣化惡因為善果呢?或化煩惱的因為菩提的道果呢?就關係到染與淨的熏習,染與淨的熏習,不是分別好壞的問題。例如教育孩子,有的孩子挨罵,他不在乎;有的孩子你罵他,他受不了。可知,愛他是正常的話,那個愛是淨熏嗎?或罵他就是染熏嗎?不是,要看他的種子性,與現行的相,是不是相同的?從一個因到一個果,它有漫長的過程,這過程就關係到染熏與淨熏,也就是緣境的不同。所以說種子性與現行相是有差異的,談種子熏習、現行熏習,染熏、淨熏是其不同的範圍,如何從種子性,化惡為善,化善為道,最後連道也是多餘,唯有透過認識、了解、發現,進而突破,才能化解問題。

 

總之,不能說佛法是淨法,世間法是染法,以苦行來說,是跟自己過不去,挨餓、受風吹、雨打、太陽曬,需要這種緣境,一定是自己的環境太好,所以去苦行,體會其中的滋味,看起來是染熏,其實是淨熏。例如有些人希望有個房間,獨自在那裡修行,什麼都不幹,看起來是淨熏,其實是染熏。可知,種子與現行的關係,從本質到果相,這中間的過程少不了有染熏與淨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