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108) 外邪致病

    黃帝請教岐伯風雨如何傷害人體?岐伯回答道,風寒濕等邪氣入侵人體,先客居在皮膚,然後傳入孫脈,各孫脈駐滿邪氣後,就會傳入所屬絡脈;而各絡脈駐滿邪氣後,則會傳入所屬經脈。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55期2020年7月

氣血、經絡、與健康(108) 外邪致病 /詹天賜

 

外邪致病

 

  風寒濕等外邪侵入經絡系統,進而入侵臟腑,使人生病,是致病的外因。外邪入侵有其傳導過程,素問 [調經論] 篇提到: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

 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

  血氣與邪併,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

  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黃帝請教岐伯風雨如何傷害人體?岐伯回答道,風寒濕等邪氣入侵人體,先客居在皮膚,然後傳入孫脈,各孫脈駐滿邪氣後,就會傳入所屬絡脈;而各絡脈駐滿邪氣後,則會傳入所屬經脈。正氣與邪氣共存於經絡系統之中,諸多邪氣客居在分肉及腠理間,會使得脈氣堅實而大,因此把脈時會在經絡層顯示出實脈的脈象。實脈代表正邪對抗劇烈,邪氣充滿經絡系統時,按揉經絡穴位時會痛,甚至有滿痛拒按的情況。

 

  而在素問 [皮部論] 篇也提到:

 

 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

 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

 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所有十二經脈的絡脈,都連結到相應的皮膚部位,而外邪係由皮毛入侵人體,因此諸多疾病一開始是外邪先由皮毛進入,這可說是百病的一個起源。皮毛中了邪氣,則會使皮毛與肌肉間的腠理開啟,邪氣就會進入相應的絡脈。若諸多絡脈中的邪氣不斷入侵、停駐,邪氣盛時就會傳入所屬的經脈。若經脈中的邪氣又不斷入侵、停駐,盛時就會傳入所屬的六腑,而駐紥在腸胃系統之中。

 

  風寒濕等外邪依皮毛、絡脈、經脈、六腑的順序由外向裡侵入的過程中,它的發展條件是由於人的正氣虛弱,若人的正氣強盛,外邪是無法停駐在人體的,如靈樞 [百病始生] 所言:

 

  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要有兩虛,外邪才能客居人體,一是正氣虛弱,二是人疏於防範,使邪氣趁虛而入。虛邪就像賊人一樣,人若門戶洞開,疏於防範,虛邪就會乘機由皮毛進入人體。現代社會中,有些風寒是來自人為的,例如大熱天頻繁進出冷氣房,就很容易受邪。例如七月法會期間,師父們為準備法會,都有過勞的現象,短暫的氣血不足是常態;而法會期間又頻繁進出殿堂,在殿外忙得汗流挾背後,若隨即進入開著冷氣的殿堂時,在汗出未乾的情形下,是很容易受邪的。

 

  風寒濕等邪氣由皮毛侵入人體後,究竟能否停駐、客居在臟腑之內?一般而言,外邪可能會入侵並客居在六腑,但不會停駐在五臟之內,如靈樞 [邪氣臟腑病形] 所言:

 

岐伯答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藏。

故邪入于陰經,則其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

黃帝曰:邪之中人髒奈何?

岐伯曰:… 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當邪氣侵入六陰脈 (肺、心包、心、脾、肝、腎) 後,因五臟的精氣密實,邪氣能入內游走而不能停駐,因此只能停駐在該臟對應的六腑之中。但是,若是內邪與外邪內外夾攻,就可能停駐在五臟之內。例如,若是寒邪已由外入侵、客居在肺經,這時又再吃進寒冷的食物,寒氣由胃進入肺經,於是寒邪在內外夾擊下,就能攻入肺臟,使肺受到傷害,造成肺氣上逆,而導致咳嗽的現象。

 

  由此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會侵入人體的外邪,係來自自然界中的風寒濕熱燥等邪氣,這種因天氣變化而生的邪氣,只要體內氣血充足、防範得當,就可以避開。

但世事紛耘,人情複雜,人總有氣血不足、疏於防範的時候,這時風寒等外邪,就可能入侵人體。進入人體的途徑係由皮毛而絡脈,由絡脈而經脈,乃至入腑;若加上內邪,就可能侵入五臟。正如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篇所講: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

  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自然界的變化快,若疏於防範,風寒濕等邪氣有時會很快的侵入人體,然後進駐、客居在人體內。因此,善於治病的,在於先治小病,邪氣在皮毛層,有點寒毛豎起時,就應及早將邪氣驅出去。對於小病而言,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注重保健,用推、搓、或揉的方式,將起寒毛處附近的邪氣驅離,就是最簡單有效的保健方法。如果邪氣進入肌膚、或經筋、經絡,就要趕快防治,作經絡保健。一旦寒氣不斷聚集,進駐經絡穴位,就會對六腑產生直接威脅;若是內外邪氣同時夾攻,就可能導致邪氣客居五臟,那時要治療就大費周章了。因此,養生保健之道,貴在預防,而生小病時,就要積極保健,才能確保健康。例如在感冒初期,就要趕快作經絡保健或藥食保健,儘快將風寒邪氣驅離體外,避免邪氣坐大坐實,以保身體安康。